王娜?饒維?普嬌
[摘 要]20世紀80年代,西方各國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傳統的由政府壟斷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改革傳統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成為行政改革的重要部分,實施公共服務市場化成為了西方各國的普遍選擇。本文主要研究西方各國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并從中探究對于我國公共服務改革的有利借鑒。
[關鍵詞]公共服務;市場化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內涵
公共服務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非公共組織為社會提供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務。它既包括物質形態的公共物品,又包括非物質形態的、社會全體成員共享的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服務型項目。其特點是投資資金量大、經濟回報率低、社會效益居首位、具有顯著的非排他性。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政府在現代市場經濟忠的一種最基本角色。這是由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市場在提供公共物品是存在的市場失靈所決定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政府的低效和財政危機,各國紛紛反思“官僚制”的弊端,進而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引入市場機制改進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同時,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績效,運用非政府組織和民營部門提供混合公共產品;重視成本和績效分析,以期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其中“公共選擇理論”強調關注于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主張重新界定三者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中的作用,縮小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擴大市場與社會的作用;主張打破政府壟斷,建立公私機構之間的競爭。以英國為開端,西方的主要國家成功地進行了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這一改革降低了政府成本,緩解了財政負擔,極大的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水平。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特征
1.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
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配置機制,通過引進市場中的優勝劣汰機制,把有限的公共資源向最優的生產主體傾斜,從而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質量。但進行市場化改革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營利,而更是為了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發展,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多、更好、更滿意的公共服務。因此,政府要對改革進行嚴格監管,公共服務價格不能“隨行就市”,在改革績效評價上既要考慮到承包商的利益,更要考慮到民眾的滿意度。
2.需求導向
公共服務市場化強調公眾參與,賦予公眾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言權,政府或主管部門是代理商和組織者,通過廣泛征求民意獲悉公眾需求,然后以此為依據確定公共服務的品種、數量、方式及方案,使其更加符合社會公眾和區域發展的需要,從而讓民眾和服務對象得到更多、更好、更滿意的服務。
3.多元化主體
公共服務市場化主張公共服務提供和生產相分離,鼓勵生產主體多元化,政府部門、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都可以成為公共服務生產單位,發包單位和“消費者”可以圍繞多個主體自主選擇,原來的政府和服務對象兩方關系,演變成為政府、服務對象、服務承包方三方關系(或者加上“服務評價方”成為四方關系)。
4.間接生產
公共服務市場化堅持“決策”和“執行”相分離的原則,政府部門或主管單位主要充當服務的規劃者、組織者、調控者和監督者,而不直接生產公共服務,具體的生產職責通過市場的方式交由私營部門和社會組織承擔。政府成為發包方后,主要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向市場或社會主體“采購”服務,更多地從服務對象角度出發,考核、評價、督促服務承包方改進提高服務水平。
三、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困境
1.市場化改革忽略了政府的價值和責任
市場機制解決了政府的財政、效率和質量問題,但它卻無法解釋“政府應該做什么”的問題,而公共行政在本質上卻是以民主憲政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社會公正、公共責任等多元價值。
2.市場化改革中出現的腐敗問題
市場化使公私聯系緊密,因此有學者指出,在公與私的邊界區域最容易產生腐敗。合同出租、特許經營往往能通過賄賂、串謀和索取來獲得。例如在美國,聯邦法令規定所有合同都要通過公開招標,但據有的專家和政府工作報告估計,承包數額的大約85%都未經過招標。還有數據表明,這些合同中超過1/3被聯邦官員私下交給他們喜歡的承包商。
3.市場化改革忽視了市場的固有缺陷
私人企業也同樣存在低效率問題,另一方面,公共服務移交給私人企業后會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形成私人壟斷的新局面。
四、公共服務市場化對我國的啟示
市場化改革是一種必然趨勢,它要求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務領域退出,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對公共服務所承擔的責任的退出,政府仍應是市場化中的主導力量。政府充當干預者、參與者、監督者、競爭者等角色,最終與私人和第三部門組織一起共同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移交的是公共服務項目的供給,而不是公共服務責任。
1.公共服務市場化應該確保效率與公平并重
公共部門首先要考慮的是社會效益,即社會公平與公正,但私人部門則把經濟效率放在首位,市場化在兩種不同價值觀指導下,必定會產生沖突,引發公共利益危機。為了有效提供公共服務,并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就必須使公共服務在生產與供給的基本價值取向上采用效率與公平并重,并以各種具體的政策和各項制度加以保障。
2.加快培育和發展第三部門
成熟、發達的第三部門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市場化改革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這類組織的數量在英法等國家相當于政府機構的2/3,它們有效地分擔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務職能,協助和參與了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的提供。
3.加強對公共服務市場化過程的監管
在公與私的邊界區域最容易產生腐敗,尤其在我國“尋租”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加強對公共服務市場化過程的監管就更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李艷波.關于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4,(7):24-26,38.
[2]胡象明,魯萍.治理視野下的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5):20-24.
[3]程樣國,韓藝.西方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啟示與反思[J].江西社會科學,2004,(4):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