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饒維?戴鐵城
[摘 要]全文從一個新的角度討論了法國、俄國與中國革命發生的原因。論述了社會革命之后所帶來的新制度結果,即從傳統國家過渡到現代國家的國家建設過程所帶來的結果。無論是社會革命發生的原因,或者是社會革命后的結果,法國、俄國、中國三個國家都有共同的因素,也有差異化的因素。通過對三個國家的比較分析,可以為當代政府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變革;比較分析
一、社會革命發生的原因
首先明確“社會革命”的概念,社會革命相比于政治革命的獨特之處在于,社會革命是社會結構變遷與階級突變同時進行,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同時展開,而政治革命僅僅只是政治結構的變化,而且并不必然由階級沖突和改變所導致。
關于革命發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三種解釋。一是聚合心理學理論,主要從心理視角來解釋革命的發生。在這一理論看來,當一個社會中出現了廣泛的、強烈的和多方面的相對剝奪,而且這種相對剝奪既觸動大眾又觸動社會精英時,革命有具備發生的條件了。二是政治沖突理論強調應該關注于政府內部的沖突,以及各種有組織集團之間為獲取權力而展開的競爭。正是一些重要權力資源在政府內部以及權力爭奪集團之間的轉移,才導致了革命的發生。第三種解釋,是系統、價值共識理論,這一理論把革命視為一種社會系統嚴重失衡所引起的意識形態的暴力反應。
與這些傳統的解釋有所不一樣,斯考切波對于革命發生的原因解釋增加了新的要素。第一,增加了結構性的視角。這種制度結構,不僅包括國內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社會條件,還包括國家所處于的國際性環境。要解釋革命的產生,需要考慮這些制度結構的塑造。第二,考慮了國家的潛在自主性。傳統的有關革命產生的理論,要么把國家看做不同利益群體爭奪社會經濟利益而展開沖突的舞臺,要么把國家看作一套支持支配階級統治被支配階級的有組織的強制系統。
在這樣的理解下,斯考切波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社會革命進行了比較歷史分析,認為舊制度政權的崩潰以及農民反抗地主起義的擴散相結合共同促進了社會革命的發生。舊制度政權的崩潰主要受到了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君主與支配階級的關系,農業經濟狀況以及國際壓力情況。
社會革命的發生,不僅取決于革命性政治危機所帶來的舊制度的崩潰,還取決于農民反抗地主起義的擴散。而農民反抗地主起義的擴散又受到農村階級結構以及地方性政治結構的塑造。隨著舊制度的崩潰,政府的監管和法令出現了缺口,這給廣泛的農民造反提供了機會。但并非所有農民造反都能擴散并成功,這取決于農村的階級結構——農民團結程度和自主性程度,以及地方政治結構所遺留下來的對農民的強制性控制程度。
二、社會革命與國家建設:三場社會革命后果比較
社會革命摧毀了原有的舊制度,促使革命后的新型國家組織形態開始突顯。要聚焦于國家建設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革命后重新建立起新型的國家組織,革命才算完成,才算是徹底的社會革命。二是,社會革命中所發生的國家結構的變革,通常會囊括社會經濟變遷的內涵,因此有必要關注國家建設的內容。
法國、俄國和中國三場社會革命之后所進行的國家建設,所帶來的是從傳統國家到現代國家的過渡。三場革命都有一個共同的變化模式,專制的和原生型官僚體制的君主政權讓位于官僚的、大眾參與的民族國家。在新制度中,地主的特權被廢除,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國家調控的民族事務中。盡管三場社會革命之后的國家建設都共同導致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的和大眾參與的民族國家。但是,具體的國家形態有所差別。其中,法國革命的后果具有一定的“資產階級”性質,法國擁有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同時,也存在一個統一的市場,國家并沒有直接控制經濟。相反,蘇維埃俄國與共產黨中國都產生了發展導向型的政黨國家,控制整個國民經濟,并發動民眾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而共產黨中國是一個相對分權和大眾動員式的政黨國家,并且努力縮小和控制不平等。另外,蘇維埃俄國與共產黨中國在具體的經濟發展策略上也有所不同,蘇維埃俄國偏重重工業和迅速城市化,而共產黨中國十分強調農業和農村發展。
這三場社會革命后國家形態的相同與差異所運用的一個解釋框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民針對地主的暴動所帶來的直接成就和間接的政治后果,另一方面是在既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政治領導集體建立、運用國家組織的斗爭。
三、評論與反思
從革命的過程和結果的角度分析現代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并從革命后的國家建設過程來解釋三場革命后法國、俄國和中國新型國家形態的共同與差異。解釋框架包括兩個方面,農民針對地主的暴動所帶來的直接成就和間接的政治后果,以及在既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政治領導集體建立、運用國家組織的斗爭。可以看出,在解釋革命后的國家建設問題主要是農民起義過程、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一定的歷史背景環境幾個重要因素的共同集合塑造。在斯考切波的框架里,既考慮到地方層面的農村階級結構重構對于國家與社會關系變化的影響,也考慮了一定社會經濟結構等結構制度性因素對革命領導集體建設國家的制約和塑造,更放在一定的歷史世界背景下考慮國家建設所受到的借鑒和制約。
另外,在解釋三場社會革命后所形成的不同國家形態方面,研究主要認為的是農民起義過程、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一定的歷史背景環境幾個重要因素的共同集合塑造了國家形態,這一解釋框架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這些因素背后的歷史傳承性。在作者看來,三場社會革命之后的國家建設之所以都共同導致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的和大眾參與的民族國家,很大程度上這三個國家都有中央集權控制的歷史傳統。就以中國作為例子,中國帝制王朝一直都試圖將權力延伸到農村地區,只是缺乏這樣的能力。正是中國社會革命的發生,斯考切波所說的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為新的政權領導者提供了有利的機會。權力滲透到農村地區,形成一個更加中央集權的、更加官僚化的民族國家就不足為其了。
參考文獻:
[1]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斌.政治動員與社會革命背景下的現代國家構建——基于中國經驗的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0,(4):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