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磊,解挺,齊永恒,武飛
(合肥工業大學 a.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b.摩擦學研究所,合肥 230009)
滑動軸承具有工作平穩、可靠、無噪聲等優點,廣泛應用于低速重載工況下,或維護保養及加注潤滑油比較困難的運轉部位[1-2]。近年來,在機械工程領域,摩擦表面的微造型技術已成為熱點,對摩擦表面形貌的研究也得到重視[3-4]。國內外學者對表面微造型技術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5-10]。文獻[5]采用在碳化硅陶瓷(SiC)表面加工表面織構的方法來提高水潤滑條件下SiC 陶瓷的承載能力,結果表明, 混合有不同尺寸凹坑的織構與具有單一尺寸凹坑的織構相比, 承載能力顯著提高。文獻[6-7]的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試驗條件下,氣泡能穩定存在于摩擦副接觸面的凹坑中。凹坑深度越大,潤滑油量越少,氣泡比例越大。此外,在面接觸條件下,從乏油潤滑到全膜潤滑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最優凹坑深度,使減阻效果最為顯著。
為了深入研究滑動軸承材料表面凹坑形狀對其摩擦學性能的影響,對滑動軸承應用較為普遍的2種不同形狀凹坑的雙金屬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進行了試驗對比。
將鋼板制成雙金屬材料基體,然后將銅粉鋪在鋼板上進行燒結,最后通過軋制工藝在上層銅板上分別軋制圓形凹坑和菱形凹坑,如圖1所示。試樣尺寸為35 mm×35 mm×2.1 mm,凹坑深度為0.55 mm,凹坑面積占比為9.2%。試驗選取的對偶件為45#鋼制標準環件,內徑為24 mm,外徑為32 mm。

(a)圓形凹坑
摩擦磨損試驗在自行研制的HDM-20端面摩擦磨損試驗機上進行。該試驗機可以對試驗過程中的摩擦力矩、速度、載荷及摩擦因數連續自動測量記錄,并將測得信號傳入計算機中進行數據處理。試驗前,用砂紙對對偶件進行打磨拋光,并用丙酮將對偶件和試樣表面擦洗干凈。試驗過程中,對偶件轉動,試樣保持靜止,接觸形式為面接觸。摩擦副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摩擦副示意圖

通過試驗得出2種試樣的摩擦因數如圖3所示。由圖可知:菱形凹坑試樣的摩擦因數明顯小于圓形凹坑試樣;隨著平均線速度的增加,2種試樣的摩擦因數均逐漸降低;載荷增加時,摩擦因數均現增加的趨勢,持續一段時間后,摩擦因數降低。其原因是:首先,平均線速度不引起材料表面層性質變化時,摩擦因數幾乎與平均線速度無關,當平均線速度引起材料表面層發熱、變形和磨損時,材料表層的性質以及摩擦過程中表面間的相互作用隨之改變;其次,隨著平均線速度的增加,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升高,摩擦因數隨之增大,當溫度達到可使材料軟化時,摩擦因數降低;最后,基于逐級加載的原因,載荷突然增大時,對偶件和試樣的接觸壓力增大,潤滑油部分擠出,邊界膜變薄甚至破裂,潤滑油不能及時得到補充,部分表面微凸體直接接觸,摩擦因數變大,隨著潤滑油的補充,摩擦環境逐漸趨于穩定,摩擦因數又會逐漸降低。

圖3 不同平均線速度下2種試樣的摩擦因數
為了更直觀地體現上述規律,將平均線速度分別為0.4,0.8 m/s時2種試樣的摩擦因數變化曲線提取出來,如圖4所示。

圖4 2種平均線速度下2種試樣摩擦因數的對比
2種試樣在不同平均線速度下的磨損量如圖5所示。隨著平均線速度的增大,每組試驗的時間不同。對于圓形凹坑試樣,其各組試驗時間分別為31,24,20,19,16 min;對于菱形凹坑試樣,其各組試驗時間則分別為34,28,24,22,17 min。試驗只是為了比較2種試樣的耐磨性,并不考察每組試驗的磨損量,所以這是可行的。

圖5 不同平均線速度下2種試樣的磨損量
由圖5可知,隨著平均線速度的增大,雖然試驗時間減少,但2種試樣的磨損量均增大。當平均線速度增至0.8 m/s,試樣的磨損量均達到最大值。當平均線速度進一步升高時,磨損量略微減小。這是因為隨著平均線速度的增大,摩擦過程中產生的摩擦熱會引起表面溫度升高,使得上層銅出現軟化,造成磨損量增大。然而,隨著平均線速度的進一步升高,上層銅的應變率增加,產生一定的塑性變形,使其硬度增加、耐磨性增強,所以磨損量略微降低。此外,試驗時間的改變也會對磨損量造成一定影響。通過對比可知,菱形凹坑試樣的耐磨性更好。
試驗中平均線速度V分別為0.2,0.4 ,0.6 ,0.8,1.0 m/s,壓強P可根據載荷和接觸面積求出,2組試驗的相關參數見表1,2種試樣的PV值如圖6所示。由圖可以看出,2種試樣的PV值均隨線速度的增大呈增大的趨勢,但有一定的波動。其原因是每次試驗時接觸區發生變化,導致接觸區凹坑數量略有偏差,因此潤滑狀態略有差異。通過對比發現,菱形凹坑試樣的PV值更高,說明其潤滑狀態良好,承載能力更高。

表1 試驗參數

圖6 不同平均線速度下2種試樣的PV值
不同平均線速度下2種試樣的磨痕形貌分別如圖7、圖8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平均線速度越大,磨痕越細小;反之,磨痕越粗糙。對于圓形凹坑試樣,隨平均線速度的增加,試樣出現局部咬合(圖7c)。對偶件和試樣在摩擦過程中,摩擦表面的溫度超過了材料的熔點,使二者發生焊接,隨著對偶件的高速旋轉,焊接部位逐漸撕扯脫落,形成咬合痕跡。由圖8可知,菱形凹坑試樣未出現咬合,說明其摩擦學性能較好。

圖7 圓形凹坑試樣的表面磨痕形貌

圖8 菱形凹坑試樣的表面磨痕形貌
此外,由于圓形凹坑的形狀圓滑,凹坑中儲存的潤滑油不易擴散到凹坑外的摩擦表面,造成潤滑效果不佳。在擠壓及摩擦熱的作用下,潤滑油易從菱形凹坑尖角處溢出,擴散到摩擦表面,因此菱形凹坑更有利于潤滑,其摩擦學性能更好。
1)菱形凹坑雙金屬材料的摩擦因數比圓形凹坑的低,耐磨性更好。
2)菱形凹坑雙金屬材料的PV值比圓形凹坑的大,承載能力更強。
3)菱形凹坑雙金屬材料的潤滑性能比圓形凹坑的好,潤滑油更易擴散至摩擦表面,摩擦學性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