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婕
〔摘要〕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監護面臨需要立法回應的突出問題:未成年人遭受監護人侵害問題需要通過完善立法提供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的監護缺失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填補,新型父母子女關系下的監護權歸屬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加以明確。未成年人監護的立法缺失主要包括:立法理念嚴重滯后,體系體例比較散亂,具體規定存在明顯缺陷。完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應實現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理念的轉變,形成完整統一的未成年人監護法律體系,充實豐富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 未成年人監護,國家公權力,監護人職責,監護監督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6)04-0123-06
監護起源于羅馬法,是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國,作為一項正式法律制度,只有一百余年的歷史。我國古代把父母將未成年子女托付給他人照顧的行為稱為托孤,不過,這僅僅是一種民間習俗,并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層面。1903年,汪榮寶、葉瀾編纂的辭書《新爾雅》,在“民法”類詞條中使用了“后見人”一詞,〔1 〕32其含義與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相近。直到1911年,監護才第一次出現于《大清民律草案》,隨即《民國民律草案》和《中華民國民法》開始沿用這一稱謂,標志著中國近代民法中正式確立起監護制度。改革開放以來,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章第二節對監護做了專門規定,〔2 〕65其中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體現在第16條。從此,針對未成年人監護的立法保持了30年不變。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設立不僅關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而且蘊含著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要求。當前,我國的家庭結構,未成年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訴求,都發生了新變化,現行的未成年監護立法與保護未成年人的理念和現實要求越來越不相適應,在此背景下,完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已成為一項迫切任務。
一、未成年人監護面臨的主要現實問題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監護缺位問題,未成年人不斷遭受侵害的案例,由代孕引發的新型父母子女關系下監護權的歸屬問題,不但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且急切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加以回應。
(一)未成年人遭受監護人侵害問題需要通過完善立法提供保障。現實生活中,我國相當程度地存在著由于未成年人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致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問題,這一問題近年來尤為突出。其中,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南京虐童案”,該案被公之于眾后立即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但該案絕非個例,近年來,未成年人遭受監護人虐待、遺棄、侵害的案例不斷被媒體曝光:如10歲男孩被繼父關羊圈3年案、1歲女嬰被后媽虐待致死案、父母動用鐵鏈“管教”女兒等等。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作為承擔保護、照顧、教育和關愛未成年子女的義務人,應當是子女利益最直接的維護者。但殘酷的現實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歧視、虐待、侵害、遺棄未成年人甚至剝奪未成年人生命的案例時有發生。有的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并沒有把未成年子女置于與自己平等的地位,沒有把未成年子女視為獨立的權利主體;有的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沒有履行應有的尊重、照顧和保護義務,相反卻將未成年子女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肆意打罵、侮辱、欺騙、遺棄,導致未成年子女身心遭受極大的摧殘。未成年人受到監護人侵害逐漸增多的事實讓我們深思: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如何才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在監護不力的情形出現時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等。事實證明,監護不力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比監護缺位更為可怕、令人堪憂。造成未成年人遭受監護人侵害的原因固然復雜,但現行立法的監督機制不具體,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制裁措施不明確,導致未成年人長期忍受監護不力的侵害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無疑是重要原因。為此,十分有必要通過立法,規范和約束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監護行為,加大對未成年人監護的監督保障力度。
(二)留守兒童面臨的監護缺失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填補。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工作,由留在農村的父母一方或祖輩或同輩或其他親屬、朋友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來保護和照顧未成年人。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民工外出打工時,多數情況下會選擇把未成年子女留在農村,致使未成年子女處于由他人監護甚至無人監護的狀態,這可以說是目前未成年人監護面臨的最嚴重的現實問題。全國婦聯2013年5月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3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年)》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留守兒童總數約為6100萬人,其中15.1%的孩子一年沒有見過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沒有聯系。〔4 〕這一系列數據足以說明留守兒童的監護問題是中國社會的獨特現象。現實中,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采取單親監護、隔代監護、上代監護和同輩監護四種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的監護都存在著自身無法避免的弊端。這些監護使得留守兒童缺乏父母應有的關懷與愛護,進而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和人格的缺陷。有效落實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而且影響到中國的教育事業、人才成長和社會進步。目前,學界對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的出臺剛剛開始,立法上還是空白。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行政文件。該《意見》明確對留守兒童監護以堅持家庭盡責和政府主導作為基本原則,這是國家對留守兒童切身關懷邁出的關鍵一步,2016年全國“兩會”關于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的提案也備受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理應給予特殊關注,面臨的監護缺失急切需要立法回應。
(三)新型父母子女關系下的監護權歸屬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加以明確。現代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家庭關系復雜多樣,其中由代孕引發的未成年人監護問題已成為活生生的現實。2015年10月23至24日央視一套的《今日說法》欄目連續播出“私人訂制龍鳳胎(上、下)”揭示,在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受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未成年人監護權爭奪案。富商(男)突發疾病身亡,留下了一對龍鳳胎。富商剛剛過世,其父母與富商妻子便展開了爭奪龍鳳胎兒女撫養權的“持久戰”。這對龍鳳胎的身世之謎也在監護權的爭奪中層層揭開:事實是富商的兩個年僅三歲的孩子竟然不是與其妻所生。孕育孩子的卵子和子宮是由富商的妻子分別購買其他兩位女性的卵子和子宮孕育而成,即該對龍鳳胎是代孕所生,富商妻子并非這對兒女的生母。與此同時,這對孩子的身上擁有著巨大的遺產份額。因此在富商病逝后,使得富商的妻子和富商的父母競相爭奪這對孩子的監護權。最終,在監護人的選擇上,上海市閔行區法院經過實地調查、多重考慮,依照現行民法規定,將這對龍鳳胎的監護權判給了富商的父母。關于該案,學者們紛紛發表見解。大多數學者認為該案之所以會引起糾纏不休的孩子監護權的爭奪戰,主要根源于孩子享有巨額財富,即富商父親遺留給了兩個孩子價值不菲的遺產。如果孩子未享有遺產份額,可能根本無人愿意承擔監護責任。但筆者認為,代孕孕育出的子女,無論是存在積極的監護權爭奪還是消極的無人監護狀況,其監護權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法律疑難。而代孕孕育的子女必然引發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歸屬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代孕行為已悄然走入我們的現代生活中。2015年12月2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最終刪除了“禁止以任何形式實施代孕”,這使得我國目前對于代孕行為的態度處于不加禁止又不予否認的模棱兩可的狀態。不禁止實施代孕是符合我國國情、現代科技發展和現代家庭生活的現實選擇。但代孕不僅僅是簡單的生育行為,而且是關涉家庭穩定和人類延續的社會問題。正是由于代孕行為的存在和一定范圍內的普及,由此產生的新型父母子女關系,勢必對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提出新的挑戰。包括其他新類型的父母子女關系也將隨著生活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逐漸浮出水面。因此,面對新型父母子女關系,破解監護權困擾,明確監護權歸屬,是立法應承擔的使命。
二、目前未成年人監護立法存在的明顯缺陷
回到立法本身,深刻反思我國未成年人監護立法,在立法理念、立法體系和具體規定方面存在的缺失亦應引起必要重視:
(一)立法理念嚴重滯后。從現行立法看,一方面,我國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規定僅停留在對未成年人的照顧層面,法律規定側重從血緣親子、親情人倫的視角規范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照顧義務,并沒有把實現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作為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首要目標,全面且適當地監護未成年人。如對于沒有父母或父母監護不能的情形,《民法通則》第16條只是籠統地對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列出了順序。該條規定中,一是沒有規定究竟何謂監護能力,而監護能力不僅是成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關鍵條件,而且監護能力的有無以及監護能力的大小是決定監護人優先順位的關鍵因素。監護能力規定的疏漏無疑給未成年人監護人資格的認定帶來諸多困難。二是排列的監護順序過于僵化,不僅沒有將特殊情形的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考慮其中,而且從現實出發,該條規定是否能夠切實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并未予以充分考量。因此,該條規定缺乏具體的適用情形和客觀的司法判定標準,有“紙上談兵”之嫌。又如《民法通則》第18條規定了“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0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在司法活動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這些條文都具有極強的概括性,沒有規定具體怎樣做才是有效地履行職責。監護職責的細化應當是法律對監護范圍的明確規定,也是對監護人監護行為的規范和約束。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監護職責規定的抽象、模糊,必然導致在未成年人監護的司法實踐中很難對“依法履行職責”做出明確且適當的判定。另一方面,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的監護仍然停留在私法領域,家庭觀念、自治意識主宰和貫穿著整個未成年人監護的立法。無論是《民法通則》還是《婚姻法》都強調父母及家庭成員對未成年人的職責,忽視了國家和政府對未成年人監護的應有職責。現行立法缺少關于國家監護的規定。未成年人是國家發展、社會延續的不竭動力,國家監護實則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國家有義務和責任成為未成年人監護的隱形力量和最終救濟途徑。在父母監護、家庭監護缺位或監護不力時,國家機關運用國家公權力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是必要且正當的。
(二)體系體例比較散亂。我國立法關于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過于籠統、抽象、分散和簡單。到目前為止,從體系體例上看,我國并沒有一部統一的關于未成年人監護的法律,也沒有在某一部法律里單列一章專門規定未成年人監護。關于未成年人監護的法律規定主要散見于《民法通則》第二章第二節監護的第16條、第18條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試行)》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章家庭關系的第21、23、26、27、28、29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章家庭保護、第三章社會保護、第四章司法保護中的相關規定。從內容上看,現行立法對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并不全面、深入、具體、細致。《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僅是原則性的法律條文,主要起倡導性、指引性作用,而《婚姻法》側重于以家庭關系規定夫妻關系、子女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對于未成年人監護的具體情形沒有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則是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個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作出規定,有關未成年人的監護沒有明確列明。
(三)具體規定存在明顯缺陷。第一,監護種類缺失。依據目前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監護有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兩種。設立這兩種監護的目的是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永久監護。但司法實踐一再證明,現有的監護類型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的現實需求。如當未成年人暫時沒有監護人或當監護人對未成年人造成侵害還未來得及指定適當監護人時,自然需要通過臨時監護對未成年人加以保護。南京于2015年出臺了困境未成年人寄養家庭評估標準。〔5 〕這正是在我國立法沒有明確規定未成年人臨時監護的情勢下,各地根據具體實踐做出的應急措施。又如當未成年人的父母臨終前可能因出于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的考慮,會做出與法定監護順序不同的人擔任未成年人監護人的意思表示,這種情形尚未被我國法律所承認。但此種做法已經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恰恰類似于我國古代的托孤這一監護制度的雛形。第二,未成年人監護缺乏國家公權力的介入。我國現行立法沒有國家監護的規定。雖然《民法通則》第16條明確了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時的職責,但根據憲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屬于基層群眾性自治性組織,并不行使國家權力。社會形態的更替發展、人民生活的日益豐富,未成年人的成長與發展已不局限于家庭的看護和照管。未成年人監護也不僅僅是其父母或家族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國家有責任為家庭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有義務為實現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提供幫助。當現行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仍囿于民法領域私法自治的空間時,必然突顯出針對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滯后性。如在我國貧困地區,父母雙亡的未成年子女很多時候處于無人監護的境地,即使父母的親屬自愿撫養未成年子女,也因經濟困難等客觀條件使孩子長期處于監護不力的狀態,此種情況勢必需要國家履行監護職責。國家公權力介入未成年人監護,并不是要取代家庭或親屬對于未成年子女的保護和照顧,而是當未成年人利益在家庭監護中得不到保障時,國家有權力做出違背父母或家庭成員意愿的決定,給予未成年子女充分的保護以實現他們的最佳利益。第三,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和責任追究存在立法空白。現行立法對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并沒有采用列舉加概括的方式,同時也沒有系統的針對未成年人監護人的責任追究機制。未成年人監護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對保障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認真履行職責具有指引、預防、警示和懲罰的作用。《民法通則》第18條規定了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及民事責任,但僅是籠統的規定。該規定主要起法律的倡導性作用,不能有效規范和約束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監護行為。一是對于未成年人監護的報告和撤銷機制現行立法局限于抽象的法律條文,如《民通意見》第14條、第20條。二是沒有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對監護事項的登記與公示制度,這無形中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濫用監護權提供了無人監督的空間。并且,現實生活中監護行為本身多種多樣、并非千篇一律,監護人的監護行為是否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利益需要個案分析,現行的法律規定對監護人侵權行為的認定缺乏一般的客觀標準,使得監護職責是否適當履行的司法案件更多地由法官通過行使自由裁量權予以衡量。缺少對監護行為的監督和監護人的責任追究機制,給未成年人監護不力、監護中的侵權埋下了隱患,直至導致一些未成年人輟學出走、流浪乞討、違法犯罪。
三、完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基本思路
法律的發展應該與社會的發展進步相適應。針對我國未成年人監護面臨的突出現實問題和立法缺失,筆者提出如下完善立法建議:
(一)實現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理念的轉變。完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基本前提是要樹立尊重未成年被監護人意愿和利益的立法理念,充分體現子女本位的思想。監護人不僅要做到對未成年人的照顧和保護,而且要實現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無論監護人的選任、監護人監護行為的適當性標準、監護事務執行的范圍,還是監護監督機構的設立、監護監督報告機制的建立等都應以保護和實現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為核心。基于此,在立法理念上,要實現從對未成年人的基本照顧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轉變;從全部依賴于家庭監護轉向以家庭監護為主、政府監護為輔;從注重財產監護轉變為兼顧身心健康與財產管理;從側重基層組織的義務履行轉變為確立國家責任的政府職能;從依賴收養關系轉向全面健全監護體系。總之,未成年人監護只有突破私法領域的束縛,以實現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為原則,建立人權保障的現代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理念,才能從根本上全面構建我國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體系,系統有效地回應未成年人監護面臨的現實難題。
(二)形成完整統一的未成年人監護法律體系。目前,我國民法學界對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體例編排見仁見智,大致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將未成年人監護全部納入民法典中的總則編中。堅持此種意見的理由是:沿襲原有《民法通則》的立法體系,易于認同和理解。現行監護制度主要體現在《民法通則》第二章里,而未成年人監護作為監護的一種形式,由民法典統一調整,保持了監護制度的系統化,若將未成年人監護納入婚姻法中則太過龐大。另一種意見是:通過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監護的共性內容,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監護的原則性規定,而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具體內容則由婚姻法詳細規定。未成年人監護立法要形成民法典總則編和婚姻法科學分工、有機互補、有序結合、統一協調的架構。筆者贊同此觀點。具體來說,民法典總則編中的監護制度應當規定最基本的內容:即監護的概念、原則、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法律關系;監護人的權利;監護人的義務;監護的分類設立(包括監護能力);監護人的變更與撤銷;監護終止;監護人職責以及監護監督。而有關未成年人監護的具體規定應全部納入婚姻法。民法典總則編和婚姻法共同規定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有諸多優勢:一是在婚姻家庭法回歸民法典的大趨勢下,監護制度必然在民法典的民法總則中有所體現。但目前我國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許多內容有待制定和充實,未成年人監護作為特殊身份權制度的具體體現和家庭人倫理念的縮影,是其中之一。二是突顯婚姻法的親子關系特質。民法雖博大精深但并不能包羅萬象、事無巨細。未成年人監護是我國監護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蘊含著監護制度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將其完全納入民法典總則編,與總則篇的基本定位不相協調。相反,由婚姻法規定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可以具體體現出婚姻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的特質,是恰如其分的明智選擇。三是強調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重要地位。在婚姻法中具體規定未成年人監護制度,不但有利于我國未來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且使得我國監護制度的整體編排井然有序、詳略得當。
(三)充實豐富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具體內容。其一,構建全面系統的未成年人監護類型。應在保留原有的未成年人監護類型的基礎上,增設臨時監護和遺囑監護,增設這兩種監護類型既是適應當今世界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目前我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的填補和對監護不力的糾正。臨時監護是指當未成年人的監護出現監護缺失或監護不力時及時指定、選任監護人或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由相關機構如學校等擔任未成年人的臨時監護人。遺囑監護是指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以設立遺囑的方式為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通常是父母為其子女以合法有效的遺囑指定監護人。臨時監護的設立,要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職責,賦予民政部門在全國各地統一設立承擔未成年人臨時監護職責的兒童臨時監護所等,給流離失所的兒童或暫時失去監護人的孩子設置一個安全、信賴的場所,把他們遭受的侵害減少到最小程度,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的關懷,這也是國家責任在未成年人監護中的具體體現。遺囑監護的設立,可以在汲取我國古代托孤這一民間習俗的優點和借鑒國外如法國、德國、日本、美國遺囑監護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我國實際的遺囑監護制度。未成年人監護類型中,遺囑監護多數是父母對自己未成年子女善意履行最后的人身財產照顧義務的方式,也是親子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會日益成為我國家庭關系中對未成年人保護和照顧的重要形式。其二,盡快完善代孕關系的監護立法,建立健全制約、監管機制。代孕關系下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應當在明確代孕合法形式和合法程序的前提下,以保護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為指導原則來權衡監護權的歸屬。在監護權難以確定的情形下應發揮國家公權力的介入作用,以充分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益。在法律明確禁止以非法獲利為目的的代孕行為的同時,對代孕行為加以規范化、合法化,不僅是確保不能生育的父母依法實現自己的生育權,行使自己的監護權的有效途徑,更是法律維護安定的社會秩序和實現人類繁衍的重要之舉。其三,適當引入國家監護。毫無疑問,家庭監護始終是人類社會保護和照顧未成年人的普遍形態,但適應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發展的世界潮流,我國應當在充分尊重家庭自治的前提下,適當引入國家監護,發揮政府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功能。現代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實現了從傳統家庭本位向家庭本位為主、兼顧國家責任轉變的制度,也是從私法自治向公法適度介入轉變的制度。在英國,英國衡平法就有關于“國家是少年兒童最高監護人”的理念和相關判例。在法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確立起國家監護制度以解決親屬監護的不足。在德國,已經開辟了社會化、公法化的未成年人監護道路。在美國,未成年人更是處于國家監護的嚴格保護之下。〔6 〕根據《紐約家事法院法》(FCA)第10條規定:兒童保護程序的目的是要建立幫助兒童免除傷害或虐待,并幫助保護兒童身體、心理和情感健康的程序。其目的是為了提供適當的法律程序,以確定在何種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其家事法院代表兒童利益進行違背父母意志的干預,以適當滿足兒童利益的需要。〔7 〕美國對未成年人的國家監護規定的詳略得當,對國家介入家庭監護的時間、情形和目標予以全面考慮,力求在法律層面嚴格約束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行為,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鑒于世界各國對未成年人國家監護的成功經驗,應對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監護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國應當加強公權力對未成年人監護的滲透與介入,確保在家庭監護不能維護未成年人最佳利益時及時彌補監護缺位或監護不力。為此,應當增加規定國家介入家庭監護的情形,采用列舉加概括的方式明確國家介入的方式,明確規定只有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國家才能介入家庭監護。要明確家庭監護的首位責任和國家監護的補充責任,讓國家監護切實在家庭監護缺位時能夠及時給予補充和幫助。其四,加快建立未成年人監護監督機制。縱觀世界各國,如法國的親屬會議,德國的監護法院,日本的家庭法院,澳大利亞家庭法院設立的兒童法庭等,都設有對未成年人監護人履行職責的專門機構,對保護未成年人起到了明顯的督促監管作用。由于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缺少監督機構的監督,不可避免地造成監護人因怠于行使監護權或濫用監護權給未成年人造成損害。設立監護監督人,明確監督機構督促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忠實、審慎地履行監護義務的具體法律措施,包括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向監督機構做定期和不定期的報告義務,對監護事項的登記與公示制度,對監護不力的責任懲罰機制等,這樣,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財產管理就能達到同管理自己財產相同的注意義務,對被監護人的人身保護達到足以使其免受侵害的監護義務。監護監督機制應成為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此應考慮:一方面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如在全國人大權益部內部設置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處,其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和保障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認真履行監護職責。另一方面應明確規定現有國家機構承擔起監督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如代表國家權威性的司法機關檢察院作為未成年人監護的監督機構,婦聯部門和民政部門作為輔助監督機構,共同構建起全國性的未成年人監護的監督機制。
總體觀之,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完善不僅涉及家庭責任,更是國家責任的法律體現,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必然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國家立法弊端不斷暴露的情況下,與時俱進地構建未成年人監護立法,制定和完善科學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已成為一項包含在民法典和婚姻法中的重要的立法任務。未成年人監護的立法完善,必將有利于我國人權保障的實現,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的團結友愛。因此,我們急切期盼加快完善未成年人監護立法的步伐,切實建立起以保護未成年人最佳利益為基礎的,以現代監護理念為導向的科學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
參考文獻:
〔1〕汪榮寶,葉 瀾.新爾雅〔M〕.上海:上海文明書局,1906.
〔2〕江 平.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3〕少 芬. 2015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EB/OL〕. http://bg.yjbys.com/diaochabaogao/19840.html.
〔4〕儲朝暉. “致2016中國教育”:留守兒童需要可感觸到的家〔EB/OL〕. http://www.edu.cn/edu/ji_chu/ji_jiao_zhuan_ti/liushouertong/201512/t20151230_1353044.shtml.
〔5〕胡印斌.困境兒童需要一個臨時庇護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6/30/c_1115766350.htm.
〔6〕王亞利.我國未成年人監護事務中的國家責任〔J〕.寧夏社會科學,2014(1).
〔7〕WORKING GROUP THREE,Shawndra Jones ,Reporter,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Family:Child Protective Proceedings and Termination of Parental Rights,40 Colum. J.L. & Soc. Probs. 485 2006-2007,http://heinonl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