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琦
在美國,常見這樣一則公益電視廣告:“現在是10點整,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哪里嗎?”言外之意,就是父母應該時刻關心孩子。伴隨高科技監控工具的發展,讓天下父母欣慰的是,他們可以全天候做到“監控子女”——無論孩子離自己有多遠,離開家有多遠。
在美國,“手機監控”子女一度流行。波士頓一家公司曾開發一種新型購物手機,它與父母信用卡賬號相連,孩子用手機購買哪些商品,父母都可以通過銀行對賬單據掌握。此外,美國一家名為“合力思軟件公司”發明過一個電子監控系統。允許父母提前通過電子賬戶預付孩子餐費。
在日本,“學生卡監控”受歡迎。這種學生卡內置芯片,記錄學生出勤狀況:學生入校時掃描胸卡,入校時間被記錄下來,父母能通過手機或電腦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孩子到校。學生放學時,再次掃描胸卡,父母就可估算出他們何時能到家。此外,日美已經研發成功“消費監控”系統。一旦孩子使用的信用卡、借貸卡或餐卡接入網絡系統,就能通過記錄覺察到孩子中午吃些什么,他(她)的花費流水賬,甚至可以知道購買了哪些商品。
對于芬蘭的父母來說,“GPS監控”并不陌生。2003年年底,芬蘭專門通過一項法律:允許父母使用配有全球定位系統的手機跟蹤孩子。法律規定,15歲以上(包括15歲)的青少年父母,如果想跟蹤孩子,必須得到他們的許可;15歲以下青少年,父母則無需獲孩子的許可。另外,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無論多大孩子的父母,都無需獲得子女同意,可對他們進行全方位追蹤。
在韓國,有公司曾推出“追蹤手機”。據悉,這款色彩艷麗的追蹤手機,“長”著兩只人耳一樣的天線,“中樞神經”就是GPS系統。即使關機,追蹤手機也“堅守崗位”,隨時向父母報告心肝寶貝的行蹤。為了降低成本,追蹤手機取消了短信和上網兩項功能,售價僅為10萬韓元(約合668元人民幣)。
曾經幾何時,如何通過網絡監控軟件過濾掉“有毒”信息,一直是家長們頭疼的難題。在父母看來,網絡時代的孩子不可能被禁止“觸網”;越是復雜、提供安全保護性越好的系統軟件,就會越受到父母歡迎。在美國,出現過專為孩子設計的“殺毒軟件”,一度非常暢銷。原本受爭議的網絡瀏覽“偷窺”子女的行動,如今基本得到了社會認可,成為家庭電腦必備的防范手段。
可以看出,伴隨廉價電腦芯片、軟件與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強大支持,“監控子女”的高科技工具一直銷售火爆。這些原本偵探小說中才出現的間諜工具,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比如,原本高達900美元的GPS定位裝置,如今只需100美元——而且變成配裝GPS定位系統的手機。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父母對子女們的養育時代,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監控時代”。
不久的未來,各種網絡監控軟件,不但能與父母所使用的電腦連接,而且還能與父母的手機相連。那些不能通過遠程網絡控制孩子上網的父母,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遠程遙控”。天下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考慮。一般說來,天下父母了解孩子去向、交往什么朋友無可非議,很值得提倡。
當孩子不在網絡時,裝有GPS的手機,便是父母“監控女子”最方便的途徑。隨著移動平臺的發展,專門為父母“監控子女”的技術與工具開發,正變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分眾化領域。世界各國的龐大科研隊伍,已加入到專門“對付”孩子的技術開發中來。這種開發不再僅局限于網絡監控,而且對準其他高科技監控“小玩意”——比如,GPS追蹤、駕駛監控、消費監控、交友監控、飲食監控等等。
據統計,在美國15歲-17歲的年齡段中,大概57%的青少年都有手機;12歲的少年中約18%的人有手機。很多產品除了通過手機監控孩子行蹤外,還能監控到孩子開車情況——只要孩子駕駛時帶有手機,系統就能向父母發送車況信息——孩子開車是慢還是超速,是遠離市區還是就在附近。
從未來看,具有監控功能、裝有審查軟件的新型手機,會更被家長們認可。圍繞手機娛樂功能的強大,家長需要關注孩子所聽的音樂、所看的內容、所交的朋友。未來的手機監控,完全可以做到“悄無聲息”地指導孩子們如何聽音樂,如何交友,如何回避有害信息。
當然,高科技工具“監控子女”大行其道背后,顯然有其社會背景。面對對孩子威脅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對于不斷涌現出的高科技監控工具,父母、孩子與專家的意見并不統一。大多數父母認為,社會危險需要現代的科技手段,預防對孩子的危險發生——尤其在孩子們比父母能廣泛接觸社會之前。
對于父母無時不在的監控,很多子女不勝煩惱,認為這些裝置給了父母們太多的控制權。比如,美國的一名青年埃文斯就提到:“父母現在對我管天管地,連我開車都不得安生,專門錄下我開快車或開錯車的鏡頭供事后教育。”對于想躲避父母“監控”的美國青少年,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從2005年開始,父母可以通過手機追蹤孩子的行動,因為按美國法律規定,所有手機必須安裝GPS定位。

隨著科技進步,針對孩子的移動監控變得越來越簡單和廉價
專家提到,對于孩子的“反叛”,多數發生在由未成年到成年階段。在叛逆期階段,青少年渴望獨立與自由,逐漸有了擺脫父母控制的想法。有關調查發現,有時孩子出于逆反心理,會找出種種辦法對付那些高科技監控裝置,有時干脆把它們扔到一邊,獨自“玩失蹤”。對于子女的“鬧情緒”,屬于正常表現。
研究表明,父母只要管控適度,孩子一般比較誠實可信,不太可能干出格的事。《為人父母愚蠢行為指南》一書作者凱特·凱莉指出:“就像夫妻間不應雇用私家偵探刺探對方行蹤一樣,如果想跟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父母也不應過多使用追蹤裝置。因為你要建立的是一種基于信任的關系,而不是基于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