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臺灣所謂“自主造艦”計劃又一次被推上了前臺。根據這項在未來20年投入8000億新臺幣(合240億美元)的計劃,臺灣海軍將實現所謂主戰艦艇的自主建造,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多功能人員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后續量產案”、“潛艦國造案”、“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新型救難艦”、“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測量艦”、“新一代主戰艦”、“新式港勤拖船”和“陸戰隊特戰裝備”等12個規劃案。其中,又以所謂建造4-6艘排水量6000~8000噸級的“神盾”艦最為令人矚目。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
從20多年前“成功級”最后一艘“田單”艦的“小神盾”規劃至今,臺灣海軍已經不知道幾次提出擁有“宙斯盾”戰艦。而這一次的“自主造艦”看起來是臺軍距離“宙斯盾”艦最近的一次。不過縱觀臺灣幾十年來的艦艇工業史,很顯然這一次的造艦之路還將會是困難重重。
臺灣的軍用造船工業早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就已經初步發展起來。然而在1954年《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簽署后,臺灣卻幾乎迅速地把自主造艦的事情忘個一干二凈——美國在臺灣駐軍,并給臺軍送來了大批軍事援助,一時間臺軍的艦艇多到用不完,不僅不用琢磨自造,連送來的美援里,艦況不好的艦艇也闊氣地直接報廢處理。
好景不長,上世紀50年代后期臺軍開始面臨艦艇數量不足的困境。由于美國限制臺軍兩棲艦艇的數量,不給臺軍提供新的登陸艦,而臺軍裝備的大中型登陸艦到20世紀60年代已經不堪使用。臺灣不得已對這些老船實施了所謂“新美”計劃,保留艦上機器設備,重建船殼以延長壽命。上世紀70年代引進美制陽字號驅逐艦后,也曾實行所謂“復陽”計劃,對這些艦艇的結構進行更新。雖然這些更新在規模上堪比重建,臺軍也在這一時期自建了一些小型登陸艇,但臺軍依然沒有自行設計的能力和經驗。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對陽字號驅逐艦進行改進時,臺灣才在“武進”系列的改造中初步實踐了艦面武器的設計安排。
不過到了80年代,臺灣在美國指導下建造的“成功”級護衛艦,又回到了美國一手包辦設計的狀態,只有船體建造由臺灣完成。即便如此,艦上的幾乎所有主要武器和電子設備依然全套引進自國外,臺灣沒有自制能力。
“成功”級之后十多年,臺灣在自造水面艦艇上除了失敗的“錦江”級導彈艇和更失敗的“光華六號”導彈艇外,就是“沱江”級的設計建造。雖然排水量只有500多噸,但這已經是臺灣自己研制的最大噸位的作戰艦艇了。
臺灣自行設計建造的艦艇一向問題多多。2015年的閱艦式中,排水量200多噸的“光華六號”導彈艇在二級海況以下的平靜海面上航行就發生了嚴重的橫搖和埋首,適航性令人咋舌;“錦江”級則因為設計動力選擇失誤導致“快艇”的航速跟不上其主力的護衛艦;“沱江”艦則不僅在試航中發生問題,其介乎于導彈艇和護衛艦之間不倫不類的定位也印證著臺灣造船整體艦艇設計思維的匱乏。
如今準備上馬的排水量6000~8000噸的“神盾”艦不僅結構空前復雜,在設計上也缺乏國外型號參考。從目前臺灣公布的所謂初步設想中就可見一斑:高聳狹窄的桅桿上設置的四面相控陣雷達不僅表明他們在控制艦艇重心和穩定性上一貫的低劣表現,還表明他們從未有過布置多面相控陣雷達和散熱系統的經驗;在艦橋內密布的垂直發射系統和反艦導彈除了進一步惡化穩定性外,還擠占了本來就有限的艦內空間。加上艦上幾乎所有武器還要仰賴引進,最后的研制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自主造艦”是臺灣海軍長期宣稱的基本口號,然而可惜的是,時至今天,我們看到臺灣所謂自行生產背后隱藏的潛臺詞,依然是“引進美援”四個大字。(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
從這一點上看,最近的這股“雙航母”熱情,更像是媒體刻意炒作的概念,而不是美國海軍真心想做出的改變。畢竟“里根”號來亞太是剛剛完成保養,而“斯坦尼斯”號已經在南中國海執行了幾個月的任務了,距離其回國時間為時不遠。而兩艦最終形成的編隊,更多則只是讓雜志報道更誘人的擺拍。(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