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會突然之間出現一些怪異行為,比如哭鬧不止、動不動就發脾氣、固執己見、撒謊、打人、偷竊等,更讓父母煩惱的是,無論怎么分析,就是找不到原因。其實,孩子的怪異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內心的情緒障礙才是根本原因。
判若兩人的孩子
4歲的慶慶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都喜歡她,所以慶慶每天去幼兒園都歡天喜地的。可是有一天,慶慶一反常態,鬧著不想去幼兒園。老師告訴慶慶媽,慶慶對幼兒園有抵觸情緒,是因為連著兩次在小組游戲對抗賽中敗北。慶慶媽連哄帶勸,教慶慶“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一再告訴慶慶,游戲不可太當真,重在參與。慶慶情緒好轉了些,但從那以后,三天兩頭不高興,磨磨蹭蹭不肯去幼兒園。慶慶媽發愁了:“這孩子怎么這么脆弱呢?一點小風雨都經不起!”
7歲的小北是個體格結實的男孩,上小學一年級。別看他長得人高馬大,內心卻不夠強大,在學校碰到點不順心的事就哭,老師過來勸慰,他就一頭扎到老師懷里,惹得全班大笑。小北的爸爸感覺兒子有點女孩子氣,沒少教訓他,還利用假期把他送到訓練營去接受挫折教育,但沒過兩天就把他接了回來,因為訓練營的老師實在受不了,小北動不動就哭,像個三四歲的孩子。小北的爸爸束手無策,說:“這孩子該不是得了什么病吧?性情像個女孩,不,像個三四歲的女孩。為什么他長不大呢?”
銘昊是一名高二男生,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但他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是同學們的追趕目標,也是老師的寵兒。可是誰也想不到,突然有一天他說學習沒意思,不再交作業了。老師找他談話,希望他排除干擾,重整旗鼓,家長也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甚至帶他去建筑工地參觀,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當賣力氣的農民工。銘昊不為所動,也不向老師和家長說明原因,就是不再用功學習。不久后,銘昊在超市行竊被捉。銘昊媽大惑不解:“昨天還是尖子生,今天就變成了問題少年,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孩子為什么突然之間判若兩人?對孩子怪異行為的矯正為什么收效甚微?原因是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治標不治本當然收不到理想效果。
情緒障礙是病根
孩子突然之間判若兩人,出現莫名其妙的怪異行為,往往是情緒障礙的外在反映。對孩子的此類表現,家長的容忍、批評教育都不可能管用,只有增強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怪異行為才可能悄然消失。
每個人都難免有情緒困擾,有情緒困擾常常是因為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遇到挫折或壓力過大的情況,負面情緒便會突然爆發。中小學生自制力較差,這種時候很容易出現異常行為,只有到20歲以后,大腦前額葉發育成熟,他們才能具備調節情緒的能力,不會再出現沖動的反應。另一方面,孩子往往不善于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有情緒問題不被父母重視,只好長期壓制在心里,于是調節情緒的能力停留在幼稚階段,用原始的哭鬧或肢體動作來表達。所以,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3歲以前的幼兒,原始情緒可分為正向情緒(如高興等)和負向情緒(如生氣、難過、害怕等)。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經驗的增多,孩子慢慢會發展出一些社會化的情緒,如喜悅、幸福、緊張、嫉妒等。因此,父母首先應該觀察孩子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出來,或是對于不同的情緒是否會有不同的行為、表情來表達。孩子上學以后,如果孩子所感受和表達的情緒仍停留在原始的狀態,像個三四歲的孩子,如高興就拍手、大笑,生氣、不高興就哭鬧、摔東西或找媽媽,父母就要警惕了,因為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表達與他的年齡不相稱,顯得較為幼稚。上文提到的小北就屬于這種情況。
除了孩子的情緒發展是否正常以外,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外向性問題。所謂外向性問題,是指攻擊、破壞、違規等個人無力控制且對外界有干擾的行為問題。研究發現,很多小學生可能在焦慮、壓力大、憂郁、失望時會出現外向性的行為問題。相反,有些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比較隱忍,不會干擾他人,甚至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才爆發,往往被父母忽略。這些內向性的問題表現方式可能是沉默、退縮、被動的拒絕,甚至是自我孤立。上文提到的慶慶就是這種情況。
研究證實,父母比較容易注意到外向性的問題,可以在早期就介入,而內向性問題比較容易被忽略,所以一旦變成被注意到的問題,通常狀況已經比較嚴重了。比如上文提到的銘昊,長期被父母嚴格教育,盡管他表現優秀,但他對于失敗的恐懼,以及心理壓力過大,使他對學習產生了厭煩、退縮。加上他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使父母錯失了最佳的介入時機,當他表現出撒謊、偷竊等怪異行為時,再矯正情緒問題已經很難了。
有些成人有莫名其妙的偷竊欲、戀物狂甚至強迫癥等,根本原因正是童年時內向情緒的壓抑,以及長年的問題未被及時發現和矯正所致。這樣的問題累積到青春期或成人,以其他癥狀顯現,處理起來就會費時又效果不佳。所以,情緒問題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問題是調節情緒的能力發展遲緩、內向情緒不當的表達且被忽視。由此可見,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及時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正確矯正孩子的負向情緒,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
情緒表達須訓練
培養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訓練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互動能力是否大致跟同齡孩子處于同一水平。因為智力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會影響孩子對于環境的了解,也影響孩子對情緒概念的理解和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孩子是屬于智力水平、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互動能力較差的,出現情緒障礙幾乎是必然的。
針對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向孩子示范在各種情境中正確、多元的情緒表達方式。比如,媽媽看到孩子又犯錯了,可以直接說出來:“你又做錯了,讓媽媽很傷心,好像是媽媽教不好。媽媽不想再說了,你自己先想想錯在哪里?”“你這么大聲吵,讓媽媽心很煩,我不想說話了,我等一下再幫你。”經常明白地示范說明情境、個人心情、情緒表達的行為這三者的關系。情境就是“你又做錯”“你這么大聲吵”,心情就是“媽媽傷心”“媽媽心煩”,結果就是“媽媽不想再說了”“不想說話”。也可以用上述句式,對號入座孩子的表現,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關系,最好教孩子學會用上述句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漸漸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
此外,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表達情緒的不當行為是否被鼓勵。很多家長常因受不了孩子的吵鬧而做出讓步,這就是錯誤地鼓勵孩子的不當行為。如果父母或周圍的人不停止這種錯誤的鼓勵,很難改善孩子的情緒困擾。
第二,根據孩子的先天氣質制訂對策。
除了能力之外,孩子的氣質也可能影響情緒表達。心理學研究證實,每個孩子的氣質有九個向度:活動性、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反應閾等。有些孩子比較開朗,有些孩子比較憂郁,有些孩子比較固執,有些孩子沒有主見,有些孩子反應慢,有些孩子有一點情緒就大驚小怪,父母要區別對待。孩子的氣質不一樣,情緒的表現方式也不同,如果父母借用別人的經驗,或根據家庭教育書籍所說的一般性方法應對,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甚至錯過最佳的介入時機。
第三,營造情緒表達的家庭學習環境。
家庭是一個心理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有些父母本身有負性情緒,或因工作壓力過大,或因夫妻關系不睦,經常在家里情緒失控;有些父母對于情緒、沖突的處理方式不妥,采取哭鬧、打罵、威脅等不成熟的方式。因此,父母看到孩子有情緒問題時,不妨檢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情緒表達方式,如果有的話,孩子的問題也僅是如鏡子般反映出家里的問題。這時候,與其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不如先改變父母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父母面臨壓力、挫折、沖突,可以用比較成熟的方式處理,就可以減輕孩子所受到的傷害,也不會助長孩子的情緒困擾。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故事書、戲劇、生活事件與孩子討論不同角色的不同觀點,讓孩子學習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父母也應利用機會,示范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如好朋友不愿意借給你玩具,父母可以跟孩子扮演自己和好友等不同的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父母經常把家里的客廳當成劇場,經常做這種訓練,孩子就有機會學到以不同角色的立場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調節情緒的能力便會慢慢增強,怪異行為自然會減少,甚至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