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家長難以應對
“初二現象”
初二學生在身體上多數開始進入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心理上也處于發展的劇變期,充滿成熟與幼稚、獨立意向與生活經驗不足等復雜的矛盾,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內容逐漸深化和抽象,學習上處于明顯的分化期……學界稱之為“初二現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針對全國六省一市的2萬余個初中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多數初二家長無論在親子關系上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子女的變化。
調查顯示,初中生向父親和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的數據明顯高于初一。看子女慢慢獨立,各年級家長選擇“感到欣慰”的比例均在60%左右,但“感到欣慰”的家長在初二階段比例最低,而感到“有點失落”的家長在初二階段比例最高。18.50%的家長感到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初一12.52%,初二18.50%,初三17.36%),6.33%的家長感到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初一5.32%,初二6.33%,初三6.19%)。
調查顯示,對于學習不適應的原因,學生多選擇“學習內容變難”“學習科目增多”,強調學習的客觀原因。分別有61.63%和59.45%的家長認為子女學習問題是由“學習不用功”和“學習方法不當”所致,強調的是子女自身的主觀原因。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調查表明,17.89%的初二學生喜歡“讓我自己管自己”,高于“給我做學習的榜樣”“買學習資料”“鼓勵和肯定我”“輔導我的功課”的比例,說明他們更希望擁有自主學習空間。但家長選擇“督促他學習”的比例在各項中最高,所給與所需顯然相悖。初二家長選擇“給他買學習資料,報輔導班”和“搞好后勤服務”的比例比初一明顯增高,說明家長仍注重提供物質方面的學業支持,鼓勵、肯定等精神方面的支持仍不能滿足子女的需要。
當被問及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時,46.51%的初二學生選擇“受委屈或遇到挫折時給我支持”(初一45.09%,初二46.51%,初三48.95%),41.07%的初二學生選擇“拿不定主意時幫我分析”(初一38.48%,初二41.07%,初三44.83%),32.68%的初二學生選擇“探討為人處世的道理”(初一27.22%,初二32.68%,初三37.86%)。表明初二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凸顯。相比之下,初中生家長最關心子女的事項依次為“日常學習”“習慣養成”“健康安全”,而“情緒情感”的比例則排在倒數第二位。說明家長對子女成長的認識和精力投入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未能清楚認識并及時滿足子女教育需求的變化,錯過了教育指導的機會。
調查發現,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初二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初二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初一45.6%,初二47.22%,初三46.90%);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探討”,30%左右的家長還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這既與初二學生“自我調節”的希望相悖,也易與初二學生“努力爭辯,說服父母”的方式產生沖突。
總之,初二是一個特殊階段,既是學習的分水嶺,又是心理的劇變期。多數家長對初二子女的變化認知不足,有的還在沿用以往的教育方式,自然不能滿足子女的成長需求,并引發親子矛盾,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