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有家長問:現在散養孩子、快樂教育,成為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他們似乎看開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不給孩子立那么多規矩。”“我不過多管束孩子,不能壓抑他的天性。”“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以前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又提倡散養孩子。請問,就這么一個孩子,到底怎么養才好呢?
這位家長的疑問很有普遍性。是啊,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很多愛孩子的家長們覺得孩子太可憐了,學業太重,壓力太大,作業太多,考試唯成績論,沒有時間玩……一心想解放孩子,讓孩子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然而,散養孩子,究竟怎樣才算是散養,這個概念似乎又很模糊。
今天我就這個問題,跟家長朋友們說道說道。
完全不管孩子的危害
其實,“散養”是個很主觀的說法,“散養”并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教養責任。我們在給予孩子愛和自由的同時,規則和自我控制依然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父母心疼孩子,覺得“虎媽”“鷹爸”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是一種傷害,于是崇尚散養。可是如果父母對孩子完全不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1.錯過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
我遇到過兩例個案:一個男生,16歲;一個女生,18歲。他們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沒發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上學了。兩個孩子有個共同的經歷,就是小時候都上過興趣班:男生小時候學過圍棋、乒乓球和兩種樂器,女生小時候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興趣班都是他們自己提出想學,父母才給報的。后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父母聽之任之,不學就不學了。
這應該是散養的理想狀態吧?由著孩子的天性,隨心所欲地發展。兩個孩子長大后在談到自己以前的那段學習經歷時都露出悻悻之色,對當時為什么喜歡,后來又為什么不喜歡了,學習中是否有樂趣,都表示記不起來了。
我們假設: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父母在掏錢的同時跟他們立個約定: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怎么處理等,那么孩子就可能從只是感興趣、好奇,到真的潛心學習、鉆研,直至有了心得體會。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訓練。借著這個過程,一個人學會了耐心,學會了勤奮,學會了在困難時鞭策、鼓勵自己;學會在有所得時不自滿,繼續保持探索的欲望;學會協調、合理安排時間,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自信和快樂。
孩子小時候,自控能力差,容易轉移注意力,即便對喜歡的東西也容易放棄。此時,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慢慢習得上面說的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并逐步在孩子10歲以后養成習慣,由他律變為自律。淺嘗輒止,輕言放棄,不僅虛度光陰、浪費精力,更錯過了孩子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想一出是一出”的壞毛病。
孩子一次次放棄才藝學習,父母覺得要給孩子自由,便由他去吧,結果讓孩子凡事都難以堅持到底,不想上學就不上了,不愿參加高考就不參加了,父母這才慌了神,然而此時后悔已經晚了。因為這時即使孩子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經做不到了,這還會讓孩子體驗到更深的挫敗感。
這種沒有要求的教養,孩子是否會由衷感激呢?據我調查,非也。小時候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好,“不逼我”“不管我”,但是長大后他會覺得“你沒有真正在意我”,因為你不操心、無所謂、隨我便,你應盡的指導、培養等責任沒有盡到。
孩子也會覺得你不信任他,否則怎么會不堅持讓孩子學下去?“是不是不相信我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心里有抱怨卻說不出口,因為當初是自己提出不學的,而父母體諒他,不學就不學吧,現在自己再抱怨,就成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了,于是孩子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暗自郁悶。
2.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我接待過一個13歲的男孩和他的母親,是學校老師要求他們來做咨詢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覺得愧對孩子,所以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從孩子上小學開始,便門門功課請家教,孩子的成績不錯。
孩子的母親這樣敘述:“我覺得學校的英語老師教學觀念陳舊,不能因材施教。他課堂上教的東西,我兒子會了,便打了個哈欠。為這,英語老師小題大做,不依不饒地批評孩子。”后來,我問英語老師為什么要這么做,英語老師說:“他打哈欠的聲音大到班里每個同學都聽得到,還伸懶腰,然后‘撲通一聲趴在桌子上,引得同學們哄笑,課都沒法上了。”
這位母親還說:“除英語老師外,數學老師也有問題。留的作業都是重復性的,我兒子都會,不想寫。中國的教育真是害死人,把孩子全變成了呆瓜。我支持兒子不寫作業,數學老師沒有辦法,便指責我兒子沒禮貌,跟他講話沒用‘您。”
我就此事詢問數學老師,數學老師的說法是:“我問他為什么不交作業,他的聲調比我還高,說:‘你就會留作業,一點兒都不會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你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理念了。我從沒見過這么沒有禮貌的學生。我說有意見你可以提,但要有禮貌,跟我說話至少應該用‘您而不是‘你吧。結果,孩子回去告訴他媽媽了,他媽媽來學校找我理論。現在的父母太護孩子了!”
最后,孩子的母親苦惱地說:“我向班主任了解情況,班主任說孩子想聽課就聽課,不想聽就兩腳蹬墻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業,不舉手參與學習,在班里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如果不管他,就管不了別的學生。說現在是義務教育,沒法讓孩子退學,否則早讓孩子退學了。還說我們父母非但不配合,反而縱容孩子……唉,聽得我頭疼。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響別的同學,就由他去吧。”
這位母親數落孩子時,孩子就在我的辦公室里旁若無人地東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腿半躺在沙發上。他母親說:“哎,坐好!”他哼了一聲,一動沒動。他母親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了解情況后,我腦海里出現的第一個詞就是“散漫”。
我曾應邀在小學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對象都是三年級以上、學校和老師認為有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言行上各有不恰當的地方,但高度一致的是他們不會、不愿、不想去審視周圍的環境和狀態,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終目的和眼前的沖動,跟三四歲的孩子一樣,只顧滿足自己隨時興起的需要,卻又沒有三四歲孩子的天真和單純。
設身處地地想想,我是不愿當他們的同學的,因為他們不能跟我互動,只顧自己,老打擾我;我也不愿當他們的老師,因為他們不能跟著我的教學走,自以為是,還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浪費大家的時間。而這些孩子最終會長大步入社會,若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誰會愿意當他們的同事、朋友?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以后,他們可能會變得收斂些,但與自律不同的是,他們的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讓他們不得不收斂。因此,他們不會心甘情愿,而是會抱怨、失望、無奈、憤懣。他們既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所以我認為,不管現在怎么強調要散養孩子,父母都千萬不要忽視對孩子自控、自律的培養。我強烈反對打著“散養”的旗號,放棄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的做法。
應該管,但怎么管
一、培養孩子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
父母要培養孩子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如做事的條理、規劃、耐心、毅力等行為自律性和與人相處時的關心、同情、友善、溝通等互動情感力。這些會影響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他對自我價值的界定、對人生意義的判斷。
二、做循序漸進的自我控制訓練
前年,我在美國會見一個老朋友。他的外孫女Lila 5歲,跟著爸爸媽媽到我們的露營地玩。因為時間關系,他們需要提前回去。當時Lila正玩得開心,非常不情愿離開,于是站在帳篷邊遲遲不肯上車。這時,她的媽媽既沒有命令她必須走,也沒有耐心地講道理或者提醒她“我們之前已經說好……”她只是站在車邊大約兩米外,對Lila說:“Self-control(自我控制),Lila.”
對一個5歲的孩子,她的母親已經在要求、訓練她的自我控制能力了。Lila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掙扎,看得出她正做著艱難的選擇。一分鐘后,誰都沒說什么,Lila轉身上車去了,神情落寞。
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因為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才談得上責任。但是我個人認為對5歲的孩子進行自我控制訓練還是稍早了點,最好從六七歲開始,到10歲建立起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識,到13歲孩子能夠主動去實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家長應該管這些
1.對孩子要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要求,如要有禮貌、講衛生、準時等。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于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如,不要求孩子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動、認真地學習。
3.對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并不意味著就是壞孩子,孩子常常是在試錯中明白了該怎么做才對,從而長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錯誤時父母一定要管,不要讓孩子喪失成長的機會。
4.要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基本的道德準則必須管,如誠實、善良、正直、尊老愛幼等。
5.孩子提出疑問和要求后,家長一定要給予回復,不能拒絕或忽視。
6.如果有人給你反映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孩子的老師、同學還是其他人,一定要管。要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不要“護犢子”或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7.選擇散養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或者“外國如何”,或者“我小時候如何”。一定要檢視自己的理論是否過時,是否與你家的具體情況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個人特點等,避免教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