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明 景永峰 武衛周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漿置換與血漿免疫吸附對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方法 106例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3例。觀察組采用血漿免疫吸附法, 對照組采用血漿置換法。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癥狀好轉時間、治療后各抗體指標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漿免疫吸附法在治療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能夠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血漿置換;血漿免疫吸附;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療效;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by plasma exchange and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for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sma exchange.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better hospital stay time, symptom relief time, antibody indexes levels after treatmen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shows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in treating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This method can remarkably shorten hospital stay time and reduc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lasma exchange;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Curative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免疫系統對自身抗體的耐受度下降可導致出現自身抗體性疾病, 也就是臨床醫學中所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格林巴利綜合征、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等疾病,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2]。本文主要對血漿置換與血漿免疫吸附對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106例本院收診的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3例。觀察組中男28例, 女25例;年齡26~65歲, 平均年齡(45.3±7.4)歲;格林巴利綜合征8例、多發性肌炎11例、重癥肌無力34例。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6例;年齡27~68歲, 平均年齡(46.4±7.8)歲;格林巴利綜合征9例、多發性肌炎12例、重癥肌無力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免疫科學會制定的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標準[3];并結合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測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4]為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血漿免疫吸附法, 具體為: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U, 然后使用體外循環下血漿分離器分離全血, 100~150 ml/min, 分離血漿后, 使用葡萄糖球菌A蛋白吸附柱將血漿吸附, 速率為30~50 ml/min, 于8~10 min內吸附完畢后, 加入檸檬酸洗脫液進行洗脫, 洗脫完畢后置入磷酸緩沖液, 待吸附柱pH值恢復7.0后再進行下一個周期治療, 1次治療需要10個周期, 1周治療2~3次。對照組使用血漿置換法, 具體為: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U, 使用平衡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以及新鮮冰凍血漿制成置換液, 使用血漿置換儀進行置換, 速率為100~150 ml/min, 術中給予20 ml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和15 ml氯化鉀注射液加上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 術后肌內注射600 U凝血酶原復合物, 1周治療2~3次, 血漿置換當天靜脈滴注240 mg甲潑尼龍, 緩和時間為3~5 d, 并給予0.5~1.0 g/m2環磷酰胺注射。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住院時間、癥狀好轉時間、治療前后抗體指標[抗雙鏈DNA抗體(抗ds-DNA)、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抗-GBM)、髓過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MPO-ANCA)]水平變化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5, 6]。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住院時間以及癥狀好轉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15.9±15.6)d、癥狀好轉時間(2.5±1.7)d優于對照組(28.1±18.2)、(5.6±4.2)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705、4.981, P<0.05)。
2. 2 兩組治療前后抗體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抗體指標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7%(3/53)低于對照組45.3%(24/53)(P<0.05)。見表2。
3 討論
血漿免疫吸附法主要是應用化學以及物理親和力與特異性較高的物質、抗體或抗原劑制成吸附劑, 通過將吸附劑與血漿結合將血漿中的致病因子進行清除[7-9]。本文觀察組所使用的葡萄糖球菌蛋白A是一種常用的免疫吸附劑, 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以及敏感度, 并且可逆性較好, 能夠進行反復利用[10-13]。而血漿置換法的主要問題在于其會將自身凝血因子清除, 并需要消耗大量新鮮冰凍血漿, 容易造成血源性疾病或過敏反應, 嚴重者可能導致血栓出現。
總之, 血漿免疫吸附比血漿置換在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中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抗體指標水平, 縮短住院時間以及癥狀好轉時間, 并且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巫愛桃, 肖龍, 古英明, 等.血漿置換與血漿免疫吸附對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廣東醫學, 2010, 31(13): 1671-1672.
[2] 張藹玲, 李穎玉, 李永生, 等.血漿置換與血漿免疫吸附治療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療效及安全性.臨床醫學工程, 2015, 22(8):1032-1033.
[3] 劉學東, 萬琪, 王洪典, 等.免疫吸附與雙重血漿置換治療急性Guillain-Barre綜合征療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6, 19(6):414-416.
[4] 韋瀲滟, 秦新月.免疫吸附治療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療效觀察.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10, 35(1):88-90.
[5] 李明, 胡海蓉, 馮玉明, 等.血漿置換聯合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5, 17(12):739.
[6] 巫愛桃, 古英明, 呂少芬, 等.自體血漿免疫吸附療法治療重癥肌無力的方法及護理觀察.臨床醫學工程, 2009, 16(1):69-70.
[7] 趙成廣, 唐瑩, 杜悅, 等.血漿置換與免疫吸附治療兒童重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對照療效分析.中國小兒急救醫學, 2014, 21(12):795-798.
[8] 陳旻, 王海燕.血漿置換與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中華內科雜志, 2007, 46(4):333-335.
[9] 吳煒, 肖玉, 王志敏, 等. 血漿置換在神經內科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治療中的不良反應分析.中國輸血雜志, 2012(10):1073-1076.
[10] 耿昌明, 韋道明, 孔曉東, 等. 免疫吸附療法在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中的療效研究.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5, 21(4):562-564.
[11] 郝彥超, 唐石磊. 血漿置換在神經內科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3):73-74.
[12] 張玉朝. 血漿置換在神經內科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觀察與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6(2):84-85.
[13] 劉世俊, 辜敏. 血漿置換聯合藥物治療在神經內科免疫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不良反應觀察. 山西醫藥雜志, 2015(2):138-140.
[收稿日期: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