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任建偉 王向陽
【摘要】 目的 觀察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56例顱腦腫瘤患者, 均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的病灶情況選擇不同的手術入路,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手術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53.64±17.85)分;術后 6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79.54±11.21)分;術后 12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82.24±10.34)分;術后 18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94.05±13.01)分。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者臨床癥狀與手術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顱腦腫瘤的患者根據病灶情況采用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效果明顯, 能有效的緩解臨床癥狀, 提高預后效果, 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顯微外科手術;顱腦腫瘤;不同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by different microsurgery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tumor. Methods A total of 56 intracranial tumor patients received microsurgery for treatment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dividual lesion situation. Their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patients ha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s (53.64±17.85) points before surgery, (79.54±11.21) points in 6 months after surgery, (82.24±10.34) points in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94.05±13.01) points in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All scores after surgery were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surgery,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different microsurgery approaches for intracranial tumor pati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dividual lesion situation shows precisely curative effec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 prognosis effect,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Microsurgery; Intracranial tumor; Different approaches
顱腦腫瘤是臨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其臨床表現為頭痛、視乳頭水腫、癲癇、惡心、嘔吐、神經定位癥狀等[1]。但是這些表現并不明顯, 臨床醫生在診斷時會出現誤診, 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目前臨床一般采用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腫瘤,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研究報告顯示[2], 根據患者病灶情況選擇不同入路進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較明顯。本研究為了驗證這一觀點, 對來本院治療顱腦腫瘤的患者根據病灶情況選擇不同入路進行顯微外科手術, 觀察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2年 1月~2014年 2月本院治療顱腦腫瘤患者56例, 男31例, 女25例;年齡23~71歲, 平均年齡 (47.7±8.1)歲;13例患者病灶位置在腦橋小腦角腫瘤, 7例患者病灶位置在小腦腫瘤, 3例患者病灶位置是巖斜區腫瘤, 17例患者病灶位置是丘腦 -基底節區腫瘤, 6例患者病灶位置是顱前窩底腫瘤, 10患者病灶位置是蝶骨嵴腦膜瘤。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大腦半球區腫瘤根據腫瘤具體位置, 在腫瘤所在近頭皮上作出馬蹄形的手術切口, 對顱骨進行開骨窗, 再利用雙極電凝將皮質切開, 暴露病灶進行切除, 根據病灶具體位置、周圍是否有重要結構等情況選擇全切或次全切。小腦腫瘤一般選擇枕下后正中入路, 切開皮膚各層, 根據腫瘤所在具體位置開骨窗, 剪開硬膜, 使用電凝切開小腦皮質, 在顯微鏡下切除腫瘤, 根據腫瘤具體情況選擇全切或次全切。顱前窩底腫瘤選擇額下入路, 選擇發際內冠狀頭皮切口, 單側或雙側額骨開瓣, 暴露并牽開額葉, 通過額下空間切除腫瘤。巖斜區腫瘤選用改良的顳下入路, 顳底瓣狀皮膚手術切口, 打開顱骨, 暴露顳底及巖骨, 用顯微磨鉆磨除部分巖尖的骨質, 暴露巖斜區腫瘤, 顯微鏡下分塊切除腫瘤, 全切或部分切除。腦橋小腦角區腫瘤選用枕下乙狀竇后入路, 在耳后乳突后做一近直切口, 切開皮膚及皮下, 顱骨骨窗上界到橫竇下緣, 外側近乙狀竇后緣, 向下至枕骨大孔, 使用腦壓板向內牽開小腦半球, 暴露腫瘤,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全切或次全切腫瘤。對于蝶骨嵴腦膜瘤, 發際內開額顳瓣, 做額顳骨瓣開顱, 沿蝶骨大翼、蝶骨嵴外側部, 用腦壓板將硬腦膜從顱底骨面抬起, 逐步剝離, 切開硬腦膜, 探查并切除腫瘤。術后對患者的意識狀態、生命體征、肢體運動情況等密切觀察,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營養支持、抗感染等治療措施[3]。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臨床癥狀變化。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手術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53.64±17.85)分;術后 6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79.54±11.21)分;術后 12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82.24±10.34)分;術后 18個月,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 (94.05±13.01)分。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手術前后臨床癥狀情況比較 術后患者臨床癥狀與手術前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顱腦腫瘤是臨床較常見的疾病之一, 其發病率較高, 危害較大, 如果治療不及時, 嚴重者甚至會致殘、致死。目前臨床一般采用開顱手術治療, 雖然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缺點也很多, 如安全性低、創傷大、并發癥高, 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 影響手術效果[4, 5]。選擇合適的顱腦腫瘤治療方法, 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改善臨床癥狀。本研究主要講述采用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根據患者病灶的不同, 選擇不同的切口, 如巖斜區腫瘤選用改良的乙狀竇前入路, 根據病灶情況選擇全切或次全切。丘腦 -基底節區腫瘤選擇腫瘤側邊的皮膚作出弧形的切口。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 手術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53.64±17.85)分;術后 6個月為 (79.54±11.21)分;術后 12個月為 (82.24±10.34)分;術后 18個月為 (94.05±13.01)分。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改善臨床癥狀, 預后效果好。這與顯微外科手術切口小有關, 術后感染率低, 預后效果好[6]。
綜上所述, 對顱腦腫瘤的患者根據病灶情況采用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效果明顯, 預后效果好, 但是要根據患者腫瘤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手術入路, 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預后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才更好。
參考文獻
[1] 王旭華 .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體會 .中國傷殘醫學, 2015, 23(5):65-66.
[2] 周憑, 曹曉運, 楊伯捷, 等 .鹽酸法舒地爾和甘露醇聯合治療顱腦腫瘤術后腦水腫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導刊, 2013, 10(6): 988-989.
[3] 曾暉, 朱明亮, 閆國防 .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途徑和療效分析. 河北醫藥, 2013, 35(22):3407-3408.
[4] 徐緒昌, 李力, 周新閣, 等 .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預后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19):121-122.
[5] 唐朝芳 .顯微外科手術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療效觀察 .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6):19-20.
[6] 馬如鈞, 張偉, 劉永, 等 .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19):38-39.
[收稿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