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云
【摘要】 目的 探討口服降糖藥治療糖尿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糖尿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 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注射降糖藥物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 (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 (86.67%)(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3.33%)明顯低于對照組 (18.33%)(P<0.05)。結論 口服降糖藥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 口服降糖藥;糖尿病;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43
糖尿病屬于臨床多發病和常見病, 并且最近幾年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 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最高。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現, 目前全球有超過 1.5 億糖尿病患者, 而我國就占到了 3000萬, 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至關重要[1]。本文以本院收治的 12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5年 1~10月本院收治的 12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滿足糖尿病指標。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60例。對照組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齡 35~77歲, 平均年齡 (51.5±8.5)歲, 病程 3個月 ~12年, 平均病程 (6.4±2.1)年;實驗組中男 34例, 女 26例, 年齡37~76歲, 平均年齡 (51.9±8.6)歲, 病程 4個月 ~12年, 平均病程 (6.6±2.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全面、系統的檢查, 然后為其提供相關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注射拜糖平 25~50 mg/d, 隨后1周增加50 mg至100~200 mg/次, 3次/d, 最大劑量為200 mg/次, 而實驗組患者治療藥物用量同對照組, 服藥方式由注射改為口服。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 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出現出現明顯好轉, 血糖水平趨于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血糖水平未見改善, 甚至出現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總例數×100%。②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和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 41例顯效(治愈出院), 18例有效, 1例無效(還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對照組20例顯效(治愈出院), 32例有效, 8例無效(還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8.3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86.67%(P<0.05)。
2. 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 2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 1例低血糖癥狀、1例白細胞減少,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3.33%;對照組 1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其中 4例低血糖癥狀、3例白細胞減少、2例肝功能異常、1例乳酸性酸中毒、1例血小板減少,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33%。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兩組患者停藥后不良反應均自行消失。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病, 其一般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亂、遺傳因素、微生物感染及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誘發, 從而導致機體胰島功能減退, 誘發蛋白質、糖、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功能紊亂。目前, 臨床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比較關注的一類問題。臨床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 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 飲食和運動治療為輔, 并且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對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降糖藥物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的胰島B細胞功能、體質量指數、有無并發癥、肝腎功能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主要降糖藥物有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磺脲類、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等 5大類, 其中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齊特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二甲雙胍隸屬于雙胍類降糖藥物, 其不僅能夠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 而且還能夠提高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 具有一定降血壓、降體重、降血脂、改善血液高凝的效果[2], 備受廣大醫療機構和患者青睞。但是二甲雙胍對于空腹血糖較高的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 主要是因為自身胰島素分泌不足, 因此需要配合其他藥物才能夠達到預想的治療效果。阿卡波糖隸屬于 α-糖苷酶抑制劑, 其能夠抑制 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促進淀粉分解為葡萄糖。格列齊特屬于磺脲類藥物, 其是 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藥物, 其能夠抑制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 提高外周組織的活性, 降低餐后高血糖癥狀, 對于空腹血糖具有很好的控制和治療效果, 此外還能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能力, 降低血小板聚集, 從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但是不同的用藥方式其治療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
本次研究發現,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98.33%)高于對照組 (86.67%)(P<0.05)。與此同時, 口服降糖藥物還能夠降低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3.33%)低于對照組 (18.33%)(P<0.05)。
綜上所述, 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 需要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臨床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 以選擇合理的藥物種類和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羅雪香, 林茴, 李玉珍. 我院 2011~2013年口服降糖藥的臨床應用探析. 海峽藥學, 2015, 14(5):104-405.
[2] 謝梅, 胡正波, 徐春紅. 2009年至 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 中國藥業, 2013, 2(16):55-56.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