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旭 王翠平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藥物、飲食控制、運動療法三者聯合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運用效果。方法 110例糖尿病患者, 按就診單雙數順序法分為聯合組與常規組, 各55例。聯合組予以藥物+飲食控制+運動療法, 常規組予以單純藥物治療。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聯合組中28例顯效, 25例好轉, 2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6.4%;常規組中21例顯效, 20例好轉, 14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74.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采取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三者聯合治療, 效果明顯,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飲食控制;運動療法;療效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50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常見病, 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 主要癥狀包括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等, 其可引起身體的多個系統損害, 或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的降低, 引起脂肪、蛋白質、電解質、水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目前臨床上尚未找出一種徹底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因此, 一旦患有糖尿病, 則需接受終身治療[1]。現為了解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三者聯合在此病治療中的價值, 作者對本院收治的55例糖尿病患者采取藥物+飲食控制+運動療法, 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接收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均滿足世界衛生組織中制定的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排除存在嚴重臟器疾病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者。按就診單雙數順序法將患者分為聯合組與常規組, 各55例。聯合組年齡46~78歲, 平均年齡(57.4±7.3)歲;病程最長17年, 最短9個月, 平均病程(9.4±1.1)年。常規組年齡44~79歲, 平均年齡(58.1±6.5)歲;病程最長19年, 最短11個月, 平均病程(9.2±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對糖尿病的最新診斷標準:有糖尿病癥狀, 并且24 h內任一時刻血漿葡萄糖濃度≥200 mg (11.1 mmol/L)或者空腹≥8 h后, 血漿葡萄糖濃度≥126 mg(7.0 mmol/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概述(OGTT)2 h的血漿葡萄糖濃度≥200 mg (11.1 mmol/L)。
1. 3 方法 常規組患者予以單純藥物治療, 而臨床上常用的治療糖尿病藥物有:阿卡潑糖、格列齊特、二甲雙胍等, 具體服用劑量, 需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與身體狀況, 合理調整用藥劑量[2]。聯合組患者采取藥物+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進行治療, 其中藥物用藥同常規組, 其他操作如下。
1. 3. 1 飲食控制 ①對膽固醇與脂肪的每日攝取量加以控制。醫護人員應對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飲食情況加以嚴格控制, 特別需要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量, 切不可食用肥肉與動物內臟;一般情況下可以瘦肉、魚類作為替代。②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 一般情況, 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能量等于能力供給標準乘以理想體重, 其中膳食纖維攝入量在30 g以上;叮囑患者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粗糧以及豆類等。③還應限煙禁酒。
1. 3. 2 運動療法 依據糖尿病患者個人的喜好、身體素質等, 選擇合適的有氧運動, 如各種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打太極拳、做健身操、慢跑等。運動項目的選擇可以多樣化, 可幾種運動項目交替, 又或是自由組合。每天運動的時間約為30 min~1 h, 且以自身感到疲勞為度。在運動時, 應注意運動的頻率與強度, 且最好保證自身心率在個體60%的最大耗氧量上。針對肥胖者, 可適度增加運動的次數, 且根據其身體狀況, 對運動的強度加以科學調整。
1. 4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退, 血糖恢復至正常狀態;好轉: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 且空腹血糖<8.0 mmol/L;無效: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并未改善, 空腹血糖≥8.0 mmol/L。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聯合組中28例顯效, 25例好轉, 2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6.4%;常規組中21例顯效, 20例好轉, 14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74.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作用障礙或胰島素分泌缺陷所致的代謝性疾病, 以高血糖為特征。長期代謝紊亂與持續高血糖等可以導致全身組織器官, 特別是腎、眼、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及其功能障礙和衰竭。嚴重者可以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糖尿病的臨床癥狀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代謝紊亂有關的表現, 尤其是與高血糖有關的“三多一少”, 其常通多見于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顯或者僅有部分表現;另一類是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表現。近20年以來, 國際上對糖尿病病因以及并發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就, ADA和WHO分別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提出了對現行WHO 糖尿病診斷和分型的修改。中華糖尿病學會也于1999年正式采用修改后的診斷標準和分型。本次研究選取的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礎為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 敏感性下降, 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 最終導致糖代謝紊亂, 繼發性引起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 最終導致眼、腎、血管、神經等組織器官的并發癥。因此控制血糖, 保證糖代謝正常是治療糖尿病、延緩并發癥發生的根本措施[3]。控制飲食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糖代謝紊亂、調整飲食結構, 此外運動療法可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藥物治療糖尿病的效果[4, 5]。
研究表明:在采取藥物治療糖尿病的同時, 配合其他措施, 如合理運動、飲食等, 可獲得較好的控制效果。在藥物治療期間, 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進行合理的控制, 能夠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荷, 保持胰島β細胞的功能, 繼而有助于血糖水平的保持。另外, 糖尿病患者長時間堅持鍛煉,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進而促進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 以控制血糖的水平, 提升肌肉組織的脂蛋白, 促進脂的分解, 加速膽固醇與游離脂肪酸的運用, 最終發揮降脂、調脂的作用。堅持運動還能提升患者的機體抗氧化與抗感染水平。通過本次研究發現, 采取藥物+飲食控制+運動療法治療的聯合組, 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的常規組患者(96.4% VS 74.5%)。
綜上所述, 對糖尿病患者采取藥物、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三者聯合治療, 效果明顯, 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李愛玲. 藥物聯合飲食控制、運動療法治療45例社區糖尿病的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科學, 2014, 4(12):188-190.
[2] 李愛琴. 飲食與運動干預治療糖尿病患者相關性研究.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7):1325-1327.
[3] 胡建鋒. 藥物聯合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50例臨床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 10(17):55.
[4] 吳修鳳, 張家鳳. 正確指導糖尿病患者個體化飲食和運動治療效果觀察.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2):199-200.
[5] 周小進. 藥物聯合飲食控制、運動療法治療社區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1):60.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