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琴 徐金艷 陳蕊

【摘要】 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血管活性藥物致靜脈炎的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靜脈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采用心血管常規護理措施, 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 對比兩組患者靜脈炎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組靜脈炎0 度46例, Ⅰ度4例, 無Ⅱ度及Ⅲ度患者;對照組靜脈炎0 度46例, Ⅰ度4例, 無Ⅱ度及Ⅲ度患者;干預組患者靜脈炎分級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用于預防血管活性藥物所致靜脈炎效果顯著, 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及靜脈炎嚴重程度,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用藥安全性和患者依從性。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干預;血管活性藥物;靜脈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73
血管活性藥物是心血管內外科常用藥物, 其通過增強心肌收縮力, 調節血管舒縮狀態, 改善微循環血流灌注達到改善心功能和調節動靜脈血管壓力的目的。主要包括血管收縮藥和血管擴張藥。因其對血管刺激性較大, 容易發生靜脈炎, 增加了患者痛苦。如果藥物外滲, 嚴重者可導致局部組織缺血壞死, 造成不可恢復性的病理性損傷[1]。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治療護理工作, 也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對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血管活性藥物致靜脈炎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本科室接受血管活性藥物治療的100例患者, 其中先天性心臟病40例, 心臟瓣膜病34例, 冠心病20例, 其他6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干預組患者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齡6個月~68歲, 平均年齡(30±1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
23例, 女27例, 年齡7個月~70歲, 平均年齡(32±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心血管疾病護理。干預組患者除接受常規護理外, 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 具體包括:①對所有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患者, 使用前進行充分的醫護溝通及護患溝通。a.醫護溝通:責任護士同主管醫生溝通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用藥的大致期限, 以便制定合適的靜脈治療計劃;b.護患溝通:責任護士同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 了解患方對使用該類藥物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 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方法。②盡可能選擇中心靜脈, 外周靜脈應選擇管徑粗、直、彈性好的血管, 避免重復穿刺。根據靜脈情況選擇 22~26 G留置針或使用股靜脈、中心靜脈置管。③使用兩條靜脈通路交替輸入血管活性藥物, 避免在一個靜脈通路上使用過長時間, 每隔 12 h 更換另一側, 輪流輸入, 以較少對靜脈壁的持續刺激。④預防性使用康惠爾透明貼, 穿刺置管成功后, 根據穿刺處皮膚范圍選擇適當的康惠爾無菌透明貼膜覆蓋于穿刺處皮膚, 并沿靜脈走行外貼于血管近心端, 貼膜視局部情況隨時更換。⑤ 對于特殊藥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胺碘酮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禁止使用外周靜脈輸入, 需實施深靜脈置管如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或股靜脈置管。如預計使用時間較長時還可考慮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⑥用藥期間加強巡視, 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及患者主訴, 嚴格交接班。小兒患者尤應注意有無不明原因或難以安撫的哭鬧不止現象。⑦加強病情觀察, 及時評估用藥效果, 為適時停藥提供準確信息。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靜脈炎分級情況。根據美國靜脈輸液協會制訂的靜脈炎報告分級[2]:靜脈炎共分為:0 度:靜脈完好無異常;Ⅰ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 未觸及硬結;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 未觸及硬結;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 可觸及硬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靜脈炎分級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3 討論
3. 1 靜脈炎原因分析 靜脈炎是靜脈輸液中常見的不良反應, 多是由于刺激性強的藥物和毒性藥物的刺激, 或輸入藥物濃度過高、PH值和滲透壓超過正常值, 含微?;蜢o脈內放置留置塑料管時間過長等引起的局部靜脈壁化學性反應。血管活性藥物, 特別是血管收縮藥長時間使用, 護士風險意識淡薄, 未及時巡視局部情況, 造成血管長時間收縮, 使藥物滲出毛細血管外, 局部組織缺氧破壞, 細胞膜的有氧氧化受限, 從而引起細胞的水腫[3]。
3. 2 預見性護理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理念, 是指護士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運用醫學護理知識, 找出現存和潛在的護理問題, 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有效地預防護理風險[4]。對于靜脈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患者, 進行預防性的護理干預, 不僅能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使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 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通過預見性的系統護理干預, 可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緊張焦慮情緒, 減輕患者痛苦, 調動其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和滿意度。
3. 3 選擇適當的注射部位及血管 應嚴格根據藥物說明, 需經中心靜脈輸入的藥物盡可能選擇中心靜脈置管, 經外周置管輸液時, 優先選擇頸外靜脈或股靜脈置管??纱蟠鬁p低靜脈炎及局部組織缺血壞死的風險。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用于預防血管活性藥物所致靜脈炎效果顯著, 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及靜脈炎嚴重程度,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用藥安全性和患者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漏建美. 血管活性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10):960.
[2] 吳春. 血管活性藥物所致靜脈炎發生的相關因素及護理.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32):228-230.
[3] 王玉梅. 靜脈泵入血管活性藥物風險事件原因分析與對策. 上海護理, 2007, 7(3):67-68.
[4] 張佩芳, 李瑞東, 董家勇, 等. 預見性護理措施在預防肝移植術后肺部感染中的應用.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12):1164-1165.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