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軍
【摘 要】以賀州學院為例,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特點、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 服務社會能力 現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04-02
服務社會是高等學校的四大主要職能之一。作為區域人才高度集中地的地方本科院校,除了完成為地方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傳承創新地方文化等三大職能外,還肩負著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重任。但由于各種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務地方社會發展方面普遍呈現出能力薄弱、教師熱情不高的現象。為更好地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綜合實力及影響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與高校的良好互動和雙贏發展,本文以賀州學院為例,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的現狀、困難、問題及改進方向與對策進行探索。
一、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現狀
(一)個案學校的基本情況。賀州學院是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在原來師專基礎上升格的一所本科院校,地處廣西東部的賀州市。學校現有專任教師546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5人、副高級職稱168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327人。學校2006年升本后,在“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同時對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服務面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改革。在近十年的建設期里,學校獲得了學士學位授予權,被列為廣西新增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建設單位,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并于2014年獲準正式加入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成為廣西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
(二)個案學校服務社會能力現狀。賀州學院升本前是一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要致力于為地方基礎教育培育輸送人才。升本后學校非常重視綜合實力的提升,除了堅持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外,也勇于承擔起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其中,在服務社會方面,學校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努力。
1.依托地方特色自然、社會資源,開展特色研究,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賀州學院升本以來,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定位、學科人才優勢,重點謀劃了學校的科學研究工作。通過將自身的科研特色、研究專長與地方特色自然、社會資源密切結合,走出了一條特色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道路。其中,賀州學院漢語方言研究團隊,依托賀州市豐富的語言資源,對地方漢語方言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一系列高級別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和成果,多次承辦了高水平的學術會議,并建立了國內第一座實體語言博物館——賀州學院語言博物館。賀州學院族群文化研究團隊,依托賀州市豐富的族群文化資源,集中學校從事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研究的老師,通過深入挖掘和收集廣西東部族群文化資源,建成了廣西全區高校中唯一一個列入“廣西百家博物館建設項目”的博物館——賀州學院族群文化博物館。賀州學院化學與生物研究團隊,依托賀州市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礦產資源條件,通過大力開展山楂資源開發研究、馬蹄種苗繁育研究、馬蹄皮資源化利用研究、農產品貯藏保鮮與精深加工研究、重鈣粉體改性研究,為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新產業,開展咨詢服務、技術服務工作。近年來,賀州市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加大了旅游業、工業等產業的投入力度,賀州學院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新產業為主要方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賀州學院旅游管理研究團隊,結合賀州市急需發展旅游業的現實需求,通過為地方旅游業量身定制旅游發展規劃,開發旅游資源,設計旅游新路線等具體工作,為賀州市政府發展旅游業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另外,賀州學院還成立了技術服務團隊,針對賀州市重點發展的電子、電力、礦業、林產四大支柱產業,以及制糖、造紙、食品加工等其他產業過程中出現的高污染、高能耗問題,著重開展了有色金屬冶金技術研發、環境污染防治研究,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做了大量的工作,為賀州市的工業進步、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3.堅持發展基礎教育傳統優勢學科,主動服務地方農村教育事業。師范教育是賀州學院升本前的“老本行”,多年來為地方基礎教育培育輸送了大量的師資人才。學校升格后,結合社會發展及自身發展需要,由單一的師范教育轉向多科性應用型大學發展。但學校在發展新學科新專業的同時,仍然堅持將基礎教育學科作為優勢傳統學科加以重點投入建設。一方面,組織教師開展大量的教育教學研究,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及時滲透到教學實際工作中。另一方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對在校師范生和農村在職教師開展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不斷提升當地基礎教育師資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村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特別是2012年以來,學校多次承辦國培計劃、區培計劃培訓項目,為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三)個案學校在服務社會能力方面的突出特點與不足。通過上述賀州學院在服務社會工作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賀州學院在升格為本科院校以后,能清楚地認識到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承擔服務社會發展職能,同時也從自身的學科優勢、科研優勢出發,結合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地開展了大量的服務社會工作。但與此同時,由于賀州學院本科辦學時間短、基礎薄弱、人才隊伍建設不足以及所在區域經濟欠發達等原因,學校整體服務社會能力也表現出服務面向窄、服務水平低的現象。例如,橫向科研項目的數量及經費額度是衡量高校服務社會能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賀州學院在近五年來,橫向科研項目僅有93項,總經費額度543萬元,這其中近70%的項目和經費還是學校近兩年來大力推進橫向科研項目工作取得的成績。另外,賀州學院曾經遇到這樣的尷尬,地方企業在遇到發展難題以及生產技術困難時,舍近求遠地花大成本到外省名牌高校尋求幫助,而對本地有相關專業教師的地方高校視而不見。這些數據和現象都反映了賀州學院核心競爭力不強、辦學水平不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升的事實。
通過對賀州學院的分析,我們可以基本了解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現狀,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服務面向以學校所在區域為主。即服務面向、服務對象相對集中,以學校所在區域為服務重心,通過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開展服務,突出學校對區域社會的貢獻來實現校地雙方的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第二,服務內容突出學校的學科優勢、科研優勢。即以學校的優勢學科為基礎,密切結合地方的優勢資源,促進雙方優勢準確對接,凝練出特色研究方向及服務特長,使服務工作富有成效。第三,學校整體服務社會能力相對薄弱,服務社會工作效率不高。這既是賀州學院的現實狀況,也是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方面共有的特點。
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措施與建議
針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的現狀和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去努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一)改變思想認識和理念上的不足,變被動適應為主動爭取。以賀州學院為例,學校在升格為本科院校后,主動承擔了為地方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發展、傳承創新地方文化的高校職能。但在服務社會發展方面,我們在深度調研時發現,學校教師積極性并不高,學校整體處于被動適應的狀況。主要原因是老師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因此,要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從學校層面上去解決思想認識和理念上的不足,變被動適應為主動爭取。即地方高校要正確樹立在貢獻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理念,主動加強與地方的交流和互動,掌握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向、新需求,同時搭建好合作平臺,引導老師明確自身在服務社會工作方面的落腳點與切入點,將自身的學科優勢、專業優勢、科研優勢準確對接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甚至基層社區、基層群眾的需求,以己之長為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
(二)致力于地方本科高校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服務社會能力。地方企業在遇到發展難題以及生產技術困難時,舍近求遠地花大成本到外省名牌高校尋求幫助,充分表現出地方企業對地方高校解決問題能力和水平的不信任,也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能力薄弱的現實狀態。服務能力上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綜合實力不強。因此,地方高校要想避免這樣的尷尬,必須走內涵式建設道路,堅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從而達到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本領的目的。因為只有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了,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才能切實做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三)加強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機制建設,提升社會服務工作效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作為高校的主要職能,決定了地方高校高度重視教學、科研工作的固定思維,對于社會服務,則常常成為“副業”。由于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在政策導向方面往往處于缺失的狀態,導致教職員工缺乏動力、社會服務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社會服務機制建設。例如,在政策方面,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必要的考核激勵制度,通過政策導向,引導教師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自身的工作范圍中。同時,在考核評價方面,改變以論文、科研項目為主的傳統考核獎勵模式,將成果轉化、決策咨詢、技術服務、產學研結合等納入考核獎勵范圍。在學校機構建設方面,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社會服務工作機構,為教師收集社會需求信息、轉化科研成果、搭建校地合作橋梁提供專業服務。與此同時,學校要通過獎勵機制的建立,鼓勵教師走出校園,為學校教師提高社會服務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提供配套資金,為學校在社會服務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男星,饒燕婷.地方高校改革:在服務地方中漸變轉型——訪寧夏大學黨委書記齊岳[J].大學(研究版),2014(11)
[2]李浩然,林杰.基于大學特色發展的高校社會服務研究——以遼寧省高校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