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瀟
[摘 要]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的狀況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針對分析的問題,提出了推進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均等化;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258.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16)03-0079-04
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意味著黨和政府將致力于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加明確指出了要建設標準化、普遍均等、全覆蓋且服務效能高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確保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服務的權益[1]。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全社會、服務均等化”亦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使然,我國政府和圖書館界圍繞公共圖書館服務均等化這一目標,展開了大量工作和探索。如何大力發展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為北海市人民群眾提供普遍均等的文獻資源和信息資源服務,保障其平等享用公共圖書館資源是目前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1 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現狀
1.1 北海市公共圖書館建設與發展概況
北海市共有3家公共圖書館,其中市級圖書館2家,縣級公共圖書館1家。目前,沒有城區公共圖書館,市、縣級公共圖書館在鄉鎮(街道)、社區(村)建立館外流通點共計50個,逐步形成了以市館為中心,縣圖書館為骨干,覆蓋北海市全區域的公共圖書館網絡。
北海市圖書館始建于1966年,現有館舍于1999年建成開館,建筑面積18 719平方米,2011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目前館藏總量27萬冊(含電子書刊、報刊合訂本),擁有閱覽座位1 000個(含報告廳)。2011年,實行免費開放和全面開架借閱。2013年建成自助圖書館,目前共有圖書11 457冊。該館還完善了視障閱覽室聽書機和手持式助視器等設備,為視障讀者提供盲文閱讀、聽書、讀屏上網等服務。
北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興建于1987年底,1991年落成開館,建筑面積2 650.11平方米,共有閱覽坐席370個,現有藏書量20萬冊。2011年,實行全面免費開放服務。2013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3年6月1日,正式開放廣西首家可以自制電子書的“創e工坊”,開啟一種全新的閱讀新模式,不僅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大量豐富的少兒數字資源,還為其提供了一個進行數字化創作的平臺。
合浦縣圖書館成立于1956年,現有藏書19萬冊,是綜合性縣級公共圖書館。內設外借組、閱覽組、采編組、地方文獻組、參考資料組、網絡數據組、少兒閱覽組等流通服務部門。2008年下半年,成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
1.2 北海市鄉鎮圖書館與農村圖書室建設與發展概況
鄉鎮圖書館是農村圖書館服務網絡的中堅力量,在縣區與農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實施“知識工程”,北海市的鄉鎮圖書館也在那時順勢而起,發展起來。但由于政策所限,幫扶單位只負責建而沒有后續管理,鄉鎮圖書館缺乏人員配備、人員待遇、添置書籍的資金來源等相應的保障機制,許多鄉鎮圖書館已完全名存實亡。2013年,北海市圖書館在開展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的前期調研中,發現大部分的鄉鎮圖書館已喪失開放的功能。隨著“共享工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項目的相繼開展,北海市再次掀起了村級圖書室、農家書屋建設熱潮,截至2015年,已建成348個農家書屋。其中合浦縣244個,海城區11個,鐵山港區41個,銀海區41個,潿洲島旅游區11個。但隨著熱潮的消退,由于設施簡陋、經費不保障、藏書建設不規范等問題,不少村級圖書室、農家書屋也淪為擺設。
2 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存在問題
2.1 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
由于現行體制的局限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存在選址不科學、整體規劃欠缺等弊病,導致市縣(區)資源配置不均現象。北海市轄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和合浦縣,共23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2個村委會、84個社區居委會。北海市圖書館與北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同處于一個城區,即海城區,地理位置相近,只相距663米,其他城區目前還沒一家城區圖書館。由于從整體設計上沒有考慮地理位置及服務對象,服務區域及服務對象有所重疊,造成了市級公共圖書館資源的浪費。而各鄉鎮與市區距離太遠,雖然已建成348個農家書屋,每個農家書屋配備了2 000余冊圖書及10余種報刊,暫緩了鄉鎮資源配置不均的狀況,但由于沒有后續管理,書籍比較舊,只能靠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有限圖書資源以館外圖書流通點的方式進行資源配置。
2.2 圖書館利用率較低問題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量新興閱讀方式隨之出現,人們通過網絡進行在線閱讀,或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進行閱讀、或利用電子閱讀器閱讀等,從而改變了傳統的閱讀習慣。各大媒體紛紛建立獨立的網站,將紙質的報刊內容進行數字化轉換,提供讀者在線閱讀以滿足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在互聯網時代,讀者只要利用谷歌或者百度等搜索引擎,就能獲取信息碼或者咨詢問題。同時智能手機等移動網絡終端的廣泛使用,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閱讀自己所需信息,給讀者提供了自主獲取信息的暢通渠道。由此可見,公眾認為傳媒式的快餐文化更適合日常信息和知識的吸收,從而降低了利用圖書館獲取知識、信息的熱情。因此,北海市公共圖書館已經不再是當地群眾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
2.3 經費短缺問題
北海市用于圖書館建設的經費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經費短缺是制約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均等化的重要因素。自1998年始,北海市所有鄉鎮圖書館在開展“知識工程”建設中陸續建成,但由于無后續經費投入,目前80%的鄉鎮圖書館已無法正常開放;村級圖書室在“知識工程”“共享工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中得到發展,特別是“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的實施,截至2015年,已建成348個農家書屋,在北海市基本實現行政村的全覆蓋,但也面臨著無后續經費保障淪為擺設的問題。北海市公共圖書館自2011年起全面實行免費開放服務,并得到了中央免費開放專項經費補助,但當地政府減少了水、電等館舍日常運營經費的投入,大大增加了北海市公共圖書館人、財、物力的負擔,影響了免費開放成效。目前,北海市公共圖書館已聯合制定了建設圖書館服務網絡方案,擬在全市鋪開,但仍由于經費短缺遇到了許多窘境。
2.4 規章制度不完善問題
現階段,中國還沒有頒布一部公共圖書館法,到目前為止,只有1982年頒布的《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和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的通知》。雖然各個地方為了促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但這些法規、規則只適用于行政區域,不具有普遍性,對圖書館建設可持續發展不具保護性,與國家法規相比,缺乏強制性,國家層面的圖書館法仍在征求意見當中。目前廣西還沒有用于規范公共圖書館的規定,對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目的、范圍、位置和發展方向并不明確,各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發展更多的是依靠各級地方政府的構想和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級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缺乏方向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也導致了整個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均等化發展的不協調。
3 推進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的建議
3.1建立區域性服務網絡,實現通借通還
創辦分館和公共外借點,是每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擴展,也是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措施。由北海市圖書館牽頭制定的《北海市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源“通借通還”工作建設方案》計劃在2016年實現北海市圖書館、北海市少兒圖書館、合浦縣圖書館三大公共圖書館以及籌建中桂電校區北海市圖書館新館的圖書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享,構建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統一的網絡化管理服務體系,打破市、縣圖書館業務運行條塊分割局面,有效整合全市公共圖書文獻資源,實現通借通還(即“一卡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服務,為今后與南寧市、百色市等市的公共圖書館實現“一卡通”做好準備,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將“一卡通”點擴展至全市各鄉鎮、街道甚至社區、村一級,形成覆蓋全市、服務全民的科學合理、現代化的多級文獻保障體系,提升全市公共圖書服務的整體實力和服務水平,推進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均等化發展。
3.2 推行總分館模式,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
在我國,建立總分館模式較好的圖書館是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總分館建設模式。嘉興市圖書館建立了與各縣級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和通借通還的區域性服務網絡,它打破了傳統的圖書館建設體制,通過市、區、鎮三級建設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特點,這種全新的模式確保了圖書館建設能夠獲得穩定的資金投入,同時也使得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2]。
根據國際圖聯“每5萬人應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考慮城市的圖書館分布規劃,加快區級圖書館建設,制定和實施符合北海實際情況的圖書館分館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努力打造“15分鐘圖書館服務圈”。創新圖書館發展模式,努力實施總分館制,建設以北海市圖書館、北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為總館,各城區圖書館和企業、社區、學校、鄉鎮圖書館為分館,圖書流通車為補充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群。總館、分館、固定服務點、圖書流動車、自助圖書館等共同構成了覆蓋廣、全天候的區域圖書館服務網絡,將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3.3 加快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形成自動化虛擬服務網絡
加快數字圖書館建設,形成一個覆蓋全北海市城鄉惠及全民的數字圖書館虛擬服務網絡,這是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適應當前形勢為廣大市民提供均等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舉措。在北海市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已建部分的基礎上,應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數字資源信息庫、開展4G網絡、手機圖書館、網上讀報等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目前北海市圖書館已向縣、區級圖書館普及推廣中文圖書100萬種全文資源,學術數據索引7.8億條,中文圖書索引380萬種,中文期刊7 397萬篇索引,外文期刊13 709萬篇索引,開放學術資源3 700萬篇。北海市圖書館還應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網站,將各類專題資料庫中的電子書、報刊、講座、音樂、動畫等資源采用搜索引擎整合的方法,多渠道、一站式為讀者提供了強大的學習體驗公益平臺。除了各館加快數字圖書館建設外,還要建成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聯盟,整合各館數字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形成自動化虛擬服務網絡,促使社會閱讀由傳統的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社會空間迅速拓展,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城市建設和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均等化發展。
3.4 爭取政府支持,推動法人治理
北海市公共圖書館要實現通借通還和推行總分館模式必須向嘉興市圖書館學習,通過深度調研形成建設工作方案上報北海市人民政府,向政府積極宣傳通借通還和總分館體系建設的優越性,并在原有的基礎上盡自己所能先做出一些試點,引起政府注意,力爭得到支持。由于我國公共圖書館法尚未出臺,各地區公共圖書館更多的是依靠地方性條例來實現依法管理。而目前北海市還沒有關于公共圖書館的標準化規定,對公共圖書館建設范圍、定位及發展方向都不明確。因此,可以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發達地區借鑒相關成功的圖書館管理經驗,制定出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并積極推行公共圖書館法人治理,在法人治理結構中,北海市人民政府作為舉辦單位,它的角色定位是政策制定者和經費提供者,而圖書館運營的決策權交給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理事會,使圖書館成為真正的法人主體,能夠獨立行使法人權利和承擔法人義務,維護組織穩定,分配與制衡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和權力,這就有利于圖書館功能與服務的改善,促進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建設發展。
3.5 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公共圖書館社會合作
隨著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讀者對公共圖書館的閱讀環境和開放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由于體制的局限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存在閱讀環境陳舊、藏書量少、讀者活動少、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低等問題,制約了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建設發展。曾有圖書館業內專家指出,現代圖書館不在于館小或館大,資源少或多,而在于你是否能調動社會資源。我們可以通過多種社會合作方式充實文獻資源與數字資源,如與省級圖書館或發達地區圖書館建立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合理配置,避免資源重復購置。還可以與各種社會名家、作家、收藏家建立合作,以捐贈的方式搜集地方文獻。由于北海市公共圖書館的復合型人才較為稀缺,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我們可以引入志愿者機制,建立一支熱心參與推動閱讀的志愿者隊伍,志愿者可由社會文化機構、家長、教師甚至中小學生組成,讓他們通過參與故事會、小小圖書管理員、圖書導讀和讀書講座等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提高民眾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從而達到降低活動成本,讓有限的活動經費使用達到最大化。同時,與電視臺、網站、報紙等新聞媒體建立良好合作,有效宣傳圖書館,從而提高圖書館的美譽度和影響力。至于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的培養可以通過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加快圖書館人才培養,建立適應于事業發展要求的從業人員隊伍。總之,堅持開放性合作理念,加大社會合作力度,整合社會資源,發揮最大合作效益,使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建設加快發展。
4 結 語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均等化發展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事業,本文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均等化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資源配置、圖書館利用率、經費、規章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建立區域性服務網絡、推行總分館模式、建設數字圖書館、推動法人治理以及加強社會合作等措施,來實現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全覆蓋,促進北海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均等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冠華.公共圖書館提升服務效能的途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14.
[2]邱冠華,于良芝,許曉霞.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33—34.
[收稿日期]2015-12-04
[作者簡介]林 瀟(1975—),女,館員,本科,北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