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芳 周琨武
【摘 要】分析大愛精神的文化內涵,基于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對大愛精神的理性訴求,探討大愛精神視野下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
【關鍵詞】大愛精神 師德教育 幼兒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39-03
大愛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愛精神與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在價值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師愛來源于大愛精神。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胸懷大愛,對待幼兒應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因此,幼兒師范院校應該把大愛精神作為師德教育的主線,在大愛精神的引領下開展師德教育,構建大愛精神視野下的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新體系。
一、大愛精神的文化內涵
愛是永恒的教育主題,愛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具淵源的概念。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都對“愛”的內涵進行過思考和探究。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一書時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感情,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楊福家院士以“一流大學需要有大樓、大師與大愛”為題,首先提出并詮釋了教育中的“大愛”命題。這里的大愛,既是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照,亦是師生自我心靈的內在審視,反映出的是一所大學中洋溢著的愛與信任、安全與期待的文化。溫家寶總理也指出:“學校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就是對學生的愛,而且是愛。”“愛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大愛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是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的統一。大愛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也是先進文化的本質和靈魂。它反映的是人們對人類自身的價值、前途和命運的自覺關愛、高度負責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精神的精華。學者袁旭把大愛精神劃分為三個層次:本能之愛、理性之愛和有效之愛。本能之愛,即大善、至善、博愛,是愛人之愛、深遠之愛、自覺之愛、持久之愛的統一。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是構成師德精神的核心。理性之愛是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它能使師范生具備成為幼兒教師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效之愛,是本能之愛和理性之愛融合發生作用的機制或效益,也就是成熟而完善的教書育人機制。
二、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對大愛精神的理性訴求
在師德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性的矛盾,即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之間的矛盾。此矛盾將會導致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學生“能知而不能行”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缺乏緊密的聯系。因此,加強道德情感的教育,有助于促使道德情感到道德行為的轉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具有“大愛”的道德情感,對待幼兒應有愛心、耐心、責任心。但是,目前有關于幼兒教師虐童的事件卻屢見報端,其根源在于沒能把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同“大愛精神”、“大愛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幼師虐童的悲劇,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中需要弘揚大愛精神。
(一)大愛精神是師德教育的基石
幼兒是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情緒情感上具有較強的依戀心理。因此,他們對來自教師的關注和關愛極為敏感。一個幼兒教師受孩子們喜愛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對我們好”、“不兇人”、“幫我系鞋帶”、“獎勵我小紅花”等。由此看出,幼兒喜歡有愛心的老師,幼兒希望得到老師的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教師如何熱愛孩子。”幼兒都有一顆敏銳的心靈,能夠辨別教師對他們的情感和態度。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應當熱愛孩子,接近孩子,善于和孩子做朋友。這是幼兒教育的藝術,也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礎,教師只有把愛心獻給孩子,孩子才能積極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從而獲得愉快與滿足的體驗。向著這樣的方向前進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才是大愛的教育。師愛是師德教育的核心,師愛來源于大愛精神。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本能之愛,是一種愛人之愛、深遠之愛、自覺之愛。師愛理應成為培養未來幼兒教師的重要職業素質,因此,幼兒師范院校應該把大愛精神作為師德教育的主線,在大愛精神的引領下開展師德教育,構建大愛精神視野下的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新體系。
(二)大愛精神是解決師德教育困境的有力措施
目前,在幼兒師范院校中師德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幼兒師范生對職業的理解與認同度不高。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到,師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對幼兒的態度與行為、對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和個人修養與行為。其中,培養學生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與認同是師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有些學生認為幼兒教師工資待遇不高、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大等,因而對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度不高,由此導致師德教育陷入困境。
愛是一切道德的起點,只有在情感上真正接受、認同,才能從心里接受與悅納。幼兒教師職業同樣如此。師愛是支撐幼兒教師在幼教事業上勤奮耕耘、默默奉獻的支柱。因此,應該在對學生進行師德教育的同時貫徹大愛精神的教育。大愛精神不僅包括對幼兒的愛,更包含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職業情感。職業情感是指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同和深刻理解,它是基于“愛”這個核心概念產生的。這種愛是一種已經升華為個體理想信念的愛,離開了愛這個前提,職業情感就無法形成。因此,大愛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同度,緩解師德教育的困境。
三、基于大愛精神的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
在新形勢下,弘揚大愛精神,構建基于大愛精神的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體系是加強師德教育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通過該體系的建立,使現代幼兒師范生形成具有大愛精神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具有大愛意識。從而把這種精神傳承到幼兒身上,讓他們在大愛的浸潤下健康成長。基于大愛精神的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大愛精神為導向,制定分層德育目標體系
師德教育目標作為整個師德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學校師德教育的第一要素。在制定德育目標時要注意具體化、層次化,注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如果把“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具有獻身幼教事業的職業情感”作為剛踏進幼兒師范院校學生的德育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讓剛踏入校門的新生理解并認同“獻身幼教”的理想顯然不切實際,這會讓他們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因此,在制定師德教育目標時,應以大愛精神為導向,逐步深入,構建一個按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劃分的德育目標體系,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師德素養的目的。
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具有求知欲強、可塑性大、思想較單純的特點。所以對這一層次的學生設立的德育目標應以訓練良好行為規范,培養初步的幼兒師范專業意識為主,使他們完成由初中生向中職生的轉變,盡快適應幼師的大學生活。到了高職階段,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擴大,認識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對這一層次學生的德育目標要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遵守社會公德,鞏固幼兒教育專業思想為主。最后一年的學生即將畢業,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前途,關心自己的就業去向,也即將踏上幼兒園的工作崗位。對這一層次的學生應加強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使其具備熱愛幼兒教育事業的職業理想,并熟悉有關教師行業標準的各項法律法規,為其今后工作打下基礎。
(二)師德教育與學科教學相滲透
學科教學對師德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各學科教學本身就包含著許多重要的價值和道德教育的因素。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里考納(T.Lickona)認為,各學科教學對道德教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因此不利用各科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就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所以應當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資源。作為幼兒師范院校的任課教師,他們雖然不是直接或專門的德育課程的承擔者,但在教學中也應學會挖掘本學科的德育要素。這些要素在各科教學中比比皆是,例如,數學和科學課中科學家的生平業績、生活和治學態度;語文課中文學大家們的榜樣道德作用;歷史課中歷史偉人們的德行與自律精神;在體育課中展示適度的自我控制對個人健康和品行的影響等。因此,要切實提高幼兒師范院校教師的學科德育意識,充分發揮學科主渠道的德育功能,把師德教育跟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但是,又要注意避免片面的“德化”傾向,避免將各科教學都變成道德教育,最好的做法應當是在直接傳授各科知識體系的同時采取“不經意”的方式影響學生。
此外,教師的人格也是一種教育力量,這是一種所謂的“無言之教”。《宋史·程頤傳》明確記載:“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熏陶成性。”大學教師通過自身高尚的言行舉止、溫文有禮的接人待物態度和為人處世的良好修養來為學生樹立榜樣,對學生產生熏陶和感染。這種感染是可延續的,幼兒師范生會把這種影響帶到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帶到幼兒的身邊。因此,作為德育的實施主體,教師必須有垂范于學生的道德人格。
(三)師德教育與大愛精神相浸潤
在如今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同大愛精神相浸潤顯得尤為必要。受到文化多元化的沖擊,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對我國青少年的不良影響逐漸加大,一些學生在道德方面存在困惑,但一般的德育工作卻解決不了他們的困惑。他們在思想觀念上特別務實,奉行一種“等價交換”的原則。他們認為生活的真諦就是享受,做事講回報,不談空付出。用利益來衡量一切,個人利益第一,集體利益靠后,絕不肯輕易吃虧。師德教育面臨困境。要如何走出這一困境,使學生從這種“等價交換”中走出來,需要大愛精神作為引領。以大愛精神中的理性之愛來約束自己的欲念,以大愛精神中的無私奉獻來規范自身的行為。大愛精神在師德教育中一直發揮著明顯的價值導向作用,幼兒師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幼兒師范生進行大愛精神的教育,并促使這種“大愛”能在他們的當前生活和未來職業中得到體現。
(四)師德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有這樣一句話:“道德不是教來的,而是通過感染獲得的。”校園文化就是使學生得到道德熏陶和(下轉第50頁)(上接第40頁)感染的載體。校園文化不僅包括一所大學的校風校訓等精神文化,也包括校園建設、文體設施等物質文化。這些校園中的物質文化潛在地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念、思想導向、精神境界,進而能使生活于校園文化氛圍中的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加強對幼兒師范生的師德教育要充分依托大學校園這一載體。應以大愛精神為導向,構建以大愛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校園文化,用蘊含大愛的校園文化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充滿大愛精神的校園文化中進行師德教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幼兒師范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學校,幼師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和幼教特色,精心布置校園環境,使師德教育物化的文化形態一目了然。
【參考文獻】
[1]武香俊,王俊芳.大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J].世紀橋,2010(1)
[2]袁旭.大愛:教書育人的起點和歸宿[N].中國教育報,2012-11-13
[3]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