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華
?
給“有待”定個期限
姚志華

時下,“有待”一詞在單位或個人工作總結、檢查匯報和媒體報道中使用頻率頗高。諸如,學習的自覺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服務官兵的作風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等等,其內容涉及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只要是沒做好的工作、沒兌現的承諾、沒解決的問題,都可以被列為今后有待解決的事項。在現實中,許多單位和個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經“有待”一詞的修飾后,常常一拖就是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其實,不論是這“有待”,還是那“有待”,大都只有前言沒有后語,甚至成了望眼欲穿的“久待”,成了遙不可及的“空待”,令官兵怨氣久生。如此這般的“有待”,到底要待到何時?
誠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單位或個人,工作中總存在一些“不足”“不夠”,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克服、改進和提高,也在情理之中。但往往很多時候,不少人對待“有待”之后的態度,不是直面問題、立行立改,而是搪塞應付、得過且過,“有待”之后便沒有了下文,“有待”解決的問題往往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這種“有待”的交代,看似發現問題后的認真態度和決心計劃,實則是冠冕堂皇的套話、空話和假話,是在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是一種對待存在問題的敷衍心態?!坝写币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要等待”,但在現實中,這個“有待”需要“待”多久,卻少有人講明白、說清楚、談具體。倘若年年只見“有待”、不見改進,只做“有待”的上篇文章而忽視“有待”之后的落實,如此虎頭蛇尾的次數多了,難免會讓官兵有“被忽悠”的感覺,不僅會使問題越拖越大、越積越多,而且會影響領導機關和干部的公信力,使官兵失去對組織和領導的信任。
實踐證明,多數“有待”解決的問題,都是部隊急需解決、官兵熱切盼望之事,都是與部隊長遠建設、官兵成長成才休戚相關之事,必須不推不拖、不折不扣,抓緊采取有效措施,立馬整改、改出成效。為此,不讓“有待”成“久待”,就要拿出解決問題的膽量和勇氣,發揚“雷打火燒”的果斷作風,給“有待”定個期限。一要定好“時間表”。對照時間表抓落實,就能克服“不著急”“等等看”的心態,就會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就會時時關注“有待”之事落實的進度。二要畫好“路線圖”。實踐證明,許多有待解決之事之所以等而無果,半途而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路線不夠清晰明確,甚至沒有路線圖,干到哪里算哪里。有了路線圖,落實才能不偏離方向,才能抓住核心環節,關注末端細節,做到不落到實處不罷休,不解決問題不撒手。三要找好“責任人”。讓有待之事指日可待,必須指定責任人、落實責任制,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一級向一級負責;必須對抓落實不力的人問責、追責,真正做到抓與不抓不一樣、抓實抓虛不一樣。四要搞好“回頭看”。定期對各級領導機關和干部承諾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跟蹤督察,并通過獎懲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確保有待改進的問題都能及時整改到位。只有這樣,官兵才能在“有待”中看到希望,在等待后品嘗獲得感。
【作者系烏魯木齊民族干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