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群花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現狀,本文試圖從教師“教”的層面,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領、深層品讀三個微觀角度,找尋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突破口。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師的“教”睿智等候智慧引領深層品讀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理解又是語文測試與評價的重頭戲,可語文測試與評價的結果卻宣告了無奈的事實——語文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雖說測試與評價不能完全說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閱讀能力,可這種令人尷尬的閱讀教學現狀著實讓人憂心。筆者在平日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從教師“教”的層面進行了一些嘗試,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領、深層品讀三個微觀角度,努力找尋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突破口。
一、 學會“守株待兔”——睿智等候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讓學生會提問題,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有時要學會做一個“懶”教師、一個“被動”的老師。因為老師的勤快換來的可能是學生思維的惰性,老師的主動帶來的可能是學生的興味索然。學生的學習不是為了被動地記住一個知識,而是為了興趣的激發、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五柳先生傳》時,教師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是誰?(學生紛紛發表看法)一方觀點:五柳先生就是陶淵明,因為陶淵明的號是“五柳先生”。另一方觀點:不是陶淵明,文中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雙方各執己見)又有學生說:文中的五柳先生好讀書、喜歡喝酒、安平樂道和陶淵明很像呢,會不會作者是借五柳先生表達自己的理想呢。(老師未作判斷)學生問:老師,有人認為是作者自傳,有人認為是作者表達的一種理想,您怎么看?(老師未做回答)此時又有學生追問:老師,您能告訴我們作者何時寫的這篇文章嗎?老師不徐不疾地回答:一般以為文章寫于陶淵明辭官以后。學生說:那本文就是作者辭官后寫的自畫像。又有學生質疑:既然是自傳,作者為何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老師沒有回答學生的質疑)教師:一般人寫自傳,都從正面寫自己。可陶淵明在文中用了很多“不”,他為何不從正面寫?生一:起強調作用。生二:“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他愛好讀書但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那是一種求知的滿足、一種精神的享受,“不”字強調了他不慕榮利。生三:那“不慕榮利”更是直接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追名逐利社會風氣的厭棄。學生(多有所悟):文中隱去姓名字號,是為了表現自己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用多個“不”,是為了突出自己與當時士人的習氣對立,表明自己的特立獨行。
整個學習過程中,沒有教師瑣碎的提問,沒有教師不時的“參與”。在學生自學、自思、自悟的時候,給予學生“綻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學生主動養成結合舊知、結合文本、結合寫作背景等良好閱讀習慣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質疑的閱讀品質。當老師發現學生真正需要引導的時候,教師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由疑問引發另一個問題的探究,然后繼續等候,等候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己解答了“是否自傳”的問題,進而明確文章的主旨。
教師的故意“懶惰”“被動”是為了學生的“勤奮”“主動”,教師的“守株待兔”不是想不勞而獲,而是用自己的寬容、耐心,睿智地等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這一智慧的“守株”換來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語文能力的長足發展。
二、 學會做“拐棍”——智慧引領
闡釋“教學”的含義,最為通俗的說法就是“我教你學”。有專家稱要讓教師和學生回歸真正語文教、學的狀態,“學”固然是學生的學,而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卻取決于教師怎么“教”。“教”應是教師的告訴、陳述、示范以及引領和指導,通過這樣的教,讓學生自己讀教材,讀而思之,思而疑之,疑而再思。在學生疑而未得之時,教師給予學生“拐棍”,幫助學生釋疑,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學習新境界。
例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師問標題中哪兩個詞是詩歌寫作的重點,學生稍經思考后確定“白雪”和“送”為本詩寫作關鍵詞,教師讓學生找出寫白雪和送別的詩句。學生很輕易找出寫雪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教師說:“噢,原來這些詩句就是在描寫白雪!”(稍頓)有學生說:“不僅是寫白雪,還寫了人。”(議論紛紛)學生在思考中逐一明確:“寫了作者自己,在看天氣,看到外面大地封凍、烏云密布;‘愁說明他送別友人,依依不舍;還有,這樣糟糕的天氣,友人要走那么遠的路,作者內心很是擔心。”學生紛紛說:“不僅寫了雪,還寫了送別人的眼睛和心情。”老師笑說:“看不出來,你們還真不賴!蘇軾曾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咱們讀詩啊,不僅要讀出了詩歌表面的東西,還要能讀出詩歌背后的東西。”
顯而易見,教師在引領學生賞析詩歌的時候,沒有讓詩句翻譯、詩句賞析、理解主旨等程式化的詩歌學習方法束縛住學生思維的翅膀,而是抓住“白雪、送別”這兩個關鍵詞作為本文學習的一條主線,圍繞這條主線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小結,教師仿佛是“顯隱草”,在學生獨立讀、思、疑的時候教師“隱身”。當學生思維過程中出現猶疑、困難的時候,教師適時“顯身”,不顯山不露水的適時地“扶一把”,但顯身不等于給予答案,而是恰當地引領和指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達到閱讀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