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丹
【摘 要】介紹《閩政月刊》(教育輯)的創辦歷史、欄目內容、專輯特色及主要撰寫人物等,揭示戰時福州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實踐等內容,為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教育情況提供必要參考資料。
【關鍵詞】民國時期 《閩政月刊》 教育 評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164-03
一、雜志出版背景
《閩政月刊》1937年3月創辦于福州,開始由福建省縣政人員訓練所編,不久與省政府秘書處公報室合編,是一份綜合性政刊。開始分為三輯單獨編行:“民財建輯”由縣政人員訓練民編;“教育輯”由教育廳編;“警保輯”由保安團特別黨部編。從1939年12月第2卷第5/6期后,把三輯合并(教育輯續出至1939年6月止)。滬戰爆發后,該刊與《公余》合出《閩政與公余》旬刊。當時稱為“非常時期合刊”。1938年5月隨省會遷永安編行。同年9月又各自恢復原有刊名。《閩政月刊》在永安復刊后續出第3卷第1期,到1941年12月出至第9卷第6期止終刊。該刊的省政史料,省政要聞和大事日志等欄,保留了當時福建省各方面的史料。
《閩政月刊》(教育輯)從1937年3月第1卷第1期起,到1939年12月第2卷第5/6期,共發行14期。該專刊雖然發行時間不長,只有兩年半時間,但卻全面反映了戰時福州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實踐等內容,是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教育情況的必備資料。
二、綜合刊內容分析
《閩政月刊》(教育輯)共發行15期,包括8期綜合刊、7期抗戰特輯。從1937年3月第1卷第1期起,正是全國抗戰全面展開之時,雖然福建省各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均受到暴敵的摧殘,在安全上、物質上都有很大損失,但在精神上不但沒有壓垮大家,反而更加激發了廣大教育工作者與師生的愛國、救國、工作、學習的熱情與行動,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堅持“愈國難時期,愈要教育”的方針,堅持將教育各方面走上正常軌道,同時引進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建立了現代教育體系與教育層次,完備、確立了現代化教育觀念、教育制度等,并且為適應戰時需要不斷調整各級各類學校,使福建教育行政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各級各類教育都有較快發展,全省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民國時期的教育體制改革、精簡高效的行政機構設置、緊密結合當時社會環境與發展而設置全面的課程教學,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在《閩政月刊》(教育輯)出版的8期綜合刊中,每期共有9個主要欄目,分別是“教育論壇”、“教育研究”、“教育情報”、“統計報告”、“工作月報”、“特別紀載”、“工作月報”、“特別紀載”、“教育文摘”等。
第一個欄目“教育論壇”,旨在刊登關于教育問題的批判言論等,如袁昆《本省縣教育推行之困難及其改進意見》、許卓群《我國教育轉變中之動向的檢討》、唐一帆《師范勞作教育學的六大趣向》、袁昂《我國女子教育的路向》、鄭貞文《從國民體育的重要說到運動會》、唐守謙《怎樣做個現代兒童》、葉德榮《現代教育的評價》、周光耀《從兒童節談到兒童幸福問題》、張蔭椿《幾項可能舉辦的任意2幸福事業》、陳蔭嚴《低能兒童的教育問題》等。
第二個欄目“教育研究”,旨在刊登關于教育學術的探討教育問題的實驗研究等內容,如環惜吾《兒童心理衛生的基本原則》、方東澄《天才兒童及其教育的重要》、高翰《心理學與軍事》、王洪濤《怎樣指導低年級兒童作文》、周永耀《中學師范畢業會考的研究》、夏傅樊《義務教育推行中之鄉村小學師資問題》、孫邦正《新興教育的原理及其哲學根據》、吳含英《地方教育與師資關系》、潘安業《鄉村教育無能無力的回顧與前瞻》《鄉村建設運動的回顧與前瞻》、溫建之《清末教育思潮之分析與批評》等。
第三個欄目“特別記載”,旨在刊登關于特種計劃行政方針新頒等內容,如《修正福建省民眾學校施行細則》《部頒職業學校各科課程表教材大綱及設備概要》《部頒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兒童營養問題研究》《小學設施標準草案》《高級助產及護士職業以考規程》《修正福建省縣市小學教育研究會組織規程》《修正高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修正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小學設施標準草案》《部頒職業學校各科課程表教材大綱及設備概要》《二十五年度第一學期中學畢業會考各科試題》等。
第四個欄目“工作月報”,其中又為分教育行政、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民眾教育四個板塊,旨在刊登關于福建省教育廳重要行文及大事等內容,如“本廳工作紀要”、“奉省府令發福建省會教育局組織暫行規程仰知照由”、“奉省府發交教育部咨復福建省師范學校及簡易師范學校及簡易師范學校統制招生辦法暨福建公私立高級中學統制辦法應照修正備案等由轉發到廳仰知照由”等內容。
第五個欄目“教育情報”,旨在刊登關于國內外教育刷新演變的等內容,如汪養仁《日本最近社會教育概觀》、高時良《德國公民教育的動向》《我國的學齡前期兒童教育》、汪養仁《日本最近社會教育概觀》、唐守謙《福建教育的現階段》《本省各縣區兒童節慶祝情形簡報》、蘇兆新《江蘇省淪陷區游擊區及特殊區教育概觀》等內容。
第六個欄目“統計報告”,旨在刊登關于本省各種教育調查統計及各級視導人員的視察報告等內容,如黃松坡《視察仙游同安及廈門市義務教育改進意見》、蘆亮生《參觀江浙教育及社會教育報告》等內容。
第七個欄目“教育文摘”版塊,旨在刊登各種教育理念類文章,如江間漁《論教育的職業性》、陸殿揚《精神總動員與教育》、何心石《訓練青年與自我教育》、高覺敷《導師制的一個補充的機構》等內容。
第八個欄目“教育資料”,旨在刊登關于各科教學材料各種誤導計劃及方法等內容,如陳肇鑄《介紹一種小學教材》、晉江小學《幼童園計劃及實施辦法》《兒童生活指導實施辦法》等內容。
第九個欄目“教育文摘”,如江問漁《論教育的聯繁性》、陸殿揚《精神總動員與教育》、何心石《訓練青年與自我教育》、高覺敷《導師制的一個補充的機構》等內容。
三、特色專輯內容分析
在《閩政月刊》(教育輯)出版的15期里,同時還穿插著出版了7個各具特色的專輯,分別是:戰時教育特輯、戰時衛生教育特輯、戰時中學各科教學特輯、戰時小學各科教學特輯、戰時民特輯、一年來本省教育特輯、科學運動特輯。抗戰時期,所有各級學校的調整、課程安排、課程教授都以力于抗戰為主旨,教育轉向服務于抗戰的“實用”教學和實用型人才培養,教育表現出適應戰時形勢、滿足戰時需要、服務民族抗戰、注重加強國民政治教育、致力于培養現代國民所應有國家意識灌輸的特征,這些切合戰時需要的教育政策與教育實踐,保證了抗戰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的持續發展,避免了福建省教育事業因抗戰而全面停止,從而為抗戰建國儲備了有生力量,其歷史功續不可磨滅。在所出版的七個專輯中,共有論著、專載、學校概況、工作紀要、法規、工作報告、參考、補充教材、教具介紹、課本介紹、作者介紹等欄目。
“戰時教育特輯”中,探討了教育工作者、師范生對抗戰應有的認識,教育界的動員,論述了戰時小學教育、童子軍教育、師范教育、體育教育、電化教育、音樂設施、中學教育、民眾組織與訓練等問題。如論著有袁昂《教育專業者對抗戰應有之認識與努力》、劉莉蔭《抗戰期中教育界的總動員》、周永耀《抗戰期中教育界的任務》、林景潤《戰時的師范教育》、丁重宜《小學教育的新估定》、姚虛谷《戰時小學教育的實施》,以及李為、陳啟肅等人《戰時社會教育的任務》《戰時的民眾組織與訓練》《戰時的體育》《戰時的小學童子軍教育》《戰時圖書館應有的設施》《戰時的電化教育》《戰時音樂的設施》《戰時的中學教育》等;專載刊登了姜琦《抗敵時期中告師范生》、鄭貞文的訓詞《師范生在抗戰期中應有的認識》。
“戰時衛生教育特輯”中,論述了抗戰時期學校師生的衛生環境布置、衛生教育設施、救護設備,探討了戰時的學生救護訓練、戰時的民眾救護訓練、民眾衛生宣傳、婦女救護訓練、兒童衛生等,還論述了戰時軍士心理衛生、防空建筑物、民眾防毒訓練、飲水衛生、牙病的預防等健康問題。如文漢長《抗戰與健康》、高時良《戰時的衛生教育設施問題》、梁天生《戰時的學校衛生環境布置與設備問題》、吳光漢《戰時的學校救護設備》、李孝襟《戰時的學生救護訓練》、潘履堅《戰時的民眾救護訓練》、林念慈《戰時的婦女救護訓練》、丁重宜《戰時的兒童衛生》、魏而立《戰時的民眾衛生宣傳》、陳培光《戰時的心理衛生》,專載刊登了鄭貞文《戰時婦女應有認識與努力》,在報告欄目中刊有陸滌寰《戰時本省的衛生設施》、文漢良《三年來福建省衛生教育實施概況》、龔微珂《福州市學校衛生隊活動概況與大檢凍閱情形》、魏蘭英《福州市推行家庭衛生教育家庭訪視情況》、周魯《福州兒童普遍的口腔病及預防方法》等。
“戰時中學各科教學特輯”中,論述了戰時中學國文、體育、英語、數學、生物、史地、音樂、理化、生理衛生、勞作等各科課程的教學,論述了戰時中等學校勞作科教學、童子軍教學、軍事看護教學等內容。如唐巽中《戰時的中學課程問題》、高時良《戰時的中學公民科教學》、莊文潮《戰時的中學體育科教學》、楊采田《戰時的國文科教學》、鄭朝宗《戰時的中學英語科教學》、曾克同《戰時的中學算學科學》、侯宗振《戰時生理衛生教學問題》、唐仲璋《戰時中學生物的教學》、鄭希介《戰時中學史地科教學》、蔡繼琨《戰時中學音樂科教學》、黃開綱《戰時中學理化科教學》、唐一帆《戰時中生的圖書教學》、黃廷芳《戰時中等學校勞作科教學》、周召欽《戰時中等學校童子軍教學》、文漢長《戰時中等學校軍事看護教學》。
“戰時小學各科教學特輯”中,論述了戰時小學課程問題,探討了戰時小學常識、算術、國語、社會、自然、音樂、體育、美術、勞作等各科教學,論述了戰時小學的兒童訓練、公民訓練的設施、各種特殊教學方式的利用等內容。如袁昆《改造現行學制之意見》、梁甌倪《戰時兒童保育問題之研討》、劉德柜《兒童逃學問題研究》、丁重宜《戰時小學課程問題》、李為《戰時小學小學的兒童訓練》、林敦成《戰時小學公民訓練的設施》、梁士杰《戰時小學國語教學問題》、茅樂楠《戰時小學社會科教學》、周光耀《戰時小學自然科教學》、吳華蘭《戰時小學常識科教學》、林洗潘《戰時小學算術科教學》、林錫清《戰時小學勞作科教學》、沒則明《戰時小學美術科教學》、林長源《戰時小學體育科教學》、陳伯平《戰時小學各種特殊教學方式的利用》。
“戰時民眾教育特輯”中,論述了戰時民眾體育、教育綱要、社會童子軍,論述了戰時民教的認識、問題、工作者的修養,論述了戰時民校的時代使命、教育問題、師資問題等內容。刊載有鄭貞文《怎樣輸戰時民教》《戰時民教應有的認識和努力》,論著有許卓群《怎樣實施戰時民眾教育》、卓克詮《實施戰時民教的三大問題》、王衍康《社會式教育實施概要》、周載天《輸戰時民校的幾個實際問題》、陸滌寰《衛生事業與民眾教育綱要》、陸啟肅《民眾教育與戲劇運動》、楊華《戰時民校的時代使命》、除君梅《戰時民校的師資問題》、周永耀《戰時民校的教學問題》、唐守謙《戰時民眾教育》、袁昂《戰時民眾學校的教材》、徐君藩《戰時民眾讀物大綱》、周如欽《戰時民眾教育與社會童子軍》、莊文潮《戰時民眾體育》、鄭永祥《戰時民教視導的我見》、王景琛《戰時民教的視導問題》、高時良《戰時民教工作者的修養》,同時還刊載了20個短小的戰時民眾讀物。
“科學運動特輯”中,論述了科學運動與抗戰建國、對科學化運動應有的認識等內容。鄭貞文撰寫了《科學運動與抗戰建國》,論壇欄目刊載有高時良《對科學化運動應有的認識》、林孝穆《關于部頒化學課程標準之我見》、尤崇賢《科學研究與統計》,專著欄目刊載有高仕煊《過去中國教育之檢討》、林景賢《中等算學的研究法》、瘳祖剛《中等算學教育的管見》、王孟昭《生物學在現代之重要性與研究之方法》、陳椿《中等重演學教學之管見》、中瀛《物理學的研究法》、吳建中《化學研究法》,特載欄目刊載有《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宣言》《認清當前責任為時代先趨》《全國教育會議經過及目前抗戰的形勢》,工作報告欄目刊載有《福建省第一屆科學運動周報告》《改造本省理科提案》。
四、主要作者分析
《閩政月刊》(教育輯)主要作者有鄭貞文、高時良、唐守謙、袁昂、周光耀、丁重宜、李為等,以下介紹三位作者。
鄭貞文(1891—1969年),字心南,又字幼波,祖籍福建長樂縣。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生于閩縣(今福州市)龍山巷,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化學家。鄭貞文15歲隨族親赴日本留學。從民國七年至二十一年(1918—1932年),他主要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翻譯所任理化部部長,負責編輯化學書籍。1932年,鄭貞文經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推薦,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在鄭貞文主持省教育廳工作11年期間,國內形勢嚴峻,但福建的教育事業仍有長足的發展。他組織調整、增設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和職業中學多所,還籌辦成立了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福建省立農學院、福建省立醫學專科學校(后改為福建省立醫學院)和省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后改為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為了培養人才,這些學校在他的指導督促下,引進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福建教育行政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各級各類教育都有較快發展,全省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高時良,1912年9月出生,福建福州人。1930年,高時良考入福州師范學校,在這里,他深受同班的中共地下黨員的影響,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1933—1937年就讀于廈門大學教育系。1937年他從廈門大學教育系畢業后就到省教育廳做編輯工作。1938年5月隨省政府內遷永安后,他參加了共產黨人任主編的《老百姓》報的編輯工作,并任《福建教育通訊》《現代青年》編輯、主編,發表抗戰文章,編寫抗戰教材,開展抗戰教育和戲劇教育,推進劇教運動,激勵民眾抗戰。二戰爆發后,他編輯出版了《第二次大戰的近東與遠東》《亞洲風云》《歐洲風云》《風雨海洋洲》等四本專著,宣傳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和反法西斯斗爭。1948年他加入“民聯”(民革前身)地下組織,并長期擔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員、顧問和“民革”福建師大支部主委等職。曾擔任福建省教育廳研究室主任兼編輯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福州大學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福州師范專科學校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福建省教育志編委會顧問、終審,民革福建省委顧問。另擔任全國教育史研究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教育史研究會顧問;《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叢書》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史學科組成員。主編《教育與心理辭典·中國教育史》《蘇聯國民教育介紹》《明代教育論著選》《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中國教會學校史》《基督教育與中國科學文化》等,專著有《學記評注》《中國古代教育史綱》《學記研究》《中國古典教育理論體系》,其中3部專著獲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合作的2部專著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曾獲省“教育先進工作者”、省“優秀教育世家”、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唐守謙(1905—1998年),福建莆田人,中華民國教育家。自廈門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獲碩士學位,后又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廈門大學、安徽大學、福建協和大學教授,上海市教育局科長,福建省教育廳第三科科長,福建省民眾教育處處長,1941年首任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培養中等教育師資的“新興機構”,其任務除培養師資外,還必須輔導中等學校教學,并開展教育問題的研究。師專成立之初,為了解決抗戰時期中學師資缺乏、一個教師兼授幾門課的狀況,開設了文史地、教育、數理化、藝術和童子軍五科,學制三年。共開辦了8個本科班,一個進修班,學生151人。抗戰期間,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從1941年成立到1945年,雖然只辦4個學年,但已有162名學生畢業,走向中等學校教學崗位,這一人數在兵荒馬亂的抗戰時期確實是福建師范教育的一大成就,培養了一大批師范教育人才,緩解了當年中等學校嚴重的“師荒”,為戰后回歸祖國的臺灣中小學教育輸送了一批教學骨干,促使臺灣教育“祖國化”,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福建省師范教育儲備了師資力量。1944年5月,主持師專工作3年的唐守謙離開南平,奉命到新設于仙游的國立海疆學校任教務主任,為即將回歸祖國的臺灣培養“布政施教”人才以及海外建設人才。抗戰勝利后,唐守謙奉命到臺灣接收第一所師范學校,并任臺北師范學校校長,1946年當選為臺灣中華兒童教育社理事長等。
從以上主要作者人物簡介可以看出,作者群體所受教育程度高,甚至一些人有海外留學經歷,一些為當時社會知名學者,且不少在省內外學術界、教育界享有盛譽,作者政治思想覺悟較高。
【參考文獻】
[1]謝云.民國時期中醫期刊《國醫正言》評述[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9)
[2]李清華.民國時期的福建省教育廳廳長[J].海峽教育研究,2013(2)
[3]劉思衡.唐守謙與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EB/OL].http://sihengliu.blog.163.com/blog/static/16107943620113159312442/
[4]高時良[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2529439-2672272.html
[5]抗戰時期永安出版的主要報刊雜志簡介[EB/OL].http://www.fjyalib.net/article/List.asp?ID=875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