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弘揚中華美德 弘揚正能量——《中華美德故事匯》系列報道三
以美的形式弘揚中華美德
羅蘭,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京劇專業5年級學生
馬派藝術經典之作《蘇武牧羊》被列入了中華美德故事匯的演出節目單中,羅蘭出演蘇武一角。
羅蘭說,首先特別感謝學校,為我們創造了演出機會,使我們在中華美德故事匯這個活動中得到歷練,在舞臺上學習、提高,我們這行真的離不開舞臺實踐!除了學校我特別感激我的老師高彤,是老師的教授與引領才使得我不光學會劇目,還一點點地向人物靠攏,能得到觀眾的掌聲與認可。說來也慚愧,我學戲很笨、很慢,也不是特別用功,但老師在我身上付出的很多。我覺得中華美德有很多,我除了在蘇武身上學習到了,也在我老師身上學習到了。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啟發式”“仁、禮”,我覺得這些都是美德。老師為人正直、善良、熱心、無私,對學生一視同仁,全身心的付出、奉獻,教導我們尊敬師長、知道感恩等等。每次參加中華美德故事匯的演出,我對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其內涵都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羅蘭在爺爺的影響下喜歡上了老生這個行當,更對馬連良先生的蘇武形象心儀不止。馬派藝術飄逸灑脫、婉約圓潤,唱腔旋律流暢,寓巧于圓;念白抑揚有致,富有生活氣息;做工瀟灑、傳神,善于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性格氣質。羅蘭在喜歡馬派的同時,也感悟出當中的博大精深。《蘇武牧羊》一劇,更是將馬派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羅蘭很幸運,入學不久就跟楊汝震老師學了這出戲。后來,《中華美德故事匯》將這出戲列入了主要劇目單里。學戲的過程,既是在學藝,更是在接受中華美德的洗禮。為了很好把握蘇武這個人物,羅蘭看了有關書籍;文化課上教蘇武傳,她更是用心聽老師的講解。2013年下半年,《中華美德故事匯》活動正式啟動,《蘇武牧羊》一劇隨之下基層進學校。一年后,演蘇武的學生適逢嗓子倒倉,蘇武一角便由羅蘭接替。
越接觸這個角色,她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就越深。蘇武愛國,大義凜然,滿是民族正義,寧死不屈。望鄉臺上的一段唱,一段反二黃的很多潛臺詞,都投入了很多感情。蘇武講愛情、親情,夫妻二人于患難之中相互扶持。馬派講究圓,馬先生講究美,這個風格,貫徹了整出戲。
中華美德,內涵深厚,形式也是美的。每次在臺上聽著陣陣熱烈的掌聲,羅蘭都會因為自己扮演蘇武這個角色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以美的心靈傳承中華美德
田華鑫,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大二學生
田華鑫,學習流行音樂。開始,他在《中華美德故事匯》的節目、音樂劇《一個真實的故事》里跑龍套,在臺上推道具。接觸這個劇的次數多了,田華鑫慢慢對這個劇產生了感情。
《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故事是這樣的:
徐秀娟出生于東北,大學剛剛畢業就來到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飼養丹頂鶴。小王是徐秀娟的同事,經常抱怨這種工作單調乏味,要回城里工作。最后為了救丹頂鶴秀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徐秀娟的事跡,激發出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
小王最后決定不當逃兵,留下來繼續飼養照顧這些丹頂鶴。
第一遍彩排下來,田華鑫感觸很深。他太喜歡這部音樂劇了,接觸之后,他開始認真學習臺詞,一句一句記錄下來,再一遍遍地練。系主任非常喜歡好學的田華鑫,鼓勵他登臺表演。田華鑫滿心歡喜,趁假期,努力學習這個劇,鉆研人物性格。終于,在第一任“小王”畢業后,田華鑫迎來了扮演“小王”的機會,首次演出就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田華鑫的戲份雖然不多,卻是用心去演,演著演著,便投入劇中,把自己感動了。
人的心靈中都有美好的一面,而美好的心靈都是相通的。
田華鑫這樣談自己的感觸:“接觸到這個劇之后,我感覺到,中華美德源遠流長,需要我們一點一點的去傳承,去傳遞。每當我們演出結束,聽到臺下的觀眾響起熱烈的掌聲,或者看到被感動到流淚的觀眾,我就覺得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值得!”
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是:這個田華鑫,越來越像“小王”了!
胡雅淞,戲劇影視系大二學生
胡雅淞飾演的角色是話劇《漢子》里的男主角金漢,這是個真實的人物,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位演員,2014年4月14日,他與女友在去劇院的路上遇見了有人搶劫,金漢見義勇為,被劫匪刺傷,后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模范。
剛剛接到這個劇本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對人物沒有深入的了解,理解起來就有不少難度。胡雅淞說:我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劫匪,但是我想,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會首先保護好自己,然后再去保護別人。
經過幾輪的演出,胡雅淞在網上跟與金漢有關系的人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對這個人物以及這種精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對記者說,要演好金漢,首先就要像他那樣有擔當有責任心;要把戲演好,首先要把人做好。見義勇為,那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漢子》這個話劇的時間不長, 20分鐘,但是內容精彩,劇本寫得很好,反映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不停留在膚淺的說教上,是一部很生活化的現代戲,每次演出都有很好的反響,中小學生都能引起共鳴。
以美好心態展示中華美德
李洋,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老師,演藝中心藝術團演出業務管理
李洋感想:
由我們學院原創的《中華美德故事匯》系列舞臺短劇走進了學校,走進了社區。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以及社會群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美德故事,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我來主演的音樂劇《一個真實的故事》巡演近八十場;作為主持人主持一百多場;還作為組織者,協助學院演藝中心組織了覆蓋北京市16個區縣的美德巡演。
我在音樂劇《一個真實的故事》中扮演的是女主角徐秀娟。由于排練時間不到一個星期,這件事情對于我來說,又是滿心的激動,又有壓力的存在。在創排的過程當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劇情,真的把自己就當作了徐秀娟。在我的骨子里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既然選擇就要做好,不要讓自己后悔,“執著”“善良”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恰巧徐秀娟也是這樣,于是性格的相契相合可以進一步讓我來很好地塑造徐秀娟這一人物形象。看到觀眾朋友們被故事情節所感動,用手輕輕地擦拭淚水時,我感到了我的價值與能量的存在。當聽到觀眾的陣陣掌聲時,我發自內心地覺得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繼續投入人物角色,給觀眾呈現更真實的徐秀娟。我覺得,在排練和演出的過程當中,徐秀娟一直都在影響著我激勵著我,使我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自己的工作更加認真負責。
《中華美德故事匯》第一輯到第二輯共計18個舞臺系列短劇,中華美德能夠以舞臺劇的形式直觀地呈現給觀眾朋友,不僅僅是藝術的盛宴、視覺的享受,它更是精神的豐盈。作為“中華美德故事”系列演出的主持人,這些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早已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腦海中。每當站在舞臺上主持“中華美德”演出,我都會有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就像是一個“知心大姐姐”一樣,把這些小故事植入小觀眾們的心中,并期待著他們去傳承去發揚光大。
張思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演藝中心業務部老師
作為中央戲劇學院第一屆京劇專業的畢業生,張思辰參加《中華美德故事匯》這個活動時間不長,是從去年6月份進來的,到現在正好一年,目前為止參與20多場演出,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給她感觸最深的是學校動員了最大的力量,互相協作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雖然參與的時間不長,但張思辰積極總結該項活動的意義,并認識在參與的同時使自身得到的升華。她認為,《中華美德故事匯》系列故事的創排演出至今多達百場,意義就在于能夠將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以藝術的形式表演表現給各個區縣的中小學生們,在吸引他們觀看的同時,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中華傳統美德。帶著這樣一種責任和使命,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巡演工作中。演出前期要做許多準備工作,首先與各區縣文明辦協商巡演時間及演出地點。接著,再聯系文明辦指定的學校,確定最終的演出時間并前往查看演出場地,考察演出時所需的燈光、音響、舞臺、化妝間等硬件條件,最后根據演出場地實際情況安排前往演出的節目。制定好演出工作計劃后,通知相關老師及學生,為了保證學生在參加演出期間無曠課情況,還要安排學生的考勤。根據參演師生人數,安排演出車輛及師生就餐問題。
在這個集體中,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是演出需要,樣樣工作都主動去做。李洋是主持人,還要上臺演出,在她上臺演出的時候,張思辰就代替她做主持,從幕后又走到了臺前,完成整個演出。有時候到了演出場地,除了安排學生吃飯、老師們裝臺,她自己也要縮短吃飯時間來化妝、候場。演出結束后回想一天的工作,雖然穿梭在臺上臺下,很疲勞,但卻累并快樂著。跟其他老師相比,她自認還是個新手,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要時時保持謙虛的態度,完成好接下來的演出任務。
一場演出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每個部門的團結協作。不論是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或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大家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全力配合演出,盡職盡責。在張思辰看來,團結協作,克服困難,這本身就是中華美德的體現。帶著這種精神我們將美德正能量帶到各個學校,帶到學生們的身邊。
傳承的過程更是提升自己的過程
廖維,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老師,演藝中心業務部主任
中華美德在劉侗院長的安排下有序地進行,廖維作為主要的執行人,牽頭做這件事。2013年底到2014年初,創排出第一期《中華美德故事匯》并基本修改定型。得到了首都精神文明辦和北京市文化局的肯定,并決定以北戲少兒戲劇場為基地,在全北京推廣、巡演這個節目,進社區,下基層,到學校。2014年巡演了24場,2015年巡演20場,2016年要巡演20場,上半年完成了13場。2014年覆蓋了16個區縣,2015年覆蓋了10個遠郊區,城區是以少兒戲劇場為主演區。演出產生了影響,各區也希望能夠迎來《中華美德故事匯》的演出。
廖維介紹道,遠郊區,比如延慶、平谷等地方的孩子沒有見過舞臺演出形式,他們對于藝術樣式近距離接觸的反應較大。而孩子能夠進行很好的互動,朝師附小的孩子能從藝術層面跟演出有一種交流。在海淀寄讀學校巡演時,學生反響特別強烈。演出后我們要去采訪,得到反饋意見。孩子們特別開心地說,很喜歡我們的節目,希望我們能經常到他們這里來進行演出。其他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正式的舞臺,燈光效果比較差,我們也要保證演出質量。在懷柔的一所學校,演出是在食堂進行的,最后的孩子看不到,就站到高處看演出。我們的學生感覺到每演一場體會就更深一層。演《一個真實的故事》,相繼兩位男主角都是越演越像故事里的角色,他們都竭盡全力盡可能去幫助大家。大家都認為,兩位演員在戲里戲外,都是“小王”。
廖維總結說,我們的節目,是用傳統的藝術來演繹傳統美德,首都文明辦的領導說,它已經成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亮麗品牌。各區縣文明辦也大力支持我們的工作,跟區縣教委聯系演出事宜,所以,我們的活動能有這樣的良好效果,跟市、區領導,跟各學校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張萍萍,朝師附小德育老師
張萍萍:
首先要感謝北戲帶來的這臺中華美德故事匯,她給了我們德育工作者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即中華美德教育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美輪美奐的,廣大師生更是喜聞樂見,并能與之產生強烈的互動。
為了將中華美德故事匯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演出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學校共有1200多名學生,而由于條件限制主會場只能容納400人。為了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觀看演出的環境,我們租賃高清設備,設立分會場,直播整個演出。演出結束后,學生的反響強烈。孩子們認為北戲師生的表演非常精彩,大家在觀看演出的同時,很好領會了中華美德的深刻內涵。
在觀看演出前,我們有一個相應的教育。我們學校倡導的是“悅文化”,讓孩子們有一個觀看禮儀,如何文明待人,如何在觀看演出的時候有一個良好表現,觀看結束后如何很好表達自己的觀后感。所以,應該感謝北戲的《中華美德故事匯》活動,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給孩子們上了很好的一堂課,給我們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形式。
中華美德故事匯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機會
王峰,朝陽區精神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科
作為從事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王峰,他對中華美德故事匯這個活動的評價是很高的。他告訴記者,在朝陽區開展這個工作從去年就開始了,北戲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嘗試,這也是首都精神文明辦委托他們做的。
習總書記對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方面提出了要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孩子們當中培育和踐行。首都精神文明辦前幾年集中了全國知名的專家教授,編輯出版了中華美德故事叢書。北戲根據這套叢書,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針對未成年人喜歡的形式,編了小品、音樂劇等很活躍的節目。戲校從前期策劃、節目編排到后期演出,下了很大的功夫,為各個區縣提供了一臺精神大餐,真正達到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未成年人中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是中華美德教育一個很好的嘗試。
王峰認為,中華美德故事匯體現出了三個特點。
一、內容比較實
這兩年我們朝陽區精神文明辦在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方面作了些嘗試,我們整合區內的資源,進社區,辦講座,圍繞節日進行節日文化教育,還把講座內容刻成光盤,當作教材發放下去,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從家長和孩子角度來說提高了國學素養。中華美德故事匯涵蓋的面很廣,結合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典型事例,作了藝術升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體現得很好。
二、形式比較新
我們協調安排在朝師附小演出了一場,當時學校學習任務緊,但各方面都重視這個活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學校在會場之外作了現場直播,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大家普遍反映說這個形式很新穎,很活潑,寓教于樂,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
三、效果比較好
演出結束后,我們對學校的老師、學生進行了回訪,看大家對演出的效果有什么評價。通過這個回訪,我們對德育教育有了些新的體會。現在我們的學校也是很重視這種教育的,但畢竟不是專業團隊,效果上沒有那么震撼。中華美德故事匯以其精湛的演出,打動了很多學生,看到激動處,大家會被劇情感動得流淚,產生了共鳴。德育教師說,歡迎市里、區里以后有更多這樣的活動進我們學校,給孩子們更多的欣賞機會。同時,這也能改變以往德育教育的灌輸方式,讓孩子們能發自內心的喜歡。
最后,王峰說,非常感謝北戲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好的節目,也給我們很多啟發,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編輯·宋國強)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