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寶
【摘要】美術教學是美育教育的基礎,是一門以審美為核心的學科,通過鑒賞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審美素養,還能夠發展其創造能力、想象能力,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在高中美術課程教學中鑒賞課十分重要,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來說意義重大。筆者針對如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研究,并提出部分合理的教學舉措。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課學生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教學除幫助學生掌握繪畫知識和技能之外,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應注重美育教育,重視鑒賞課的開展,訓練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鑒賞美術作品的水平,獲得美的感受,并在生活中善于發現美和創造美。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審美活動,可實現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與審美能力的目的,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一、 完善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
在新時期的高中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新課標的要求,分析學生的美術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鑒賞課教學做好準備工作,提升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與針對性。在鑒賞課教學方法上,教師需不斷優化和完善,除采用傳統的理論知識講解之外,應適當采用小組合作、導學案、集體鑒賞等教學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美術作品鑒賞的積極性和動力,并在美術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其課堂主體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國古代山水畫》鑒賞課教學中,教師需提前做好教學設計和方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鑒賞《富春山居圖》這幅山水畫作品,為他們講述相關的藝術特點和時代背景知識,即為:中國繪畫獨特的散點透視法,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為鄭樗所繪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為背景。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讓每個小組都認真觀察和鑒賞這幅作品,相互交流、討論對作品的看法和見解,并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關注控制與把握討論過程,保證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鑒賞和討論作品,增強對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二、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當前,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已是普遍趨勢,可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還能夠提升教學的形象性,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為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如果教師僅靠純粹的語言講解,難以全面表現出美術作品的特點和藝術魅力,而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聲、光等手段展示美術作品,或者加入動態畫面、背景音樂等,強化展示效果,為學生帶來親臨其境般的感覺,強化他們對美的體驗與感受,培養其審美能力。
例如,在進行《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鑒賞教學時,中國古代園林藝術被稱作園林鼻祖,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載體,可反映出各個朝代的時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經濟興衰等。教師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園林藝術知識,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不同園林藝術風格圖片,包括:頤和園、北海公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留園、上海豫園和余蔭山房等。可將這些園林藝術作品很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帶領他們全方位的鑒賞,可使其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和勤勞,并深入體會園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園林藝術的審美情趣。
三、 鑒賞課教學適當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認識到美術作品不僅屬于藝術創作,作者也傾注有豐富的思想情感,進行創作出獨特作品,并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為此,高中美術教師為提升鑒賞課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在引領他們鑒賞美術作品時,應適當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紹,也可以是創作背景,使其結合這些人文知識更加深入的鑒賞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創作情景,加深領悟和體會。
在這里,以《天上人間——宗教壁畫》鑒賞教學為例,針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鑒賞,教師需先告訴學生它保存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佛教題材的壁畫,展示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以及根據佛經內容畫出來的繪畫作品。之后,教師可對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尸毗王本生故事》讓學生鑒賞,展示其精美程度和作品特點,讓他們仔細鑒賞各個細節,在充分另外佛教壁畫的藝術魅力后,教師再結合壁畫藝術的發展現狀,介紹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保護情況,以此培養學生熱愛中華瑰寶的情感。同時,學生與民族情感產生共鳴,不僅可培養他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還能進行思想教育,升華教學效果。
四、 總結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美術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所以,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借助鑒賞課教學,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法,從多個角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安靜.高中美術鑒賞課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探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 張秀云.培養多元文化態度與美術鑒賞教學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3] 羅姍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