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虹霞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面對2011版的音樂課程標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一遍遍地問自己:“通過這節課,我要給予學生什么?”“我應怎樣去給予?”“學生收獲了什么?”“我還能為學生做什么?”,這些問題反復地在我的腦海中糾結,在通過不斷的反思、嘗試、否定、修改、再實踐中,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明朗起來,我的學生和課堂都有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一、 我要給予學生什么?
“通過這節課,我要給予學生什么?”這是一個教學目標準確定位的問題,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本節課是否成功,我覺得關注以下的幾個方面是制定合適教學目標的基礎。
(一) 心中有本,關注音樂本體和課程標準
心中有本,首先表現在心中有音樂,注重于對音樂作品的直接體驗。比如民族管弦樂《瑤族舞曲》是由劉鐵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編的一部復三部曲式的作品,這里面涉及作品的源頭素材問題;音色、力度、速度、節拍、調式等音樂要素的表現作用;還有樂隊配制、聲部均衡等知識。我們要確定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了解哪些方面,進行怎樣的篩選與取舍,可以通過反復聆聽結合學情來進行。通過反復聆聽,我把對音樂作品的感觸記錄下來,在理解音樂的基點上進行整理,提煉出作品中最應該把握同時適合學生的學習與接受范圍的內容。所以心中有音樂,關注音樂本體,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前提。
心中有本。還表現在心中裝著音樂課程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學年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這樣一個目標脈絡。當新授一個內容時,要去了解本節課,位于整個知識鏈的哪個環中,該如何承上啟下。然后在課程總目標的帶領下,去解讀了學段目標,結合教參的課時目標設計本節課教學目標。它既要把握總目標對學生的總體期待,又要落實一個個分段目標,承上啟下的保證目標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二) 心中有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我們在制定目標時,還應了解教學對象在音樂學習上的興趣、需求和基礎,使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實際。由于班級的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具體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們還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微調,使之更具有針對性。據我近幾年的觀察發現,現在大部分的學生在八年級基本度過了變聲期,聲音趨于統一,相反在心理上有較大的差異。他們既有表現自己的愿望,又害怕做得不好,被同學們取笑;既想有自己的獨特性,又不敢“與眾不同”。另外,我也發現,班級中敢唱敢演的大多是男生,而女生反而比較害羞,女生的“熱身”時間比較長,這些都和我們以前的認知有一定差距,我們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這一心理差異,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相應的擁有不同的音樂學習環境,具備不同的音樂特長。他們在音樂知識、技能、體驗或表現的方式也都會存在差異,在設計目標設計時也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怎樣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通過知識結構、能力培養、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導向,是至關重要的。
二、 我應怎樣去給予?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形式才能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到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略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達到課程對于學生的期望。
在音樂實踐過程中,教師心中要裝著學生,尊重學生在音樂技能潛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通過觀察,采取相應的引領與組織手段,滿足他們對音樂學習的需求。我原先一直希望每一項活動學生都能夠表現得完美,希望學生能完全按照自己設想的思路去進行,而忽視了學生是動態的,他們的能力是有差異的。
比如在《花鼓》一課中,學生自制好“花鼓”,都迫不及待的想試試,而我為了所謂的課堂秩序,馬上進行了制止,并嚴格的明確花鼓不僅是打擊樂器還是舞蹈道具,要求他們的動作具有舞蹈性,甚至要求手腕抬到多高,我都做了要求。當學生按照我的示范來敲鼓時,他們只是用機械麻木動作去迎合著音樂,看著他們痛苦地做著這些,我就想,這些動作的要求真的這么重要嗎?課堂的秩序是否可以放一放?于是在后面的設計就改成了制好花鼓后,讓學生自己去玩一玩,然后教師逐漸的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在學生有困惑的時候給予些幫助,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完成得非常好,輕松順利的達到了這個教學環節的目標。
這樣一個教學理念與策略的調整,讓我真正地明白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說過的話:教學的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老師給學生某個任務的時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盡可能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條件、方式、意愿做,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發揮想象力和獨創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無關緊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
三、 學生收獲了什么?
在課堂的每個環節,了解“學生收獲了什么”很重要,也就是說在通往教學目標的道路中,學生走到了哪里。只有知道學生到哪里了,我們才能及時調整隨后的教學節奏和內容。在課堂中,我們不妨看學生以下方面來了解他們的收獲。
(一) 從學生的表現中看收獲
教師要關注參與學生的廣度,敏銳地捕捉是否全體學生(學優生、學良生、學困生)都能主動的參與每個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參與深度,比如聆聽音樂的環節:在課堂中有的同學聆聽得很投入,或是閉眼聆聽,或是搖頭晃腦,那我們教師就應該知道這部分學生有在動賞的,還有在靜賞的,沉醉度很高。學生更高層次的收獲:不能解放自己的大腦,思維上大膽的想象;能解放自己的嘴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解放自己的身體,在各種體驗活動中敢做,大膽地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二) 多元評價中看收獲
對于老師來說,通過學生的表現我們能感受到學生收獲了什么,對于學生自己而言,也要明確我收獲了什么?你收獲了什么?他收獲了什么?可以用學生自評或者互評的方式,對自己或他人的表現進行激勵或者更合適的改善。比如《金蛇狂舞》在打擊樂器為音樂配伴奏這一環節,我就把評價方式做了改變,由教師評改為學生評,標準也由低向高呈梯狀增加,有學生評價節奏型和音樂相符合;也有同學評價伴奏的力度不應超過音樂;還有的同學評價伴奏的力度要和音樂相吻合……聽完了學生的評價,當同學們再次參與演奏的時候,都主動的關注了音樂的變化,評價變成了學習的開始。自我評價說明學生走進了音樂,而以音樂術語的方式等這些帶著些專業味的評價可以看出學生的進步與思考。
四、 我還能為學生做什么?
每次的教學活動結束后,我都會問自己“我是否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我是否將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歸宿點了?”“學生是否在情感、認知與行為的參與得到滿足了嗎?”“怎樣的改進更有效?”等問題。這樣的反思讓我能對教學進行更合適的修正與改進,而后進行再設計,再復教,再反思,最后做到“將一切教學活動全部指向學生的學習”,和學生在音樂中共同成長。
音樂課堂反思之四問其實就是有效的反思,它幫助我改造和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得到提煉、得到升華,使我的課堂逐漸成為孩子們流連忘返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