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金蘭
淺談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
文/海金蘭
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數學活動課中注重從寓教于樂,面向全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知識的拓展延伸和自主探索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活動課;興趣;探索;創新;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傳統的教學目標、陳舊的教學方法、單調的課堂交流、枯燥的教學訓練,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國家在《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把活動課正式納入了中小學課程,這是中小學課程設置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它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強學生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數學活動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導、學、做三合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為了使數學活動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本人認為上好數學活動課應體現以下五個方面。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本人安排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撲克牌:[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其中紅色表示正數,黑色表示負數,計算±24,列出算式并寫出計算過程,然后公布。在游戲期間采取多種比賽方式,使學生在游戲、快樂、競賽的氣氛中感到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故事對學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講故事不但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家嚴謹、刻苦、勤奮的作風,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配合已學過的數學基礎知識,設計“數學故事會”活動,通過介紹中外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可以達到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數學活動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應當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擇的活動內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
如在設計《設計美麗的圖案》這一節數學活動課中,讓每個學生親手操作“七巧板拼圖”及“圖案設計”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課后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覽、評比,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陶冶學生的情操品質。另外在教學《圓柱、圓錐及它們的側面積》后,可以安排每個學生去制作圓柱、圓錐模型,這樣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讓所有學生都得到鍛煉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特別重視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也不善于用數學眼光去思考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知識與能力的脫節。因此上數學活動時要使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如在設計《地磚的鑲嵌》這一節數學活動課中。首先要求學生準備好硬質做的邊長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及正八邊形各20個。活動過程如下:
(1)使用同一規格的正多邊形進行鑲嵌,哪些可鑲嵌成功,哪些不能,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實踐后易得出結論:如果用一種正多邊形進行鑲嵌,那么共頂點的各個角的和必須等于360度。因此,這種正多邊形的角度必須是360的因數,所以只可能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邊形。
(2)使用不同規格進行混合鑲嵌,可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學生多次試驗后發現以下幾種組合方法:(A)2個正三角形和2個正六邊形;(B)3個正三角形和2個正方形;(C)2個正方形,1個正三角形和1個正六邊形(有兩種不同圖案);D)2個正八邊形和1個正方形。
(3)由學生各自設計一種美麗的鑲嵌圖案。教師提供兩種樣式作參考。完成后,各小組選擇不同的鑲嵌圖案,進行展示評比。
這一節數學活動課研究了鋪嵌地磚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對自然界中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思考,就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并加以探索和解決。
自主與實踐是數學活動課的精髓,因而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應該給他們較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本節課經歷了“猜想、實踐、驗證”的活動過程,由于學生親自參與實際測量,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因此這節活動課對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和分析歸納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上好數學活動課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實踐證明,通過這些數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有趣的活動中學到知識,能力得到鍛煉,素質也有很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寧夏彭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