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軍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方面的效應,信息技術的應用也不例外。我們在看到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優勢的一面,也應看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走人誤區的一面。因此,我們必須及時發現誤區,分析誤區,走出誤區。
1多媒體教學不可忽視學生的合作過程
合作學習指的是一種教學方法,指學生們在其成員能力各異的小組學習中從事學習活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已經到來,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群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在素質教育中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故此多媒體程序要設計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設計學生的反思過程,設計學生表述過程。情景學習的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具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對于交互式教學,應該設計一些過程和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解決,以提高教學效率。要利用信息技術創造學習情景,將學生分組,一起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辯論問題,這一切能確保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使緘默的知識變成清晰的表述知識”,從而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有揚棄而不獨重多媒體要畫龍點睛
信息技術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畫龍點晴。還要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給孩子想象空間,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是創造、探究的空間。信息技術的優勢很多,但使用不當也會有副作用。欲善其事,先熟其器,了解工具的特點,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益。
有的老師在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后,便在一些課上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其它常規媒體的作用。有些教師甚至干脆用多媒體代替黑板與掛圖。現代教育心理學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融合體現個性風格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可使教學生動活潑,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學思路被多媒體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學風格被計算機演示的程序所湮滅,最終失去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如:一堂課的教學思路按順序把它寫在黑板上,下課后學生仍然可以看一看,想一想,這樣會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當堂課的內容。盡管信息技術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投影、幻燈的靜態展示功能和實景放大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學功能,有的甚至是計算機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信息技術與其它常規媒體有機配合,優化課堂教學。
3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可忽視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能因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介入而被忽視。例如,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也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所決定的,在教學重量單位時,要注意讓學生用的掂一掂實物;同學們不用手掂一千克物體有多重,怎么能感知道更重的物體有多重呢?教學長、正方體、角等幾何圖形時,要讓學生動手觸摸,感知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和物體的角,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再利用計算機的優勢,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這樣教學,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4不能讓信息技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交流的障礙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教師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種對學生心理所產生的正確影響,是任何媒體所不能達到的。因此,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機械、單純地操縱機器,應隨身攜帶麥克風、電子教鞭,適當走動,不能像離不開講臺似的,盡量多地關注學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變化,用體態語言、面部表情及口頭提示與學生交流信息,活躍課堂氣氛。優秀的課件可以說是教師教學經驗,教學思想與信息技術之間無縫結合,適合教學實際的產物。不能僅考慮知識的表現和媒體能否運行,還要考慮學生的感受,例如一位數學教師設計的“加法計算”課件,當學生答錯時,屏幕上出現的不是滿懷期待的“請你再試一試”,而是冷冰冰的“你錯了”。這種設計就缺乏人性化,阻礙了計算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隋感的交流,也會阻礙知識的交流。
5要避免濫用“效果”分散學生注意力
信息技術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可以增強教學直觀性和生動性,在課堂設計和使用時,一些老師在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聽和動畫效果時,容易忽略心理學中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規律。在課件中過多采用與教學內容無直接關系的圖像、音樂、動畫,只會使學生把更多的無意注意放在添彩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上,而無法專心這些畫面和音樂所蘊含的教學內容,效果往往適是其反。因此,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選用信息技術的效果。
6處理好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關系
現代教學手段有其突出的特點,但傳統教學手段也有自身的長處;而且至今仍是確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缺點,將傳統教學的優點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也能改善師生教與學的環境。
信息技術是輔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學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只能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必要的技術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理解為傳統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包括計算機)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在設計信息技術教程時要把握好信息技術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信息技術教學時間(此時指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例如把幾句話的結論板書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燈片效率低,因為它節約了操作時間。再如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課,幾何圖形并不復雜,只需教具已非常直觀,甚至比多媒體演示還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其知識,這樣就沒有必要搞多媒體圖形顯示。因此不應動不動就來一段多媒體顯示,這樣,反而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必須把兩者相結合,合理應用才以更好地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我們應用正確,辯證地對待信息技術,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才能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西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