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霞榮
?
淺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羅霞榮
【摘 要】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師生關系是維持教學活動的基本關系。作為中職學校一線教師及班主任的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師生關系較緊張的事件以及聽到一些同行分享的師生沖突案例,下面我將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案例及身邊同事遇到的情況進行分析,探索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問題。
【關鍵詞】教學 師生關系 案例 探索 構建
師生關系是一種動態關系,而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同時也存在師生交往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課程改革的推進,師生關系在當今條件下呈現出各種新情況值得我們去審視和探究。
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現代教學“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的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主體意識、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中職學生特別有個性,要讓學生在教師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功和生命價值的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與尊嚴,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欣賞、尊重和激勵。
有一次上課,那是在3月份的時候,天氣還有點涼,但并不冷,全班學生幾乎精神狀態都挺好的,師生問好后,我剛開始講不到五分鐘的話,然后注意到一個學生用帽子蓋住頭,趴在桌面,于是我輕輕走到他的身邊,輕敲桌面,他抬了一下頭,接著我說,身體不舒服么,該生看了我一眼,沒吭聲,繼續趴桌面,從學生的眼神中,我讀出該生有情緒,可能遇到不開心的事,于是我說:“這位同學可能身體不舒服,課后再跟他交流處理方法”,于是我接著上課。下課后,為了顧全該生的面子,我把該生叫出教室,在課堂外面人少且相對安靜的環境下跟他談,一開始該生態度比較差,說“為什么其他科任老師沒說我的問題,就你說呢?”既然他有疑惑,那就幫他解答,“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解答完后,該生覺得也有道理,也看在我給他面子的情況,態度變好了,認識到課堂上戴帽子睡趴的表現是不正確的,然后安靜地回到課室,第二節課開始后,他就沒有再戴帽子了。顯然,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和諧,還可以高效地教育學生。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決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水平的發揮。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導”著學生前進的同時,學生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學生自覺性發揮程度而定。而教師在學生面前要有表率、示范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學生更容易信服我們。這樣導的效果會更好!比如我們上課和值班準時到、我們著裝大方得體、我們命題和閱作業準確,這都是表率作用。
現代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有些甚至達到自私的程度,針對學生的特點,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轉變思想觀念,注重民主、平等的培養方式,這樣有助于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前段時間出現的學生動手毆打教師的事件中就說明了這點,起初教師只是按照日常那樣叫學生交試卷,可有學生認為教師在命令他,于是出現粗口辱罵教師的行為,面對這樣的學生,作為老師應該有耐心,要以理服人。而不是動手掐學生的脖子。要有愛護學生的慈母心腸。如果被學生群毆的這名老師,面對不懂得尊重師長,且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質的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這類事件就可以避免。
人的內心的念頭、想法,會通過外在的容貌、表情、語言、動作表達出來。而外在的學生的容貌、表情、語言、動作等,不經過刺激,還不能明顯地反映他內心的真實念頭和想法,這就需要老師通過語言、行為、表情等進行刺激,讓學生的容貌、表情、語言、動作表現得更為明顯,讓我們準確地獲得學生真實的想法和念頭。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分析圖,如下圖所示:
.由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矛盾的客觀存在,師生沖突的發生亦是難免的。而中職生所處的青春期這一特殊年齡階段,其身心急劇變化造成的自主意識增強、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較差和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以及中職教師普遍存在的管理學生的高強度壓力、自身心理素質問題等,導致中學階段是師生沖突的高發期。而作為老師如果能夠掌握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方法,掌握學生的需求情況,因材施教,則可以減少類似的師生沖突事件的發生。
記得在一次值晚修的時候,發現教室的衛生比較糟糕,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找當天的值日生,看看黑板寫的值日生,我就念名字,讓學生打掃,而恰好這些學生是帶有痞子氣的學生,無心向學,上課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所以,我念完名字后,幾個學生無動于衷,仍然各自玩各自的,于是我大聲地再說一遍:請值日生把教室衛生打掃干凈,給大家提供干凈舒適的學習環境,可是還沒有效果,我停了一下,這時其中有一個學生發話了:“下課再掃”。然后我說不行,晚修值日是在課前完成的,你們沒有按時,現在是補掃,可是還是沒有效果,讀出他們要挑戰我的節奏,不接你招,于是我馬上轉移注意力,請勞動委員出來一下,你來打掃教室,沒想到勞動委員很爽快地出列并拿掃把開始掃起來,接著勞動委員的同桌也出來幫忙,經過他們的努力,教室才有了干凈的一面。我回想了一下,如果我沒有很好地分析那幾個學生的情況,繼續跟他們僵持,不僅沒有把教室打掃干凈,而且有可能會引起師生沖突事件發生。而師生沖突一旦發生,對于沖突走向,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事態演變的主導方。而教師的言行“出格”直接導致了師生間一般性沖突的激化。要把沖突控制在一般性沖突的范圍內,盡可能地避免對抗性沖突的發生,關鍵在于教師要控制住自己的“火氣”,規范、調控好自己的言行,務必使言行符合自己的角色特征。而這恰恰要求教師具備現代的學生觀、良好的人格修養和較高的教育技巧。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
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作為新一代的教師能夠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綠色”新型師生關系。只有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才會迸發出強勁的教育能量,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吳賓.教師如何弄清楚學生內心的“真實意圖”[J].校長傳媒.
[2]周翠霞.如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J].內蒙古教育,2011(19).
[3]丁靜.關于師生沖突中教師行為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04(05).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