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洪
?
鼻內鏡下經中 下鼻道聯合開窗治療上頜竇囊腫效果觀察
宋太洪
【摘要】目的 探討鼻內鏡下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治療上頜竇囊腫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貴州省劍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上頜竇囊腫病人,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在鼻內鏡下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術,對照組應用在鼻內鏡下經上鼻道開窗術,比較兩組并發癥及預后情況。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創口愈合時間、拆線時間、住院時間等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鼻內鏡下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治療上頜竇囊腫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術后恢復快,是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上頜竇囊腫;鼻內鏡;下鼻道;開窗;效果
上頜竇囊腫是一種常見的鼻科疾病,分為黏液囊腫和黏膜囊腫。臨床根治該病的主要方式為切斷上頜的竇囊腫,然而該手術術后會伴有面部腫脹、牙齒酸痛等癥狀,負面影響較大。近年來臨床開始普遍應用鼻內鏡技術,其中運用鼻內鏡摘除上頜囊腫術雖然創傷較小,但仍存有手術盲區[1]。對此我院特選取部分病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應用鼻內鏡下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治療該病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上頜竇囊腫病人,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1~57歲,平均(39.0±2.1)歲;單純性囊腫10例,伴有篩竇炎鼻息肉6例、上頜竇炎4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32~58歲,平均(37.0±2.3)歲;單純性囊腫11例,伴有篩竇炎鼻息肉6例、上頜竇炎3例。所有病人均有前額鈍痛、間斷鼻腔內黃色分泌物、牙齒酸痛、面頰脹痛、鼻塞及頭部移動時有明顯晃動感等臨床癥狀。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病人取仰臥位,采用局部麻醉,在其下鼻道上0.05%腎上腺素和1%丁卡因混合液棉片。采用德國Wolf公司生產的鼻內鏡找到鼻淚管,之后在其下方做“U”型切口并保護鼻淚管淚壁。之后在下鼻道外側壁骨開窗1.5 cm×2.0 cm,用電鉆磨開骨壁稍厚處,打通上頜竇與鼻腔,操作中不能損傷鼻淚管開口并且保護鼻后外側動脈。插入鼻內鏡后鏡頭直視下觀察囊腫具體位置和大小,同時找出完整囊腫,盡可能將囊壁一次性鉗出,保留正常黏膜。檢查手術區域無出血情況后填塞膨脹海綿。術后全身應用抗生素1周,36~48 h后取出填充在鼻腔內的膨脹海面,對鼻腔進行沖洗后采用1%氯麻液和地塞米松滴眼液滴鼻,3次/d。每日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開窗口通暢,定期復查鼻內鏡。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手術步驟和觀察組相同,僅手術入路不同。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及預后情況,其中預后指標包括創口愈合時間、拆線時間及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并發癥發生情況
2.2 病人預后情況 觀察組創口愈合時間、拆線時間、住院時間等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預后情況比較
上頜竇囊腫分為黏液囊腫和黏膜囊腫,其中黏液囊腫為長期閉塞的鼻竇口,竇內分泌潴留而形成,黏膜囊腫為發生于上頜骨的牙源性囊腫,即竇黏膜的黏液腺或漿液腺管口遭到堵塞,腺體分泌膨脹而形成。該病無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囊腫較小且生長緩慢,通常會在日常體檢中發現囊腫。有時囊腫變大會壓迫局部組織,導致病人出現頭痛、面部不適等臨床表現,嚴重還會出現反復流淡黃水樣涕及自然破裂現象。通常情況下,不主張用手術治療較小的上頜竇囊腫,如果在病人精神壓力過大或出現臨床癥狀時,可采用手術摘除。上頜竇囊腫確診的有效手段為水平位和鼻竇冠狀位CT檢查,一方面能判斷是否合并鼻腔、鼻竇其他病變,另一方面能確定上頜竇囊腫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便于在治療過程中選取和病人病情相符的手術方式[2]。
目前,臨床在保留正常組織結構和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上,采用先進的儀器和手段力求損傷最小,爭取術后能有較長的恢復時間且環境良好。由于上頜竇囊腫采用的傳統手術治療方式違背現代醫學要求,該病治療逐漸采用術野清晰和創傷小的鼻內鏡手術。然而,鼻內鏡不能完全清除上頜竇囊腫,也不能在完全視野下操作鼻。手術過程中的需在尖牙窩黏膜處區域鉆孔,因此該方式導致部分病人手術后有明顯的面部腫脹。
本研究采用的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實現一次性切除治療,術后未出現復發情況。這說明在清晰視野下清除囊腫和選擇合適的手術路徑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該手術方式入路采用中下鼻道,經開窗后順利進入上頜竇,視野清晰的鼻內鏡可直觀摘除囊腫[3]。該手術可以避免經口腔造成口腔切口疼痛、切口瘺道以及切口周圍黏膜麻木,方便術后復查及觀察術區恢復情況。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經中、下鼻道聯合開窗治療上頜竇囊腫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術后恢復快,是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洪彬.鼻內鏡下經下鼻道上頜竇開窗術切除上頜竇囊腫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4,25(12):1694-1695.
[2] 朱婷婷,施海明.經鼻內鏡下鼻道、中鼻道聯合徑路行上頜竇囊腫摘除術的配合[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20):43-44.
[3] 高博.鼻內鏡上下鼻道開窗上頜竇囊腫摘除術臨床探討[J].當代醫學,2015,21(17):58-59.
作者單位:556400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人民醫院五官科
【中圖分類號】R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6-007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6.030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