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鑫
摘 要:發球技術在網球比賽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占據好的發球位置,也就獲得了更多的比賽主動權。發球局的保發和破發也成為賽場上關注的焦點。動作的戰術重要性和獨立性也使得發球成為相關人員研究的熱點。在各種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手段中,運動學分析受到研究人員的青睞。運動學分析采用攝像和圖像解析技術對不同的運動學參數進行分析和統計。三維攝像方便采集運動員的動作信息,同時又減少了對運動員技術發揮的干擾,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研究工具。
關鍵詞:網球;發球;運動學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01
1.國內早期的發球動作的劃分
嚴波濤將整個發球過程共分為6個階段。①準備站位階段:運動員出現發球意識——球拍與球分離時刻;②拋球階段:球拍與球分離時刻——球與手分離時刻;③過渡階段:球離手時刻——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大(身體最低)時刻;④向后揮拍階段: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大時刻——球拍在身后最低位置時刻(“搔背”姿勢);⑤向前揮拍擊球階段:球拍在身體最后最低位置(“搔背”)——擊球后瞬間;⑥隨動階段:擊球后瞬間——腳著地。
2.國內網球發球研究的幾個實例
劉卉的《網球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孫宇亮等人的《國家女子網球隊運動員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學分析》、金春林等人的《柏衍網球發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以及嚴波濤等人的《網球發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均用高速攝像和圖像解析法進行實驗,闡述了對正確網球發球動作的理解。
下面按照動作的階段劃分和發力順序來一一進行闡述,主要研究運動階段,其中包括拋球階段、過渡階段和揮拍擊球階段。
(1)拋球階段。拋球動作是發球動作的開始,拋球的軌跡、拋球的站位和舉拍的方式都會影響到發球的效果。球的軌跡研究包括拋球高度、角度、最高點和擊球點的落差。拋球的站位分為FB和FU,也就是上步式和不上步式。兩種站位各有特點:FU能夠產生較大的垂直作用力,有利于在高擊球點發力,而且能產生較大的軀干扭轉幅度;FB有利于產生較大的骨盆旋轉幅度,并有較長的水平加速距離。對于站位,孫宇亮等人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指標,即球出手時身體重心在地面投影與兩腳的距離的比。發現拋球時,重心投影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持拍側腳,發球速度越快。拋球階段的上舉動作中,強調上臂要充分外展外旋,一般認為上臂外展90度的同時肘關節屈曲達到90度,提示肩內收內旋肌群的預拉長以及伸肘肌群的預拉長對發球的力量具有積極影響。
(2)過渡階段。過渡階段主要關注的是膝關節蹬伸角度。膝關節彎曲角度越小,并不意味著對發球的貢獻越大,但是膝關節的速度越大,則對髖上升的速度貢獻越大。這也糾正了我們之前的一個錯誤觀點,即蹲得低,發球才有威力。正確的方法應是蹬得快,發球才有威力。
(3)向后揮拍階段。向后揮拍階段主要關注“搔背”動作。“搔背”動作的要點:這是一個軀干三維擰轉超越器械的過程,后伸、側傾以及側旋,所以擰轉的幅度越大,做功的距離越長,越有利于產生較大的揮拍速度。
(4)向前揮拍階段。擊球點越高越好,一般在1.5倍身高,因為擊球點高,有利于形成球的下壓角度,從而降低出界的概率,提高發球的成功率。球拍的最快速度出現在觸球前0.05s左右。
(5)發力次序。網球是一項多環節發力的運動項目,環節間的相互協調對運動員技術的發揮是至關重要的,發球時各環節的發力順序也就顯得特別重要。發球各環節的次序,多以各環節的最高旋轉速度的產生次序來表示。筆者參考大量文獻發現,這類文獻多參照嚴波濤對膝、髖、肩、肘、腕環節的發力描述,多數呈現這樣的次序:左膝—右膝—右髖—左髖—右肩—右肘—右腕。
對于網球發球的動作,不同專家給出了不同的參考值。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網球標準姿勢,或者說怎樣的網球發球動作才是最好的,這還得滿足一定的條件。從有關動作的科學理論來說,好的動作有三個要素:達成目標的最大確定性,也就是動作的成功率;最小的能量和精力消耗,也就是良好的能量經濟性;最短的動作時間,也就意味著高難度動作的速度。筆者所列舉的幾篇文章都是以達到最大的速度,也就是以最短的時間為前提來進行分析。后續研究不妨立足于能量經濟性和動作成功率來開展新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劉 卉.網球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原理[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
[2]孫宇亮,周興龍,朱文斐.國家女子網球隊運動員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