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欣
摘 要:本文從兩個方面對湘西儺文化面具進行藝術探究:一是從造型手法方面來分析,儺面具運用夸張、變形、寫實三種方式強化形式感;二是從審美內涵和意蘊的來源方面來分析,湘西儺面具有著對自然的崇拜、對文明的追求及對自身的肯定。
關鍵詞:巫儺文化;寫實;夸張;變形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0
1.造型手法
儺面具作為祭祀活動的一種道具,被當地居民認為是溝通人、鬼、神三種不同世界的存在,它在整個儺戲的表演過程中起到穿越的作用,是作為神靈或通靈工具而存在的。這既是出于對無法掌控的大自然的恐懼心理,又是意圖增強人自身能力、勇氣的一種體現。湘西地區的儺面具按其象征意義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正神、兇神和世俗面具三種類型。正神面具一般形象都和藹善良,有一種莊嚴與正氣感,是按照人們所希望的福泰安康、驅災避禍的心愿制作而成。兇神面具并不是兇惡的象征,雖然大多數時候它們的造型面目猙獰,但只是為了震懾妖魔鬼怪而存在,它們被制作的本意還是驅鬼逐疫、消災祈福的。而世俗面具則是當世或傳世的一些英雄形象,作為強而有力的人的形象,雖然是一些正面的影響人物,但與神面具夸張、變形的手法有所不同,這類造型更貼近于民間社會生活狀態。湘西地區儺面具在造型形成過程中,從現實生活出發,模仿自然界的生物,觀察社會上人們的形態與行為,并在這些基礎上加以改造,在創作想法、造型布局和象征意義上都以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物和神話形象為原型進行創作,其寫實與創新的特性并列存在于這些面具之中。除面具造型帶來的特性之外,其本身的蘊含意義也值得人們探究。在遠古時代的居民心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征。人們無力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和困惑時,都期待神靈能幫助自己解決,而在神靈無法尋覓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進行構造,以達到改善自己生活處境的目的。基于這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儺戲面具的制作之初,創作手法則會稍顯夸張,因為神靈具有而人類沒有但是又需要無窮的力量,所以需要用夸張手法去展現。在夸張的基礎上有時還會采用變形的方式,這種方式大多數時候采用動物圖騰形象,為了展現動物的力量和兇猛的特性,面具會做得面目猙獰,寫實方面保留的獠牙和獸角是它造型方面仍基于現實創作的證明。不管是寫實、夸張、變形還是綜合手法的運用,其目的都是盡力渲染神的威嚴和力量感,湘西地區的居民認為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平安幸福的生活。
2.審美來源
除儺面具造型之初用到的設計手法,其中蘊含的審美內涵和意蘊來源也是需要分析的一個方面,這有利于我們總結湘西儺面具的藝術風格——原始古樸,樸素真實,莊嚴肅穆,神秘詭異……首先,對古老先民來說,對自然力的無力應對、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和對祖先的崇敬之情,都寄托在這娛神娛人的活動中,以求遠離生活上的痛苦,獲得一種暫時的精神愉悅。這些面具創造出來,是向帶著崇敬心情的人們輸送快樂的,使他們把內心的痛苦作短暫的遺忘,在生活環境落后的時代,依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另一方面,儺文化之所以在湘西地區流傳這么長時間,還是因為這里的居民對文明和進步的追求,他們一直迫切地希望通過努力改變自身的生存狀況,但礙于大環境的偏僻與落后,當發現自己無力改變這種現狀之時,才想借助神靈的力量去實現。其三,這些審美內涵和意蘊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它激發了人們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自信心。
湘西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偏僻,在經濟上貧窮,科學技術落后,其民間工藝美術元素來自天然的生態環境,社會的落后保護了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在歷史上艱難地生長和延續,使得很多片區的儺文化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學者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進行保護的第一步就是把這些儺面具文化中美的元素挖掘出來,以引起各方的足夠重視。接下來,需要收集保護這些物化的道具和服裝,把它們納入到旅游經濟的規劃當中去,使其自帶的經濟資源得到有限度的釋放和體現。
參考文獻:
[1]王光普.幽地儺面[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柳獻忠.贛儺面具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