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泉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往往成為沉悶、無趣的代表,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在教學中,實施趣味教學,可以喚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關鍵詞:趣味;歷史;快樂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04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從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出發,將生動形象作為每堂課設計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情境教學就是常用的手段之一,老師根據每堂課的內容,提前準備導入語、道具、課件等,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中,感受歷史彼時彼刻發生的事件氛圍,領悟特定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
在“統一國家的建立——大一統的漢朝”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本節課的導入語:“經歷了秦朝兵荒馬亂、動蕩不安之后,百姓極其渴望過上安穩的日子。劉邦本是靠武力得到的天下,可如果還是推行秦朝的統治方法,你們試想一下,大漢王朝還會有今后的輝煌嗎?”學生想了想,回答:“不會。”我接著引導:“那你們想一想,為什么不會呢?”一個小組同學回答:“武力只能暫時征服,卻不能永久統治。秦朝的滅亡就是最好的證據。”另一個學生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老師您不是說過嗎?”聽到學生能有這樣的見識,我非常高興,看來我長期堅持的“探究式教學”讓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于是,我適時總結:“漢朝統治者認為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就是給百姓最好的安撫。”接著我播放了視頻片段——漢朝的文治武功、漢朝的服飾文化、漢朝的庭院樓閣等,學生很快沉浸在課堂內容中,探尋“大一統”背后的軌跡和輝煌。
二、結合現實,調動學生的熱情
在很多初中生的眼里,一些歷史事件太過久遠且歷史知識點繁多,他們對于歷史學習的意義也不明確,這樣他們在學習上往往是被動的。基于此,我提出將歷史和現實巧妙結合,讓歷史課堂洋溢現代氣息,讓學生從具體的學習中,感受歷史學習的樂趣,領悟歷史學習的意義。
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教學中,我們結合一些影視資料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多學生為清政府的腐敗而氣憤填膺,也為那些在戰爭中堅強不屈的中國軍人而打動。我看準時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認為中國戰爭失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展開了討論思考。討論接近尾聲,我問大家兩國真正的差距是什么,有的小組說是統治者的方針政策,有的小組說是進步思想,有的小組說是軍事力量的差距……我將搜集的“釣魚島事件”的資料展現在大屏幕上,同時提出:“一百多年后,日本又企圖侵占我們中國領土,我們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嗎?”學生異口同聲:“不能!”接著我告訴學生:“日本是島國,國土面積不大,資源有限,因此很有危機意識。他們在不斷地革新,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所以,我們一方面譴責他們的侵略行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們強大的原因,不能再重蹈覆轍了。”學生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要為國家的富強而努力。
三、開展活動,激勵學生的創造
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歷史實踐活動,我將其視為鍛煉學生自主能力的最好途徑。在學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單元后,我們進行了一次社會調研活動——“家鄉的昨天和今天”。我要求每個學生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就家鄉的某一個方面來展開調查,對比昨天和今天的不同。一周之后,我們在實踐課堂上分享了大家調查的成果。一些學生找到了之前學校的老照片,又拿出了現在學校的照片,對比結果一目了然;一些學生向家長詢問了小時候的生活情形,分條記錄下來,念給大家聽;還有部分學生拍了幾張廣場舞照片,他們的解說詞簡單卻很精彩。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懂得了生活來之不易,明白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意義。
顯然,在實踐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得到了具體的應用,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
總之,應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發,讓趣味充滿歷史課堂,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發揮,讓歷史學習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高懷金.初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J].才智,2011,(33).
[2]吳 勇.初中歷史課應用趣味教學法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