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婷潔
摘 要:根據初中生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習認知水平及好奇心理,教師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時,必須通過物理情景和實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教師共同探究物理實驗現象,有效掌握物理知識。從這一點出發,本文以大氣壓強一課作為研究范例,指出目前教師在這一課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大氣壓強;課堂教學;馬德堡半球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2-25
一、大氣壓強課堂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1.形式重于內容
很多教師在進行大氣壓強教學內容設置時,往往只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而增設實驗活動,這些實驗活動往往都是比較枯燥的。如只是簡單地演示實驗過程,沒有讓學生自行操作。目前大部分教師的基本教學方法是將大氣壓強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上,然后向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授課方式過于古板,課堂氣氛不夠好,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2.缺乏合作實驗
在大氣壓強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基本不設置合作型實驗。即便是有設置,也沒有規范性和指導性。如在“測量大氣的壓強”時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學生操作整個過程的現象,學生之間沒有合作學習的意識,缺乏合作學習氛圍及交流,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之下不得不象征性地交流。
3.教學方式刻板
物理是一門需要發散思維的課程,但在目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探索未知的欲望。如在進行大氣壓強實驗演示時,偶爾會出現廣口瓶吸附不住氣球的問題,但是學生很少會因此提出異議。這樣的教學會制約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考方式越來越刻板。同時,很多教師在進行大氣壓強課堂設計時,思想過于刻板,課前備課內容繁雜,過于依賴教材,沒有通過創新實驗來增加這一課時的趣味性。
二、大氣壓強課堂教學建議
1.融入生活元素,深化對大氣壓的理解
教師在進行大氣壓強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如講解“醫學上常用的拔火罐” “用鋼筆吸墨水” “用注射器吸藥液”等知識,讓抽象、難理解的知識變得更加生活化、有趣味,從而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學習效果。
2.熟練掌握教材知識,用懸念式實驗引入課題
教師在授課前可以通過實驗先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采用大氣壓強模擬演示器,使用的實驗器材包括酒精棉球、火柴、廣口瓶、氣球和棉線,等等。具體做法是:首先將氣球吹脹,然后用細線封好口,將其放入廣口瓶中,然后對廣口瓶適當加熱,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廣口瓶緊緊吸附住了氣球。最后試著把氣球提起來,會發現廣口瓶緊緊地“咬住”了氣球。這時教師就可以適當適時地提出問題:“是什么力量讓瓶子‘咬住氣球不放呢?”這種懸念設置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大氣壓強這一課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有利于后續具體理論知識的教授。此外,還可以進行“礦泉水瓶實驗”。在礦泉水瓶周圍按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出小孔,裝入水后,觀察實驗現象,并讓學生們思考此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通過具體的課前演示,讓學生對大氣壓強有一個初步認知,并可以進一步地回顧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和液體壓強的計算方法。
3.充分利用課堂合作實驗,強化對大氣壓強知識的記憶
通過課堂合作實驗方式,可以有效反饋學生對大氣壓強這一課的掌握情況,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下次備課。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合作實驗的反饋情況,進一步引導、啟發學生,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通過課堂合作實驗,教師還能引導學生學會總結,以便學生更好地突破學習瓶頸。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物理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要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做到確定好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教師的教學風格樸實一點,基礎知識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就可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青松.“測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實驗的改進[J].安徽教育, 1989,(Z2).
[2]張元蓮.對液體壓強演示實驗的改進[J].物理實驗,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