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天氣的威力下,巨石陣正遭到侵蝕,自由女神像漸漸被淹沒。
這樣的畫面經常出現在好萊塢的災難片中。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憂思科學家聯盟聯合發布的報告也讓人聯想起這些畫面。這份報告詳細描述了氣候變化可能對五個大洲的世界遺產遺址造成的威脅。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是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氣候和能源副主任亞當·馬克姆。他說,雖然很多遺址必定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猛烈的暴風雨和野火,但做好規劃對文物保護會有很大幫助。
這份報告重點提到29個國家的31處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遺址,包括一些著名旅游目的地,比如復活節島和黃石國家公園。這份報告依據的是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文獻、技術報告和當地專家,也有各國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準備的國內遺址評估。
雖然這份報告強調了最近達成的巴黎氣候協議的重要性,但馬克姆稱,已經對氣候構成影響的溫室氣體很可能造成“很多變化和沖擊”。
“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挽救每一個遭到威脅的遺產?!彼f,“我們能挽救侵蝕懸崖上的每一座燈塔嗎?很可能不能。所以每個國家都得做出艱難的選擇?!?/p>
這份報告對13個遺址進行全面案例分析,旨在展示氣候變化造成影響的方式。比如,在對自由女神像的研究中,颶風“桑迪”的影響得到了詳細探討——科學家已經表明,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桑迪”的破壞力。
這份報告強調,這些遺址本身就是人類應對極端天氣的歷史信息寶庫,它們所包含的考古數據也許可以對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