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博
云髻峨峨,仙袂飄飄,初見解老師筆下的仕女圖不似傳統的那般纖弱文靜,有的端莊秀麗、有的艷麗妖嬈,還有的憂思難忘,有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其題材豐富,人物鮮活多姿,不少仕女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仙女,長長的飄帶迎風舒卷,使她們的體態顯得更加輕盈飄逸
此外,她還畫水墨淋漓的山水、含苞待放的花朵、溫厚質樸的老農、還有留守山村的兒童……“我覺得美術就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賞心悅目的感覺,我不主張那些求拙求丑的藝術。中國畫的精髓、精神在于“善”,以善為美,以物比德?!蔽覀兛吹降倪@幾幅來自解莉芬的國畫都集中了真善美的意蘊,恰如其人。
2016年6月的一天,《時代人物》的記者來到陜西省政協文教委采訪了既有詩情畫意,又有現實情懷的解莉芬女士。60歲的解老師溫和儒雅,對待晚輩十分親切。
1957年解莉芬出生在陜西榆林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自小她便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辦板報、畫連環畫信手拈來。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大政策,17歲那年她到了陜北農村。
剛去農村一時間并不適應,“當時年齡小只知道要積極勞動,要跟農民打成一片,卻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有一次兩只手都被磨破了,我們的生產隊長望著我的手就掉下了眼淚,用手帕撕開給我包扎,一直照料著我,還時常帶我去他家吃飯?!边@讓身處異鄉的她倍感溫暖。農民的善良質樸至今仍令她難忘,并創作了許多以此為題材的作品。
她畫的工筆畫《期盼》中,兩位農村老人坐在門檻上望著遠方略有所思,布滿皺紋的臉上滿是滄桑質樸,一個稚嫩的小女孩玩耍著,幾只在地上啄米的雞形態各異,以及老人布鞋上的灰塵,每個細節都是農村真實生活的再現。
解老師說:“這是有一次我去農村考察,看見很多這樣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的兒女大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們盼望的不光是兒女早歸,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彼睦嫌迅嬖V記者:“她這個人就是這樣,富有德善心,去哪里看到一些情景總生惻隱之心,心頭一酸就把它們畫出來,也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世間還有許多需要溫暖的人吧?!?/p>
“雖然苦,但是那幾年受到的磨練給我一生都帶來了很多財富,讓我學會了吃苦耐勞!”解老師說道。插隊期間解老師依然繼續著她的愛好,用紙板貼起來畫出了一系列的連環畫作品, 村民艱苦向上的作風、積極勞動的畫面、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被她以畫作記錄下來在各村巡展,激發著大家勞動學習的勁頭。其中有一幅反映農民修河堤、造稻田的作品《訓蛟龍》獲得了當時農民畫展的優秀創作獎,年輕的解莉芬一時間成為了鄉里知名的小畫家。
從小受家庭熏陶的解莉芬堅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落后、充實人生,“那會兒就想著只要有機會我還是要上學。”插隊4年后不斷努力的她被推薦到農科院(如今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始了美工工作。“那應該是我最快樂的幾年,因為終于可以專心做自己的理想事業了,我從小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作家和畫家。”
一個人能在專業環境下堅持一件事不難,但在身兼多種職務的時候還能堅持業余愛好,幾十年如一日就十分不易。1990年解老師來到陜西政協工作, 26年來,這里許多文案、講話都出自她之手,但是政務繁忙之余她從未間斷過藝術創作,并屢次獲獎。
“你瞧我們辦公室的這幾幅字畫都是解老師的作品。平時出差她還總用手機寫作,一有靈感她就隨時記下來,成為回來創作的源泉?!眮淼浇饫蠋煹霓k公室,她身邊的同事這樣告訴記者。此外,記者還看到解老師的書柜里有她創作的描寫延安貧困地區改造的劇作《清涼山之夢》;還有很多孫思邈的書,她告訴記者:“孫思邈是我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者,然而卻沒有一部關于他的影視劇,我希望能夠在我有生之年把他寫成劇本,未來能夠拍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偉人?!?/p>
“古人說賴得水墨玄妙生,繪畫和寫作都是我心里由衷熱愛的事情。這些作品不能說盡善盡美,更不敢與大家媲美,但卻為我帶來了不少樂趣。未來我還要繼續創作10年,到70歲!”從解老師富有朝氣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心中不斷暈染的美麗畫卷,以及一個時代造就出的特有的那股“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