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河北省唐山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 唐山 063000)
玉田縣水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利用分析
張娜
(河北省唐山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 唐山063000)
摘 要:簡要介紹了玉田縣水資源的現狀,并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利用潛力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玉田
1.1自然地理及社會經濟
玉田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唐山市最西端,北枕燕山余脈,南睦渤海之濱,地處京、津、唐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總面積1 165 km2,轄20多個鄉鎮、750個行政村,總人口68.44萬人。
2013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億元,同比增長7.7%,占全唐山市的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4.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8.9億元,三產業比重為19.5:47.2: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6.6億元,同比增長1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6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 337元,同比分別增長10.2%和12%;耕地面積6.928萬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97萬hm2、蔬菜水果播種面積1.967萬hm2,糧食總產量46.36 萬t;畜禽飼養總量65.96萬頭,其中大牲畜11.75萬頭、小牲畜54.21萬頭。
1.2河流水系與水利工程
玉田縣屬薊運河水系,有薊運河、還鄉河、雙城河、雙城河改道、蘭泉河、金水河6條河道。其中,薊運河、還鄉河為過境河流,雙城河、蘭泉河、金水河、雙城河改道為境內河流,自東向西排列,由南向北流先后匯入薊運河。
玉田縣北部山區建有小(2)型水庫14座,控制流域面積84.69 km2;塘壩65個,控制流域面積48.25 km2。還鄉河、雙城河、蘭泉河經多年治理,形成調蓄河道,河道上建有節制閘10座,可以攔蓄汛期洪水。全縣有4.33萬hm2洼地,建有26座大中型揚水站,排水能力達205 m3/s。全縣有45條主干渠、249條支渠,渠道上建有16座分水閘,發揮渠道分割排水、蓄水的作用。全縣有坑塘1 489個,總面積約533 hm2,可蓄水800萬m3。
玉田縣現有機井22 482眼,大部分為淺水機井,井深50~70 m,單井出水量40~50 m3/h,主要供農業用水。深井一般在150 m以上,主要供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
2.1水資源及時空分布特點
2.1.1地表水資源
(1)降水量。玉田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42.7mm。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具有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非常集中的特點,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6—9月甚至更短時間之內,一些大水年份尤為集中。玉田縣不同保證率降水量,見表1。
(2)徑流量。玉田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0.852 9億m3,時空分布與降水基本相同。玉田縣不同保證率的徑流量及統計參數,見表1。

表1 玉田縣降水量、地表徑流量統計
2.1.2地下水資源
玉田縣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平原區為1.398 5億m3(礦化度小于2 g/L)、山丘區為0.116 1億m3,平原與山丘區重復計算量為0.066 7億m3,經計算可得到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447 9億m3,模數為12.43萬m3/km2(礦化度小于2 g/L)。
2.1.3水資源總量及可利用量
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量扣除兩者的重復計算量為水資源總量,玉田縣水資源總量為1.856 9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1.656 9億m3。玉田縣水資源總量及可利用量,見表2。

表2 玉田縣水資源總量及可利用量 億m3
2.2水功能區水質及變化情況
2.2.1水功能區劃
根據《河北省水功能區劃》,分析范圍內涉及一級水功能區劃有薊運河唐山緩沖區(薊運河河北段)、還鄉河唐山開發利用區(邱莊水庫壩下—窩洛沽段)、還鄉河唐山緩沖區(窩洛沽—省界段);涉及二級水功能區劃僅有還鄉河唐山農業用水區(邱莊水庫壩下—窩洛沽段)。玉田縣各功能區主要指標,見表3。
2.2.2水質達標情況
(1)地表水水質。根據河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2011—2013年地表水站網水質監測資料,還鄉河玉田境內小定府莊和鴉鴻橋2個斷面水質除2012、2013年8月為Ⅳ類外,其他時間均為劣Ⅴ類,全年水質達標率僅為11.1%,與河北省水功能區劃目標Ⅳ類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超標因子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見表4。

表3 玉田縣水功能區主要指標

表4 玉田縣還鄉河2011—2013年水質監測結果
(2)地下水水質。玉田境內水化學類型大部分屬于碳酸鹽鈣鎂型,地下水總硬度多數在90~300 mg/L。地下水水質總的分布特征是從北向南、從東到西由好變壞。局部區域(趙莊附近)由于工業和生活廢污水直接排放入滲地下,出現硫酸根、礦化度超標。
潮洛窩以南有189.2 km2的區域為有咸水區,礦化度大于2 g/L;以北為全淡水區,礦化度為0.2~0.7 g/L。
3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3.1供水工程與供水量
玉田縣供水工程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工程。地表供水以蓄水工程為主,共有小(2)型水庫14座、塘壩65座。地下水供水工程以機電井為主,是玉田工業、生活和農業用水的重要供水工程。2013年,全縣共有機井總數22 482眼,其中深井987眼、淺井21 464眼。
2013年,玉田縣總供水量為1.750 3億m3。從供水水源看,地表水供水量0.12億m3,占總供水量的6.9%;地下水供水量1.52億m3,占總供水量的86.8%;非常規水源(礦坑水及再生水)供水量0.110 3億m3,占總供水量的6.3%。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供水量1.27億m3,占地下水總供水量的83.6%;深層地下水供水量0.25億m3,占地下水總供水量的16.4%。玉田縣2013年供水量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玉田縣2013年供水量結構
3.2用水量與用水結構
2013年,玉田縣總用水量1.750 3億m3,其中工業用水0.22億m3,占12.54%;農業用水1.3億m3,占74.28%;城鎮公共用水0.024億m3,占1.38%;居民生活用水(城鎮、農村)0.112億m3,占11.74%;生態環境用水0.001億m3,占0.06%。玉田縣2013年用水量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玉田縣2013年用水量結構
3.3用水水平與用水效率
2013年,玉田縣總人口68.44萬人,總用水量為1.750 3億m3,人均用水量255.7 m3。全縣農田實灌面積5.945萬hm2,農業用水量1.23億m3(不含魚塘補水和牲畜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定額為2 062.5 m3/hm2。分析區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及玉米,用水水平高于用水定額河北省地方標準(DB13/T1161-2009)中農作物灌溉用水定額標準。全縣GDP327億元,工業增加值144.5億元,工業用水量0.22億m3,萬元GDP用水量為53.5 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5.2 m3。全縣城鎮人口11.15萬人,城市生活用水量0.051億m3,人均用水量為125.3L/d;農村人口57.29萬人,農村生活用水量0.154 3億m3,人均用水量為73.8 L/d,生活用水與用水定額河北省地方標準(DB13/T1161-2009)基本持平。
經計算,玉田縣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5.2m3,達到《唐山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中玉田工業用水效率(2013年17.3 m3)的要求,工業用水水平在唐山市各縣(區、市)中居高;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為125.3 L/(人·d),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為73.8 L/(人·d),生活用水水平居中等;農田灌溉用水量為2 179.5 m3/hm2,農業用水效率較低。
3.4“三條紅線”符合性分析
根據《唐山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紅線控制目標分解方案》,玉田縣2013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17 576萬m3(其中地下水開采量15 258萬m3);用水效率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指標為17.3 m3(2010年價),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控制指標為0.65;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控制指標水功能區達標率為0。
根據水資源統計年報分析,玉田縣2013年實際用水量17 503萬m3,未超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地下水供水量15 200萬m3,未超過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指標;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5.2m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42,未超過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分析區二級水功能區劃涉及水功能區1個,為還鄉河農業用水區,未達標,亦滿足要求。
4.1開發利用潛力
根據2013年用水水平及“三條紅線”符合性分析可知,玉田縣農業、工業及生活用水水平較高,節水潛力不大。
4.2存在問題
(1)地下水開采不均,局部地區存在超采現象。地下水開采基本供需平衡,但在用水集中區域(如玉田縣城、后湖工業區等)存在地下水超采現象。
(2)地表水利用率不高。地表水供水量為0.12 億m3,占地表水可供水量的52.1%,但僅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的14.1%,地表水利用率不高。
(3)地表水存在水污染現象。由于還鄉河、雙城河承接了部分排污口水量,地表水存在污染現象,其中還鄉河玉田段水質未達到河北省水功能區劃要求。
(4)再生水回用率不高。玉田縣建有城區污水處理廠及綠源污水處理廠,其中城區污水處理廠一期設計處理規模4萬t/d,2013年已實現滿負荷運行,但二級處理再生水量全部排入雙城河;綠源污水處理廠承接造紙工業區22家造紙企業廢污水,處理后再生水部分回用于造紙工業生產用水。可見,分析區再生水利用率不高。
綜上所述,優化地下水開采布局,開發利用地表水、非傳統水源,是今后保持本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TV213.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328(2016)02-0020-03
DOI:10.3969/j.issn.1004-7328.2016.02.009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簡介:張娜(1982—),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