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近日,有網帖稱基層干部抱怨抗洪救災過程中存在“我們水里干,百姓看翻船”的現象。
經常在農村基層調研,你會發現其實這樣的互相吐槽還真不少,比如有基層干部反映:現在的農民與過去相比真是太難“管”了,指揮不動,動輒只能以錢刺激,農民的義務感與責任感缺失;過去依靠農閑時的“兩工”(義務工與積累工),把農田水利設施破舊的部分進行修補,算下來也是數千億的積累,這也是維持基層農田水利投入的主要機制,取消之后再動員農民義務來修農田水利基本上已不可能,導致農田水利年久失修,經常出現“下雨就澇,不下雨就旱”的現象;一些農民直接拿著農業“三項補貼”款買酒喝去了,應該由基層政府來運作這些補貼款,集中起來辦大事。
而農民對基層干部的吐槽其實也不少:比如,為什么會發生洪澇?還不是平時不管不問,到出事了才著急。洪澇災害上級給沒給補助款,數量是多少,又是如何發放的?近年來中央給農村的各種低保、貧困等補貼款究竟到村里多少,是不是真正按照村里的貧困程度發放?“兩工”為什么取消,還不是有太多的搭車收費。種糧補貼款要真的讓基層干部來運作分配,公平是個大問題。
農業研究專家們也認為,這些農業直補款可能是中央巨大的惠農資金中最直接讓農民受益的部分,對民心穩定有巨大作用。我記得2004年開始試點取消農業稅時到湖北恩施調研,農民對中央政府的感激真讓人動容。雖然當時一畝地的補貼數量也只有十幾塊錢,但邊際效益對農民來講則是無窮大的。
現在之所以出現村民與基層干部的互怨吐槽,也跟目前雙方的互動與溝通變少有關。過去因為收農業稅及其他費稅,基層干部還經常到村莊去走動,現在全面免除農業稅及生育政策調整,基層干部與農民的交往明顯少了起來,了解有限,可能互相埋怨的成分就多了,容易聽信謠言。
解決的方式還是增加溝通互動,深入基層一直是我黨工作的法寶。當你真正一心想著農民,一心為農民辦事,農民一定不會為難干部。只是目前各種涉農補貼項目很多,這些資金能不能公開公平地發放,各種土地確權頒證,能不能真正傾聽農民的聲音?各種土地流轉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農民自愿?各種低保補助是不是真正做到讓該得到的群眾拿到?如果這些工作做得很深入、很細,程序公開透明,我想農民的吐槽一定會大大減少。
基層干部與農民,其實更像一對夫妻,合則雙贏,怨則雙輸。在災難面前,可能會為誰出力多少說一些氣活,但要想真正渡過難關,還須攜起手來抱團“打天下”。▲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