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煜+張美齡
近日一些老年投資者反映,稱去銀行買基金,銀行的工作人員卻并不情愿給他們開戶,而是推薦一些信托產品。
經過調查發現,銀行對老年人說“不”的原因,是因為60歲以上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
老人開戶買基金遭婉拒
幾天前,某銀行工作人員迎來一位老年客戶。這位白發老人腿腳不太利索,在親人的攙扶下才來到柜臺。在簡單咨詢之后,老人遞上了基金開戶申請表和基金申購委托書,要求購買5萬元的某某股票型基金。
工作人員在輸入客戶身份證信息時,發現老人的實際年齡已逾七旬。工作人員在向值班主任匯報、商量之后,決定不接受老人買基金的申請。
他們在向老人詳細解釋基金有風險,不適合老年人投資的時候,老人卻大為不悅并質問銀行:哪條法律規定老年人不能買基金了?
最后在工作人員的反復勸說之下,老人才悻悻而去。
多家銀行實行風險評估
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調查發現:各家銀行理財師在接待老年投資者時都相當謹慎,基本不會主動向老人推薦股票、基金等浮動型、高風險理財產品。
“一般而言,由于60歲以上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我們在向他們推薦理財產品時,通常不會推薦股票和基金。”浦發銀行理財師史紅松告訴筆者,固定收益型產品(國債、信托產品)是目前向老年投資者主推的。史紅松特別強調,銀行的這些做法并沒有相關文件規定,如果投資者堅持需要,銀行方面也會接受開戶。
但史紅松介紹,《個人客戶投資風險分析報告》第一條要求就是客戶年齡的限制。
老年人投資謹記“一百減年齡”原則
對于許多老年人買基金或者理財產品的情況,多家銀行的理財師表示,如果通過購買風險較低的基金,把它作為儲蓄、國債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既可以改變晚年的資金結構又增加了盈余,這是一件好事。
專家提示一個人的風險投資可以根據“一百減年齡”原則來確定,就是說用(100-年齡)×100%就是你風險投資的最大比例。對一名60歲以上的投資者,要的是穩定平安,他所承擔的風險性投資不應超過個人資金的30%,60%的資金應該投資到國債等低風險項目或支取容易的儲蓄上。
對此,理財專家建議,人民幣理財需回避長期品種。央行正處于加息周期,而且存款期限越長,利率上調幅度可能越大,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損失越大。因此,投資者應回避長期品種,選擇那些收益率與銀行定期存款保持較大優勢、風險相對較小的短期品種作為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