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敏 吳翠萍 張瑩 徐鵬程 吳丹 李曉富(云南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1)
身體美學視角下廣場舞身體自我表達的功能研究
寇敏 吳翠萍 張瑩 徐鵬程 吳丹 李曉富
(云南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1)
摘 要: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群眾基層文化產業的繁榮,廣場舞應運而生并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廣場舞集健身娛樂為一體,是健與美有機結合。參與者除了強身健體之外,兼具運用身體動作表達美的功能。該研究以身體為出發點,從新的視野、方位中剖析廣場舞與身體美學間關聯,進而強調在身體美學視眼下廣場舞者的身心表達。
關鍵詞:身體美學 廣場舞 身體表達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新農村建設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逐級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也從基本溫飽提升到人均基本小康,物質生活不斷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強。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認為,在人們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終就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現如今在休閑時代的大背景下,一些休閑娛樂的活動方式便在廣大群眾茶余飯后如火如荼的開展,廣場舞應運而生,它充分代表平民百姓對于物質文明之上的追求向往。廣場舞,或稱廣場健身舞是一種行進間的有氧健身操,是居民自發的以健身為目的在廣場等開敞空間上進行的伴有音樂的舞蹈。廣場舞動作簡單易學,音樂動感歡快。廣場舞的成員多以中老年女性為主,有少量年輕女性以及男性,因人群的關系便產生了“廣場舞大媽”稱呼。
舞蹈是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對生命的完整圖式,不僅給欣賞者帶來美的感受,而且舞者運用身體動作表達內心的情緒情感。廣場舞作為舞蹈的一種,其動作是一種作為內心活動的投影或符號呈現,進而通過身體動作表達內心波瀾起伏。
那什么是身體美學?
身體美學易被人定義為一切關于身體的美學研究。在此概念之下身體美學就有十分寬廣的意義,甚至可以理解為是美學伴隨下產生并發展的產物。但現代對于身體美學具有獨特的定義。它不僅是關于身體的美學,也是從身體出發的美學。(如表1)

表1 身體的美學與身體出發的美學區別圖示

表2 體型分類特點圖示
提到廣場舞人們普遍放以偏見的目光,社會對于廣場舞些許看法加以意識形態化,措辭尖銳,但廣場舞作為舞蹈的一種,個體性的身體動作語言成為新交流的話語資源,從而構成了新的生命體驗。在舞蹈中的人,是一個自然人,也是一個文化人。該研究試圖從身體美學的角度詮釋舞者身心美的表達。
講到身體美學,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之集大成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問世,使身體美學一詞再度成為學術界關注熱點。舒斯特曼將身體美學劃分為三個分支,分析的身體美學;實用的身體美學與實踐的身體美學。實踐的身體美學追求的是身體訓練的實踐,通過實踐提升和改良身體自我。廣場舞與實踐緊密相連,培養參與者的身體意識,達到有外形到內在的改變。
1.1身形塑造
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體是地球上最美的美。” 在鍛煉時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外,塑造身體的身形美、姿態美更為突出。人體美通常意義上包括健美體格、完美體型和優美姿態。
1.1.1健美體格
廣場舞健美的力度是普通舞蹈無法比擬的,它具有伸縮肌肉纖維的功能,使人通過動靜相結合使體內肌肉比例增大。動作鏗鏘有力,較好的發展四肢核心力量,既健身又健美。參與者學習廣場舞需要一個過程,漸而熟能生巧。參與者進行反復的練習,身體各個部位跟隨音樂有節奏的持續擺動,每次時間大約2 h左右,進而擁有健美體格。
1.1.2完美體型
體型是指人的整體指數和身體各部位的比例關系,以及人體解剖結構形成的外觀特征。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于體型美的概念認識不一。基于此把體型分為四大類別:藝術型、肌肉型、體能型和自選型。(如表2)
廣場舞顯然占據體型美類別中的藝術型。活動過程中根據有節奏的律動,消耗身體多余脂肪,拉伸性動作促使肌肉朝長條趨勢發展,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發展,形成勻稱體型。
1.1.3優美姿態
舞蹈具有民族性,融入民族的文化,漸入國際舞臺。廣場舞用動作、表情、姿勢、手形、隊形的變化作為媒介,構成身體美的形式和審美感受。舞蹈以身體作為物質材料在運動中做出各種姿勢,多
以動態中穿梭動作以及動靜結合造型。廣場則屬一個藝術表現空間,每一動作、每一姿態、每一造型都在現實實踐運動中完成。
1.2身體回歸
“回歸”即回歸身體,傾聽自己。福柯認為:身體是自我知識和自我轉化的特殊而根本場所,自我加工并不僅僅是通過美化人的外貌,是外表合乎時尚,而是通過轉化性的經驗來美化人的內在自我感。舒斯特曼在《身體美學》一書中也談到了身體感知一詞,主要探討了身體本身的內在感知與意識能力問題。
廣場舞作為一種健身方式,造型多以動靜結合為主。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通過動作帶動身體的搖動,身體充分放松,心理煩擾、思慮消散而專注于自身,最終到達神舒體靜的狀態。當造型定位靜下那一刻,身體充分展現動作,內在的神意對身體靈活的調控,由神意指揮身體,感情由內流露,通過身體思考。如站立要求身體有種往上拔的感覺,不能單靠默想,需要用身體去體會,用身體做出相應姿勢感覺。
1.3回到原點:身體表達
我國現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實現老年人身心健康以及安然度過晚年成為社會一緊迫問題。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對于一些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讓人擔憂,有的老人常會出現心理焦慮、精神恍惚等情況。他們試著尋找存在感,沒有人可以分擔內心的憂愁。所謂“老有所終”說的就是使老者可以好生享受晚年生活,在生命結束時可安詳離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滿足基礎上精神需求愈加強烈。“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不得不感受生命的短暫跟孤獨。因而,文明的人不僅需要物質的溫飽,還需要精神的慰藉。”席勒認為,只有藝術所創造的活動形象才能重塑現實生活中支離破碎的人格,以進入一種審美的烏托邦。藝術被創造出來都是表現人類感情的知覺形式,觀眾觀看舞者,不僅是跳動的物質的身體,扭動的四肢,更多的關注點在于透過身體表達出人類的內心感情,是審美的體驗者。
廣場舞以歡快的音樂,無拘無束的形式出現在老年人的世界里,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再孤獨,有一種從所未有的被接納。在舞蹈的旋律中,動作的不斷更換,內心的情感得到表達與宣泄,一些不暢快的情緒得以排解,心理與生理達到平衡,最終運用身體動作回歸到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彭富春.身體美學的基本問題[J].中州學刊,2005(3):241-243.
[2]杜高山.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體育科學,2014(11):74-79,96.
[3]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
[4]楊孟瑜.回歸身體[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5]樊曉,崔國文.論廣場舞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0(6).
[6]樊曉,崔國文.論廣場舞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0(6):41-44.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7(a)-009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