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丹
價格戰不是想打就能打,門檻很高的。
年
中大促剛剛告一段落,電商平臺們紛紛秀成績,但你這次真剁手了嗎?
中國電商發展這十幾年,幾乎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價格戰里程碑。從年頭到年尾,基本上每個月都有各種由頭的價格戰。每年一過完年,3月要開始姨媽巾價格戰,4月要打面膜價格戰,5月要打化妝品價格戰,6月賣電器,7月暑期檔,8月開學季,9月蘋果發新機了,10月準備“雙十一”,11月終于盼來了“雙十一”,12月還有“雙十二”,次年1月賣年貨,2月準備著3月又要來了……
還得配合著友商的店慶,踩著點打起來,3月截聚美,6月截京東,8月截蘇寧,11月截阿里,反正品牌方也是剛好6月清年中庫存,11月清年底庫存。
電商用低價策略搶占線下份額,電商平臺之間用低價策略互相排擠。暴露年齡的人應該都記得,電商當年就是品質差的代名詞。
但要論影響力和頻次,價格戰近一兩年可明顯在走衰。前幾年還有真金白銀打價格戰的,這兩年只是裝裝樣子的嫌疑就很大。
原因呢?首先,價格戰得有錢才能打。資本市場火熱的時候能打;資本遇冷,自然也就打不起來價格戰。
格局上,國內電商零售雙寡頭的格局基本穩定,跨境電商今年格局也基本穩定,相對穩定的市場,打價格戰的可能性就低。
幾乎所有做零售的人都會承認,價格對于零售確實非常重要,一切零售可以總結為9個字——好商品、好服務、好價格。但這三點的重要性在每個階段各有不同。在一個市場的初期階段,消費者往往是價格敏感型。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消費者逐漸會愿意為優質的商品和服務買單。中國現在1億多的新興中產階級,正處于消費升級階段,用戶逐漸脫離價格敏感而轉向優質商品和服務敏感,這樣的大背景下,價格戰出現的次數會越來越少。
價格戰的目的肯定不是賺錢
既然要打價格戰,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賺錢,至少不是短時間內的賺錢。一般來說,價格戰的目的有以下三種:
一、獲取用戶,占領市場,形成規模效應
便宜是零售企業獲取用戶的最佳方式,沒有之一。零售企業的獲客成本包括營銷推廣、物流補貼,還包括直接的商品價格補貼。
比如2015年初的母嬰紙尿褲價格戰,紙尿褲只是一個引流款,母嬰是跨境電商的大品類,彼時正是跨境電商初起,瘋狂搶用戶的野蠻階段。賠錢賣紙尿褲,是變相的“花錢買用戶”的一種方式。有了用戶以后,就可以從其他品類上賺得利潤。
這一打法多發生在市場萌芽階段,價格戰用的多是高頻引流款品類。價格戰是企業在短時間內甩掉競爭對手、建立統治地位的良方。同時,這種情況下的價格戰,還是教育用戶、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一大方法,比如近兩年活生生用錢砸出來的打車軟件使用習慣。
二、價格狙擊,打擊競爭對手
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就是這樣。實體書店的進價一般是標價的6.5折,而電商平臺賣書,售價多為標價的4?6折,搞得實體書店好像用不了多久就要“擇日而亡”了。
同樣還是圖書,著名戰役還有“京東當當價格戰”。劉強東微博表示京東要上線圖書頻道,當當號召圖書供應商對京東進行封殺,然后價格戰就打起來了,當當宣布4000萬讓利促銷,京東宣布8000萬讓利促銷。
這一打法多發生在行業洗牌階段,市場相對飽和,通過低價可以清退實力不濟的商家,并阻止新的商家進入。從這一角度來說,無論是哪種品類的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都要接受價格戰的洗禮。資本家要想搞壟斷,價格戰往往是最佳手段。
三、為了噱頭、為了廣告而價格戰
這種價格戰最沒誠意,頂多算是虛晃一槍,裝個樣子。比如已經持續了好多年的全民網購狂歡節,真半價的商品少得可憐。平臺要求商家在狂歡日的售價是近30天的最低,可憐又“雞賊”的商家早在30天之前就提價了。
價格戰不是誰都有能力打
價格戰肯定不是隨隨便便想打就能打的。先需要有足夠冷靜的頭腦分析大環境,判斷行業趨勢、競爭狀況是否是打價格戰的好時機;再預判競品可能出現的應對方案;同時,做好Plan B,想好一旦價格戰中出現突發變故該如何應對。
思想上做好準備,接下來就是行為上的準備,需要壟斷采購、增加庫存、擴充產能,保證銷售渠道暢通、售后服務完善。真正的價格競爭力,只可能建立在高效優化的供應鏈上。
所以,價格戰門檻非常高:
純補貼的價格戰容易犧牲,但是供應鏈結構強就容易獲勝;
后端匹配能力中研發、系統、倉儲、物流、客服樣樣匹配才能打;
現金流要充沛,沒血不能打仗。
價格戰真的開打后,玩家們腦子里想的其實只有一件事——如何盡快達到目的,終止價格戰。畢竟,戰爭還是要流血犧牲,價格戰就是一套“七傷拳”,損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一特征決定了價格戰不能是持久戰,只能是遭遇戰。
用價格戰搶用戶這招,消停了點
獲取新用戶、攫取新流量無疑仍是現今電商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這也是價格戰的一大起因。
關于流量,業內一般的觀點認為,現在電商普遍缺流量,因為網購的人口紅利在快速衰減,所以大家只好“往上拓,向下沉”——通過跨境電商拓展那些有消費升級需求的中產階級用戶,通過農村電商拓展四五六線低線城市及農村用戶。但是拓展方式上,現在又與以前的集中流量有很大的不同——內容電商走俏。
新的流量現狀使得新用戶獲取方式更加多元,價格戰的重要性下降。SNS社會化流量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兩年的數據是,外部媒體給淘寶帶來的流量占比從2014年的5%上升到了2015年的46%,淘寶的運營重心也從原來的類目運營轉向到了內容運營。
社區、社群電商都快成為電商平臺的標配了,具體運作又分兩種:一種是內嵌社區板塊,比如手機淘寶底欄正中間是“社區”,一種是社會化流量分銷,包括各種微信購物方式,有微商、朋友圈購物、好友鏈接拼團等等。
電商的獨特優勢是避免價格戰的最佳堡壘。電商1.0階段,特征就是大而相同,所有電商平臺都想做開放平臺、做全品類。一通競爭下來,除了價格不同,各電商的區別越來越小。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商走進了不得不靠價格拉動銷售、燒錢維持銷量的泥沼。
現在來看,至少新電商們比較清醒了,盡量想把優勢集中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垂直品類電商都在反撲供應鏈,在供應鏈上做獨家合作、自有品牌布局,除了可以靠生態圈提高效率,更是可以建立獨有優勢。
品牌商的渠道保護也是電商無法進行價格戰的一個原因。比如,歐洲很多國家都有新書限折令,規定新書在出版一年內不許打折銷售。跨境進口電商面臨這一問題的較多。外國品牌多有渠道保護,在選擇渠道商時看重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及渠道商能否對商品價格進行一定保護,很多外國品牌不希望因為渠道商的過低定價損害品牌形象。
從用戶角度來看,商家價格戰處理不當,很可能叫好不叫座,甚至招來一片差評。
“叫好不叫座”指的是確實招來了新用戶,但是全都是“僵尸用戶”,有降價刺激的時候用戶才下單,否則就不下單。價格戰無法吸引高價值用戶。商家原先期盼先放血打價格戰,置之死地而后生,結果死了就沒再生過來。
“招來一片差評”指的是價格戰往往非常高調,給用戶帶來了很高的心理期望值,一看降價促銷力度并不大,用戶會有被欺騙的感覺,雖然短期增加了銷量,但是用戶信任度無疑在下降。
從運營角度來看,突然來臨的單量高峰對倉儲、配送、客服等運營能力有極大的沖擊,成本升高不說,能力考驗關就很難過,這點單看每年“雙十一”的快遞爆倉、商家庫存積壓就很明了了。
當然,價格戰要打,接盤俠還是要有。直觀來看,創業企業競爭打價格戰,買單的是風投。可是長久來看,為價格戰買單的還是消費者。利潤的下降、運營成本的升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