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伯特蘭·羅素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火雞問題”(Russells Turkey):
如果火雞會思考和歸納,那么通過每天上午9點鐘都會獲得食物的大量事實,它就會得到真理般的結論:每天上午9點鐘都會獲得食物。
這看起來天衣無縫,這個結論建立在長期觀察和大量事實數據的基礎上。但是意外在圣誕節前一天發生了:9點鐘到了,主人帶來的不是食物,而是屠刀。
顯然,這只火雞不能只通過觀察就輕易得出結論,它還應該分析主人行為背后真正的需求。
羅素提出火雞問題是為了諷刺當時各種歸納法的濫用。如果他今天仍然健在,還可以用這個老故事來諷刺大數據營銷概念的濫用。
大數據概念肇始于2012年,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指出了大數據的5個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性)。
然而經過三四年的發展,來自IBM的一項調查結果仍然顯示:雖然90%的品牌商認為個性化客戶體驗是成功的關鍵,但80%消費者卻表示,普通商家并不了解其個人喜好。
IBM相關負責人在國際會議上曾表示:“每一位消費者都各有特點,且對無法識別其興趣點、期望與需求的企業基本無法容忍。”
這不啻于一次當頭棒喝:大數據在營銷領域仍需一次重大的突破。
2015年底,IBM提出“認知商業”概念,并將其應用于商業營銷領域,為企業帶來新的價值。筆者看來,認知商業的作用在于:通過大數據尋找規律,來更為準確地“認知”用戶,甚至提前一步預測需求,以便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正確、所需的信息與服務。
毫無疑問,這將極大地改善用戶體驗并提升營銷效率,甚至進一步改善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增強用戶忠誠度。
那么,IBM為什么提出認知商業的概念?認知商業如何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部署發展路徑?在其普及的過程中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具體到商務領域,認知能力驅動下的商務創新是如何為企業帶來價值的?是否將影響企業下一步的實力?
對于企業的CMO來說,認知技術又如何在營銷上體現其作用?CMO在認知時代,要擁有怎樣的遠見來提高營銷效率?創造下一代的卓越的客戶體驗?助力企業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