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政治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前提和保障。政治生態的文明程度是衡量國家治理水平、法制實施效果、民主實現程度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完善社會整體格局及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所以要樹立政治生態文明的理念,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使政治生態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從而為人民的幸福、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
[關鍵詞]政治生態;發展;權力;建設
所謂政治生態就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核心是領導干部的黨性問題、覺悟問題、作風問題。[1]政治生態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政治運行效果、社會生活質量。政治生態潛藏的巨大影響力和爆發力,決定了改善政治生態的必要性,努力使人民群眾的權利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努力使黨政機關的權力得到有效的發揮;努力使國家各項事業合理有序的展開。
一、良好政治生態的表現
權力的正確行使、法律效力的充分發揮及公民權利的有效維護,這既是良好政治生態的表現同時也是對政治生態文明的要求。
(一)權力的高效行使
阿克頓勛爵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2]這就要求把權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防止權力的濫用。政治生活就是用公眾讓渡出來的一部分權力而形成的公共權力,對社會成員進行權威性管理的活動過程。這就決定了權力的來源及服務的對象是全體公民,既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又要維護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權力。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中,權力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權力運行的合理化和規范化。有權不可任性,在政治生態文明的環境中,權力行使主體的思想認知及理論水平得到提升,使權力的使用更加理性化,使責任的落實更加規范化。
(二)法律權威的發揮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國家的繁榮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維護,這既是實現法律權威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法律權威的體現。人治與法治是人類政治治理的兩種基本形態,人治社會存在較多的情感或非理性因素,不利于民主與平等權利的實現;而與人治社會相對的法治社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民主、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僭越法律。良好政治生態環境的營造需要法律的制約和規范,法律效力的充分實現是政治生態文明的主要表現。政治生態的文明程度越高,說明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越高,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度及對法治社會的認知度也就越高,遵守法律法規、維護法律的權威就成了社會公眾的一種自覺意識。將這種法律意識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深化對法治國家的認識,以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政治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政治生態關系著社會生活、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等各個方面,加強政治生態文明的建設并不是簽個空頭支票,它是建設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宏偉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法治、領導及監督方面的工作,使這些努力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增值。
(一)完善“依法治國”制度建設
依法治國首先要維護和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法律權威的樹立,是提高法律執行效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對權力的制約和維護是法治存在的最本質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權力的制約及制約的程度是衡量政治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博登海默也說:“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乃是約束和限制權力,而不論這種權力是私人權力還是政府權力。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規則的阻礙,這些規則迫使掌權者按一定的行為方式行事。”[4]權利和權力在本質上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們的性質主要取決于對它們的使用方式和程度。按盧梭的說法:政治問題本身就是道德問題,再從道德他律論是真理的角度出發,就看到了法律對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政治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法律作為堅強的后盾,離開了這個堅實的臂膀,政治生態文明的建設就如同莫爾的沒有現實基礎的烏托邦一樣。“人無約束則癲狂,國無約束則毀滅”,社會個體的成長、民族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必要規則的約束,法律則是形成這種約束力量的最有效形式。首先,立法機關必須堅持科學立法,提高法律效力;其次,執法人員要做到嚴格執法,這是維護法律權威及國家法制化建設的關鍵。只有以“抓鐵有印,踏石留痕”的韌勁和實勁落實法治工作,才能高效解決政治生態問題、平衡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康莊大道”。
(二)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
黨政領導干部是社會運行的領導核心,是各項事業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在社會進程中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黨政領導干部的地位、性質及其宗旨決定了領導干部潔身自好,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智力能力的現代化程度和效果。首先要提高思想認知水平。思想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性功能,這就決定了提高領導干部思想認知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定期開展學習會、座談會等方式加強領導干部對黨的基本理論的學習以及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宣傳力度。其次要推進方針政策的落實,建立并不斷完善考核機制,強化領導干部對黨的理論政策的踐行,使政治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成員的一種共識和信仰。提高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和領導能力,使這支作風優良的堅強領導隊伍能夠順利通過“四個考驗”,能夠成功防范“四個危險”。領導干部隊伍建設關系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和速度,必須把其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黨的自身建設一直在路上。
(三)建立健全的民主監督機制
監督是權力行使的“緊箍”。政治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凸顯,把政治環境搞得烏煙瘴氣,在很大程度上與權力運行中的“亂作為”和“不作為”有關。權力經常是有著天使面容的魔鬼,這就要求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管控和監督。民主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制約權力、反腐敗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營造良好政治環境的關鍵。廣泛調動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及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其對權力約束的普遍性,做好權力行使的“守門員”;還要為民主監督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制保障,暢通民主監督渠道,使民主監督機制在政治活動中得到落實,用現實的效果來回應它的可行性和時效性。毛澤東曾經講過:“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5]因此,不僅要把權力關在籠子里,還要把鑰匙交到人民手中,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權力的裁判。讓內外力量對權力形成全方位的監督,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高作為戰斗力和凝聚力的工作作風。
還政治一個山清水秀的生存環境,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政治環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響著一個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趨向和速度,因此要充分發揮制度性勢能、提高領導隊伍建設水平及加強民主監督來實現生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就是妥善處理好權力擁有者與權力執行者的關系、權利的維護、利益表達和利益分配等問題,使政治活動能夠得到最大凈收益。
[注釋]
[1]栗戰書.科學發展要有好的政治生態[N].人民日報,2010-12.
[2]陳仲.論法治的政治生態文明[J].行政與法,2011-02-20.
[3]Dalberg-Acton,John Emerich Edward (1949),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Boston:Beacon Press:364.
[4](英)杰弗里.托馬斯著.顧肅,劉雪梅譯.政治哲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張建南.馬克思政治生態文明與我國反腐長效機制構建[J].求索,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