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環
在中國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里,帝王是崇尚“孝”治天下的,君臣父子之間的倫理關系被固定下來,他們之間是臣順從與君,子順從與父的關系,所以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可見孝的背后就有了“絕對服從”的意義,君是否仁,父是否慈對“絕對服從”的結果幾乎沒有什么影響,這是因為君臣父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君與父是高高在上的,權力和正確始終在手,而臣與子則只有聽命服從的義務了。這便有了“孝順”一詞,更鼓勵世人做到孝的最高境界是“順”,“順”就是順從,也就是聽話,順從父母就是聽父母的話,至孝則是絕對聽話。
孟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聽話就從家長逐漸推廣到其他長輩,而貫徹最徹底的要數讀書人。從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讀書就成了平民百姓魚躍龍門的重要出路,從此中國就變得非常重視教育,古代留下了“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等勤奮讀書的佳話。老師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高,傳統上師生之間的關系定義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師者都可以擁有與父等同的權力,師父對徒弟擁有絕對的支配權,不聽話可以嚴懲,甚至可以自由處置,這就是我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在現代教育下的今天,也有許多老師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可見古代師生關系的定位影響至深。一旦師生關系的定位等同于父子關系,就意味著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平等關系,而是領導與被領導、指揮與被指揮的關系,那么“聽話”與“服從”就成了衡量學生的尺度,“聽話的”是好學生,“不老實的”就是“壞”學生。于是從幼兒園開始就訓練孩子們聽話,教會孩子看大人的臉色,在聽話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孩子們從吃飯、睡覺到玩耍,都有統一的要求,每個孩子都在老師“畫出的圈子里”活動。近幾年來,聽到過幼兒園要求孩子飯盛多少吃多少,最終出現了吃撐住院的孩子。到了小學的老師更是喜歡聽話的孩子,小學的校服只有一種式樣沒得選擇,且必須天天穿,坐姿要統一到一個姿勢上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孩子們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取悅老師、順承老師的孩子就常常被老師稱作“乖孩子、好孩子”。
正是在這種師生不對等的關系定位下,中學甚至出現了“軍事化”管理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以其制度苛刻、處罰嚴厲而著稱。有些家長不僅不反對,反而對這樣的學校大加贊許,趨之若鶩地把孩子送去上學。短時間內,不否認這樣的學校可以糾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但是這絕不是教育的未來,學生習慣了順從地接受,思辨式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培養,只懂得“服從”的孩子會失去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代教育環境下的師生關系應“止于敬”。“止于敬”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生要尊敬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師友關系。老師尊重學生被提倡了很久,隨著家長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教師對學生和家長的權力被自我放大了,有的中小學教師對家長氣指頤使,孩子有錯了把家長也叫來訓一頓,指責家長,批評家長,已經泛濫成災,家長因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只好陪著笑臉不敢反抗,并且越是“所謂的名校”這樣的教師就越多。
教師端起來的架子就放不下了,怎么能尊重學生呢!作為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家長、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家長和教師一起培養、引導學生成長,不是教師具有凌駕于家長和孩子之上的教育權。教師應到學生中間去,多和學生在一起,應該保持幾分童真和童趣,有較好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要有極強包容心。蔡元培校長遵循“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吸引了大批的不同個性的教授來到北京大學,北大才成為新中國大師的搖籃。教師只有極具包容心,能寬容不“聽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孩子們才能多樣性成長。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必理解成高深的教育技能,只要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個人思維投入,也就是說對遇到的每一個教育問題多用一些心思,思維投入多了,教育智慧也就自然產生了。不同的教師思維投入多少有區別,時間久了,經歷的教育問題多了,有無教育智慧的差別也就出現了。可見,在教育上冷靜用心思考,每一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教育智慧。
學生對于教師也應該“止于禮”。教師作為學生的長者,本來就應該尊敬,這也是師生倫理關系的必然體現。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師生之間是有邊界的,學生的言談舉止應在“禮”的范疇內,在師長面前應沒輕漫之心,符合生活中的禮,對長輩說話語氣應平和,眼神無暴戾之氣,遇錯有悔改之心。學生要做到“敬師”,重在“心敬”,這與學生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系。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從小生活在溺愛的環境當中,對家里的長輩呼來喝去,自己成了家里的“小太陽”,長輩們都圍繞著他轉。家庭倫理關系被破壞了,孩子從小沒有養成懂“禮”的好習慣,進了學校那就成了天空中的“小星星”,如果還拿自己當“小太陽”,必不會尊敬師長,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教育孩子養成懂禮貌的好習慣。父母要有意識地糾正子女對家里的長輩及鄰里長輩的不正確行為,主要是從禮貌上下功夫,讓孩子知道與人交往的禮節,那么進了學校自然就知道尊敬教師了。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及時調整心態,懂得“在家”與“在外”的區別。但是必須認識到: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那么也不是一天能改正的,更不是糾正一次就不再犯的,要認識到改正的長期性,屢犯屢糾,不厭其煩,學生才能徹底改正。
總之,教師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性出發、從人的成長規律出發,良好而健康的師生關系自然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