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技術創新的難點及對策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大國,糧食生產一直都是農業經濟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來由于我國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導致我國的農產品自給率從原來的基礎上跌至69%。為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就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面臨的問題,提出了農業技術創新需要采取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問題;對策
1.1栽培技術較落后。多年來,我國的農業耕作方式大部分采用常規的機械耕作,甚至在偏遠地區還存在著人工耕種的現象,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在農作物灌溉技術方面,仍然和國外有著較大的差距,許多地方農業灌溉條件較差,有的沒有灌溉條件,完全依賴于自然降水,農業生產種不保收。在栽培方面,大都采用優種和化肥輔助種植的方式,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究水平較低,如抗寒、抗旱基因等生物技術的研究相對發達國家仍然較為落后。
1.2資金投入不均衡。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對于農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較多,但和其他非農業產業相比,比例較低,差距極大,顯然不能滿足農業創新的發展進度。據統計,2003年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不到GDP的0.5%(世界規定標準為1%)。同時,政府對于農業創新研究資金的分配并不均衡,主要進行開發研究,導致農業技術在開發研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經費不均衡、不合理;對于農業中的各個行業的投入也不均衡,不利于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如畜牧業和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遠遠低于林業的投資。
1.3農業技術創新需求較低。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農業的技術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加劇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技術的創新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生產者不敢隨意接受新的技術,進一步抑制了農業創新技術的發展。目前,造成農業技術創新需求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新型技術不能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
1.4科研團隊配置不合理。由于國情和政策的限制,農業創新研究的投入資金是有限的。一方面,科研團隊配置的不合理,使得團隊的編制過于龐大,整體質量得不到提升。我國正處于發展階段,必須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精英團隊,從而研究出新型高質量技術;另一方面,目前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普遍較低,不能滿足其生活需求,激勵機制不健全,造成人才資源的流失和轉移。
2.1促進科研機構間的交流。農業技術的創新不能敝帚自珍,需要各個機構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抓住全球經濟化和信息化的機遇,加強與國外科研機構進行技術交流和人才交流。引進高質量人才,特別是鼓勵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回國發展,創辦中外合資的農業技術研發企業,在合作中不斷進步,完善我國相應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規范。
2.2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法律保障。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的法律保障,首先需要保障創新技術的知識產權,建立成熟的保護監督體系,營造良好的農業技術創新環境。如進出口食品要進行標準化、規范化控制。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引進量進行嚴格限制,同時杜絕假冒產品和技術。
2.3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除了調配政府投入的研發資金之外,可以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農業技術研發的投資。建立一定的鼓勵政策和評價體系,將其投資的程度作為企業資質的考核指標,從而提高各企業對農業技術創新的參與度,并制定相應的投資、管理、收益準則。對于知識產權較弱的成果的保護,可通過政府收購,在國家權威機構的支持下進行推廣。
2.4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除了進行立法監督和司法監督外,還應該實現調控過程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如建立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收集和統計,定期傳播農業科技創新的信息。同時,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在農業院校建立研究機構,根據各地的農作物品種和氣象環境,提供合理的農業技術,分區域且有規劃的實現創新技術項目。
參考文獻
[1]胡培松.雜交水稻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 [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02):17~23.
[2]郭將.農戶行為與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8(06):2568~2569. 050000河北省農業廳機關服務中心常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