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檢驗科,江西 南昌330008)
?
·質量控制·
骨標志物檢測的臨床研究
劉敏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檢驗科,江西南昌330008)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標志物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診斷、治療及療效觀察中所起的作用,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選取本院65例符合診斷標準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另選35例中老年(女性為絕經后)健康體檢者為健康對照組,采用化學發光法對二組受檢人群進行骨標志物測定,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100例受檢人群中健康體檢者35例,骨質疏松癥患者65例,男42例,女58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5.7歲。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標志物檢測結果明顯高于健康體檢人群,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后檢測結果比治療前檢測結果有明顯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標志物能動態反映全身骨代謝的變化,對骨質疏松癥的早期診斷、治療監控和預后評估均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骨質疏松;骨折;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狀旁腺激素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主要病理特征,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代謝性骨骼疾病[1,2]。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并發癥,1990年,全世界范圍的髖骨骨折人數為166萬,到2025年將達到394萬。其中1/4將發生在北美和歐洲,超過一半發生在亞洲,特別是中國[3]。2000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把骨質疏松定義為“以骨強度下降而易于骨折為特征的骨髓系統疾病”[4]。因此,高危人群進行骨標志物檢測,對骨質疏松癥的早期診斷,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及其重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及治療情況,我們對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健康體檢中的老年人及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標志物檢測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其中,健康體檢35例,骨質疏松癥患者65例,男42例,女58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5.7歲。所有患者均進行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及甲狀旁腺激素的檢測。
1.1研究對象將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健康體檢的老年人及骨質疏松患者分為二組進行研究分析。
1.2儀器與試劑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TP1NP)、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甲狀旁腺激素(PTH)均使用羅氏化學發光儀進行檢測。試劑盒均由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說明書。試劑盒設定的正常范圍如下: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16.27~73.87ng/ml;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0~1.008ng/ml;甲狀旁腺激素:11.0~67ng/L。
1.3骨質疏松判斷標準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5]。
1.4標本采集檢測當天空腹抽血3~5ml,立即送檢。如不能及時檢測,收到標本后必須立即離心,留取血清放置-20℃冰箱冰凍保存,24h內檢檢。⑴檢測間隔時間:①再吸收標志物(β-CTX)開始治療前與治療后3或6個月。②骨形成標志物(TP1NP)開始治療前與治療后3或6個月。③甲狀旁腺激素(PTH)開始治療前與治療后3或6個月。⑵注意事項:長期進行骨標志物監測的患者,應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生理情況下采集血標本,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
1.5檢測方法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狀旁腺激素均采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測定。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骨質疏松癥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各年齡段比例100例患者中60歲以下20例,占20%,60~70歲33例,占33%;70歲以上47例,占47%。
2.2檢測結果比較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標志物檢測結果明顯高于健康體檢人群,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后檢測結果比治療前檢測結果有明顯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檢測結果中,甲狀旁腺激素異常率最高,其次是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見表1。
表1 健康人群及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檢測值比較(±s)

表1 健康人群及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檢測值比較(±s)
注:健康人群與骨質疏松癥患者結果比較,P<0.05;患者治療前、后檢測結果比較,P<0.05。
組別健康人群患者治療前患者治療后n 35 65 65 TP1NP(ng/ml) β-CTX(ng/ml)PTH(ng/L)30.50±2.72 96.30±4.86 60.40±2.33 0.36±0.02 1.68±0.17 0.83±0.16 29.81±1.25 82.17±5.01 56.30±2.05
我國已步入老齡社會,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2億,全國40歲以上骨質疏松患者已達到1.12億,骨質疏松癥作為一種增齡相關性疾病,中老年人和絕經后婦女發生骨質疏松癥的越來越多[6]。流行病學顯示,我國60%~70%的老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一患骨質疏松癥[7]。研究表明50%以上的婦女及約三分之一的男性在生存期內會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8],有70%~80%的患者表現為腰背疼痛,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喪失勞動力[9]。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現呈逐年上升趨勢,并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負擔,已成為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
骨質疏松的診斷方法有X線檢查、骨密度檢測以及鈣、磷、堿性磷酸酶、性激素、骨標志物、甲狀旁腺素等實驗室檢測項目[10]。骨密度測定可以預測骨質疏松性骨折,骨密度(BMD)與骨折風險呈顯著的負相關[11],但由于骨骼的生理學變化是動態的,所以在能檢測到骨密度變化前,骨骼可能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學變化[12],許多研究證實單獨應用骨密度測定不能完全鑒別全部有骨折風險的個體[13]。因此,需要選擇一些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且能準確反映骨代謝變化的實驗室檢測項目輔助診斷,提高確診率。
骨標志物檢測作為一種無創、靈敏、特異性的檢測手段,現已廣泛的應用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及藥物療效監測,并且血清學指標的變化要遠遠早于骨密度的改變。1994年后眾多反映骨形成和骨轉換的指標已應用于臨床研究[14]。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是骨形成的標志物,用于骨質疏松癥的療效監測。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是I型膠原降解過程中的特異產物,反映破骨細胞的活性,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骨吸收的標志物,用于監測骨質疏松治療的療效及預測骨折風險。甲狀旁腺激素是調節鈣、磷平衡,參與骨形成的標志物,由甲狀旁腺主細胞分泌,是典型的促破骨活性激素,人體內甲狀旁腺激素持續高濃度會導致骨轉化增強、骨吸收超過骨形成,使骨形成與骨消融的平衡遭到破壞,造成骨質疏松。
骨組織的代謝是由破骨細胞負責骨吸收,成骨細胞負責骨形成共同完成的,當破骨細胞作用大于成骨細胞時就會導致骨量減少,誘發骨質疏松。而這種骨轉換過程可以通過相關骨代謝標志物反映出來[15]。骨基質的有機成分中90%是由I型膠原組成,I型膠原有N-(氨基)和C-(羧基)延長端,每合成一個膠原分子,就會有一個分子的PINP產生,在I型纖維原細胞構造期間,PINP被釋放入細胞內部,最終進入血液。在正常的骨代謝過程中,骨基質進行著有序的合成與分解,健康骨在連續不斷地重建,維持著骨重吸收和骨形成之間的平衡。骨質疏松患者的骨重吸收和形成之間的平衡被打亂,因此,骨標志物有助于更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他們對治療的反應[16]。
本研究通過對中老年高危人群及骨質疏松癥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總I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甲狀旁腺激素進行監測,了解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
綜上所述,骨標志物檢測能動態反映全身骨代謝的變化,對骨質疏松癥的早期診斷、治療監測和預后評估均有較大的臨床意義。骨標志物還能對骨質疏松性骨折進行風險評估,預防患者發生骨折。另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導致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必要時進行預防用藥,也能防止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彭麗紅,馬改霞.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13,28(1):98-101.
[2]顧光煜.骨質疏松癥的實驗室診斷[J].臨床檢驗雜志,2012,30 (10):842-845.
[3]薛延.骨質疏松癥的現狀、流行趨勢與研究方向[J].中國全科,2005,8(16):1299.
[4]NIH. Osteoporosis preventing,diagnosis and therapy [S]. NIH consensus statement,2000:1-36.
[5]劉忠厚.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6]張清學,鄺健奎,乇文軍,等.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新醫學2011,11(32):23-25.
[7]李瑋,鐘菁.絕經婦女肌力改變對骨量的影響[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1):46-48.
[8]朱飛鵬.治療骨質疏松癥中藥臨床前藥效學試驗評價[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5,24(12):974-976.
[9]詹克勤,張玉紅,彭衛華,等. 25-羥基維生素D3、甲狀旁腺素和骨鈣素檢測對骨質疏松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6):583-584.
[10]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治療指南(2011年)[J].中華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4(1):2-17.
[11]袁玉.骨密度與骨折風險的評估[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7,26 (9):717-8,655.
[12]歐萌萌,黃建榮.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β-Crosslaps、PINP和N-MID檢測的評價[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1,18 (4):238-240.
[13]朱再勝,章振林.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對絕經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預測價值[J].中華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雜志,2013,6(3):213-218.
[14]朱漢民.《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治療指南》解讀[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6(5):289-294.
[15]吳松,閆璠,袁萬博,等.骨代謝標志物檢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繼發骨質疏松癥中的意義[J].實用檢驗醫師雜志,2014,6 (2):81-83.
[16]王慮,車雅靖,王璽.原發性骨質疏松性椎體及股骨頸骨折病人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1與骨轉換生化指標的關系[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1):7-9.
中圖分類號:R784.3,R446.62,R714.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3-0311-03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3.016
作者簡介:劉敏,女,出生于1966年7月,本科學歷,主管技師,醫學檢驗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免疫學。
(收稿日期2016-01-13;修回日期2016-04-15)
Clinical study of bone markers detection
LIU Mi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Hongdu TCM Hospital of Nanchang City,Nan -chang 33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one markers in 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fractures and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of osteoporosis proven by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35 healthy persons with middle age and aged (female after menopause)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hemiluminescence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bone markers,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aseline demographic data of 100 subjects:35 healthy people,65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42 males and 58 females;55-80 years old,mean age 65.7 years old. The level of bone markers in the group with osteopor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group (P<0.05). Test results of osteoporosis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lin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Bone markers can dynamically reflect changes in bone metabolism in the body,which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in early diagnosis,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 of osteoporosis.
Key words:Osteoporosis;Fractures;The total I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Type I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sequence β specific Schnuffel;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