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將關注的視角逐漸轉移到本土文化的發展,在音樂藝術方面,更加重視地域的、民族的、原生態的音樂發展。力使本土音樂更加大眾化,使其傳承不斷。在國內本土音樂資源尤為豐富的甘肅地區,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有超過45個民族在其省域內生活,致使甘肅民眾的生活環境、工作方式、經濟發展以及民族音樂都各有不同、各顯特點,在音樂領域包含各個少數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風格,尤其是甘肅民間的花兒會、鼓子、皮影戲、隴東道情、隴中小曲、儺舞、社火等方面更具藝術風格和氣息。
關鍵詞:甘肅;民間本土音樂;藝術特征
甘肅民間音樂分為五大類別,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藝音樂、地方戲曲音樂和本土舞蹈音樂等。甘肅的民間本土音樂的產生多數是甘肅人民經過祖祖輩輩的積累,在日常工作勞動中所獲得,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門,更是甘肅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甘肅地域狹長,文化種類繁多,不同的區域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
一、甘肅蘭州鼓子音樂特點
甘肅蘭州的鼓子主要是以說唱為主,表演手法為輔的音樂演繹,一般的表演形式可分為單人獨唱、雙人唱腔和3人演唱等,對音樂內容方面沒有具體的要求,根據音樂背景和人物的創造而設定,部分段子只唱不說,部分段子只說不唱,部分段子又說又唱的形式進行的表演,其主要特點是以蘭州方言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和聽覺的享受。蘭州鼓子的表演樂器以三弦為主,梆子、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簫為輔助樂器所構成,在唱腔方面較趨近于清雅風格,音域幽廣、口白清晰、起伏平緩、唱腔優美婉轉、曲式豐富、風格各異為主要藝術特點,可以將人類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的活潑生動、淋漓盡致。
二、甘肅隴東高原民間音樂特點
甘肅隴東高原民間音樂受皮影戲音樂、道情的影響較深,曲目多是一些可以反映人生顛簸命運、生活心酸、旅途游記、歷史故事、愛情、親情、政治發展、縱情田園、歌唱廟會等情懷和內容。其具有表演形式靈活的特點,一般可分為獨唱、重唱、合唱、齊唱等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演唱感染力。隴東民間音樂得以廣泛流傳的根本性原因就是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可以一氣呵成,同樣可以前后對應、自問自答,為了符合對自然情懷的抒發,可以男女對唱,用真情演繹對愛情的向往和美好,也可以多人合唱、齊唱,將自身對生活的感悟與曲目有效融合,在聽覺上更是一大享受。最為歡快的是“一人獨唱萬人和”的熱烈場面,演唱者與聽眾互動,融為一體。
三、甘肅隴南 山區民間音樂特點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所以從地理上講屬西南地區。東連陜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沖。“兩當號子”、“洋塘號子”、“筑城號子”以及一些山歌都是隴南山區所傳唱的,風格特點主要因為是當地的生活環境和地理條件而形成。當地群眾大多生活在深山,那里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當地那些“號子”歌、山歌、勞動歌以及“白馬藏族”的各種禮儀歌等最具有特色,都具有高亢、嘹亮、粗獷等歌曲特色。其中最獨特是兩當號子,擁有“隴南樂府”的稱號,在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區的站兒巷云屏、泰山、廣金等鄉鎮最為流傳。曲調柔美高亢,音域寬廣,粗獷而極富多變化,節奏簡潔明快,歌者舞之,聽者蹈之一直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兩當號子正是融合了這些特點。
演唱時的表達形式豐富而又強烈是因為其旋律的跳躍幅度大,讓歌曲更具有激情。四至六人組合而成,以齊唱為主要表演形式。除此之外,還有領唱、對唱和八度和聲等藝術、都是“兩當號子”的演唱形式。一般以鑼鼓等傳統民樂來進行伴奏,由于“兩當號子”以它獨特的演唱形式、音樂元素和語言環境,成為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瑰寶。
四、甘肅花兒音樂特點
花兒是一種口頭傳承的民歌。甘肅花兒分為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河州花兒的盛行區主要在甘肅的臨夏自治州及周邊地區,包括與其接壤的青海一些地區。洮岷花兒主要盛行于甘肅的洮河流域及周邊地區。洮岷花兒字句數不限,比較自由,有三、四種曲調;河州花兒以四句、六句為主,格律嚴謹,曲調有一百多種。花兒不僅可以在山野自由散唱,它更有專門的演唱集會——“花兒會”。每到會期,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族民眾在青山綠水間扎下帳篷,盡情演唱。而花兒的曲調特點多以抒情為主,其中悠揚、高亢、奔放,曲譜種類繁多也是花兒的特點。比較自由,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是花兒最為主要的演唱形式。洮岷花兒更有專門的演唱班子,可二、三組輪唱,以歌辭美,聲音脆,對答巧而深受群眾的喝彩。花兒不僅具有聲音嘹亮、豪邁奔放、激情動聽的特色,在傳統民間本土音樂的風格方面也是別具一格,使人聽后,久久不能忘卻,而曲目的內容更是讓人蕩氣回腸,深受國內各民族所喜愛。 “花兒”的內容詞曲有人生經歷而留下的歌詞,也有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即興之作。花兒反映的是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民俗風情,表達的是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尤其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青年男女對異性的愛慕,以表達愛情為主要內容。曲調與歌詞結合緊湊,由上下對稱樂句構成,曲調隨歌詞而變。歌詞的曲調起伏、強弱變化很大,還常加滑音、倚音、連音、顫音、裝飾音等,高亢、悠長、清脆、熱情奔放等特點都讓“花兒”這種民間音樂更有魅力。
五、甘肅河西地區的民間本土音樂特點
河西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也是佛教東進的主要通道,一直以來河西地區的發展受到國家高度的關注。而河西地區的民間本土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鼓子”手晃小鼓,“蠟花”敲擊堂鑼,“棒槌”互相撞擊,加之場外的大鑼、大鼓烘托氣氛,更有名目繁多的各種陣方特色。在河西地區廣為流傳的演出形式有:民間小調、社火秧歌、敘事歌、寶卷說唱等等。以及生活在河西走廊祁連山腳下的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民歌,特色鮮明,風格迥異,這些特點讓歌曲更加有特點,聽者喜愛,唱著歡快。“秧歌子”是一種說、唱、跳結合的自娛性舞蹈流行于甘肅河西地區。除春節外,還在民間求水祈雨(如二月二、五月十三)時節表演,但從不參加跳神活動。除酒泉、張掖、嘉峪關外,在甘肅全境都有自己特色的“秧歌子”。
六、結語
在甘肅這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發展的大家庭里,各個民族的風俗文化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樂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使甘肅本土音樂更加豐富多彩,成為祖國民間音樂的寶庫,為當代音樂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參考文獻】
[1]周亮.花兒的文學性與音樂性關系及傳承研究[D].蘭州大學,2010.
[2]莫佳.夏爾巴民間音樂研究[D].西藏大學,2015.
作者簡介:張云燕,女,甘肅渭源人。工作單位:定西市文化館館員,崗位:群眾音樂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