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今年夏天,和各地洪水肆虐、官兵英勇抗洪的畫面一起在網絡刷屏的,還有“德國抗洪神器”的帖子。“悲情的血肉之軀人墻”與“高科技金屬防御體系”產生了強烈對比,一時網民紛紛表示無法接受:1998年大洪水已經過去了18年,我們的抗洪技術就一點沒進步嗎?
當然,后來人們又發現,原來“國產神器”也不差。問題是,“神器”真的有那么神奇嗎?而且,就算神器真的都用上了,抗洪就可以不再靠人力了嗎?
一度被網友追捧的“德國神器”的真面目是什么?
仔細看看,它其實也沒那么“神”——“可拆卸金屬防洪擋板”,聽上去原理相當樸素,非常好理解。
目前,德國科隆、法蘭克福等一些沿河城市配備了這種設備。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防洪專家弗蘭克·阿爾滕布魯恩介紹,可拆卸防洪板較為輕便,易于安裝,能在水位上漲前快速建立起防御屏障。通常情況下,兩名專業人員能用這種擋板,在一小時內搭建出一堵長100米、高1.5米的防洪墻。
但是,“神器”只適用于平整的地面,且必須提前在地面打好基礎,才能保證擋板安上去之后穩固可靠。同時,它的造價不菲,科隆防洪中心負責人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地可拆卸防洪墻的成本是每公里100萬歐元。
如此一來,用可拆卸防洪擋板時就不得不考慮“性價比”的問題了。科隆在德國的城市里第一個使用這種設備,從1984年就開始采購可拆卸防洪板,到今天也只規劃了沿河9.5公里的使用區域。更何況,擋板的防洪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洪水太大,它也會不靈。無怪乎后來大家又看到了不少“神器”漏水、被大水漫過的相片。因此,現實狀況是,可拆卸防洪墻只在德國的小部分城市地區使用,并非普遍現象。
更關鍵的是,這種設備在國內也有!首先就是看上去和德國版并無二致的哈爾濱“活動鋼閘板抗洪墻”。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國內首創的“活動鋼閘板防洪墻”在哈爾濱市建成。文章稱:“哈爾濱是全國十個重點防洪特大城市之一。1998年特大洪水過后,國家重新修訂了城市防洪規劃,要求哈市主城區江南堤防標準要提高到100年一遇。為了兼顧沿江景觀、不阻擋游人與江水的親近,哈市采用了國內首創的‘樁基活動鋼板防洪墻建設方案。”
這種防洪墻由樁基礎、基礎底梁、防洪墻及防洪鋼閘板組成,其中露在地面上的防洪墻只有60厘米高,不會阻擋游人視線。防洪鋼閘板每塊長5米,高2米,重1.3噸,平時存放在防洪通道旁的專用倉庫里;大水襲來時,接到水泥防洪墻上面,專業人員安裝一塊鋼板只需4分鐘,縫隙之間用專用防水膠粘接,防止漏水。防洪墻頂海拔121.20米,高出百年內最高水位0.33米,加上活動鋼板的高度,可超過松花江歷史最高水位2.33米。
在上海的黃浦江邊,不僅有活動鋼板防洪墻,更有顏值升級版的玻璃防汛墻。2012年,上海市南外灘進行防汛墻改造工程,將此前的水泥防汛墻改進為玻璃防汛墻。通透的玻璃讓人幾乎難以感到“墻”的存在,絲毫不影響游客在岸邊欣賞江景。而鋼筋混凝土的底座加上18毫米的玻璃厚度,防汛擋水的強度也是過關的。據悉,這道通透式玻璃防汛墻的技術已申請專利。
盡管開始使用的年份不如德國早,但哈爾濱和上海的防洪墻都已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其原理和造價、適用范圍方面的限制也和德國“大表哥”一脈相承。耐人尋味的是:怎么就只有后者被中國網友“封神”了呢?
事實上,奮戰在抗洪一線的部隊官兵和技術專家并不愿意像網友一樣動不動就把某樣設備或技術叫得那么“神”,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當前的抗洪還處于只靠人海戰術的“原始狀態”。相反,近年來,一些新技術和高端設備已經逐漸被我國的抗洪部隊掌握,其中不少在今年開始大規模應用。
“以水治水”的膨脹吸水袋就非常值得一提。武警交通應急救援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曾智剛告訴《新民周刊》記者,這種吸水袋由高分子化合物構成,平時重量只有400克左右,吸水之后,體積可以在3-5分鐘內膨脹80-100倍,重量達20公斤,承受的沖擊力可達150公斤。用它代替傳統的沙袋,優點是非常明顯的:不需要尋找沙石泥土;不需要耗費人力和時間裝填、搬運;裝填材料是水,這是在抗洪現場最不缺的東西。袋子里裝的是水,恰恰能用于抵御洪水,這讓人在感嘆技術奇妙的同時也不禁佩服其蘊含的“對立統一”哲學思想。
同樣“以水治水”的還有“充水式橡膠子堤”,又叫“移動折疊式堵水墻”。在安徽省望江縣伍玖圩搶險現場,武警水電部隊首次運用了這種設備。救援官兵每6人一組,迅速鋪開橡膠袋,用魔術貼將多段橡膠子堤連接,接上水閥門后洪水快速流入橡膠袋中。包裹上護坦布,隨后用固定樁將子堤固定,不到20分鐘,長12米、高0.7米的橡膠子堤就“筑”了起來。這種裝備外層是結實耐磨的高強度帆布,里面是不透水的橡膠水囊。壓縮狀態時輕便易攜,哪里有險情就可以搬到哪里;使用時可就地取材,用水的自重作為重力進行潰口圍堵。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可重復使用,不怕浪打水沖,可極大提高搶險效率,有效控制洪水漫壩險情。
大載重自卸車的使用,可載重近百噸的鋼筋籠串,應對決堤的效果比沉車、沉船好得多;處理管涌,一般先做圍井,現在用鋼板、硬質塑料圍井的方式代替沙袋圍井,過去3米直徑的圍井要20人3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4個人30分鐘就能搞定。在大型裝備方面,水陸兩用挖掘機、臂展20米的長臂挖掘機、能“抬腿走路”的步履式挖掘機、無人駕駛的智能挖掘機相繼投入使用,大大減輕了人力的負擔。
曾智剛說,擴大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是抗洪搶險救援技術發展的趨勢。例如,目前用于架設應急橋梁使用的主要是鋼材,比較笨重;而如果換成新型復合材料,體積、重量都更小,而強度更高。他提出,搶險設備要向小型化、強機動性、強跨越性發展;這樣,在地面交通出現堵點時,設備可以通過水運、空運等方式多點投送,讓救災快速、全面展開,這非常關鍵。
他還透露了武警交通應急救援技術研究所正在攻關的一些項目:一是應急橋梁的跨度突破,從目前的單跨50米提高到80米以上;二是在對塌方、滑坡的清障中,應用新的靜態爆破等方式代替傳統的火工品爆破,避免產生次生災害,提高爆破材料的機動性。
此外,各種監測手段的進步也為搶險救災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有助于及時預測災情。在洪水現場,雷達測速儀、水下機器人實時監測水情變化;在空中飛行的無人機不僅能實時傳回災情圖像和數據供專家研判形勢、制定方案,還能進行特定救災物資的空投。
高科技水文儀器在抗洪救災中作用重大。日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共斥資千萬采購國產、進口水文儀器設備,包括浮子式水位計、普通流速計、走航式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等。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水文水資源局也進行了相關儀器采購。
在災難預警方面,截至6月28日,全國通過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預警超過了14萬條。全國通過12379短信平臺,向應急決策人員發布預警短信約3600萬人次。在農村,預警信息村屯覆蓋率達99.7%,氣象局與涉災部門共建共用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7.8萬余個、農村高音喇叭43.6萬套,提高了預警信息覆蓋面。
今年的抗洪現場,部隊官兵泡在泥水中運輸沙袋、堵漏補缺的畫面依然震撼著公眾。人們在心疼子弟兵的同時,不禁要問:既然有了上面說的那些新興技術和設備,那為何還有這么多需要血肉之軀肩扛手抬的場合、傳統的沙袋怎么還沒退出歷史舞臺?
武警交通三總隊七支隊總工程師曾贊文在安徽的抗洪一線向《新民周刊》表示:“一切為了安全,一切為了救援,能用設備就不用人力。”但是,洪水現場的環境十分復雜,受到水文條件、地理狀況等制約,一些大型設備常常無法進入;小型設備可以進入但需要運輸條件,抵達現場的速度也比不上人。同時,使用設備需要調配,也需要根據每個應用場合的實際情況來改裝,這都需要消耗時間;但是在緊急的險情面前,這樣的消耗是不允許的,必須用人力以最快的速度處置。
另外,還有一些工作,例如堆砌沙袋等等,目前還不能用機器完成,必須人力上陣。在實際情況面前,原始的肩扛手抬和沙袋可能正是最有效最合適的方式和工具。如此看來,湖南華容堵潰口的“卡車敢死隊”也不應被簡單認為是“野蠻落后”。
就連被網友“神化”的德國,抗洪也主要還是依靠傳統沙袋、人工運輸。2013年,德國遭遇嚴重洪水災害,一度遭遇沙袋短缺,被迫向荷蘭、丹麥等鄰國求援,外國向德國供應的沙袋超過160萬個。英國同樣不例外,遭遇洪水時,威廉王子也參與人力壘沙袋。
除了條件限制不得不用人力外,人本身的主觀能動性也是絕對無法被技術和設備抹煞的。
7月11日,蕪湖市南陵縣西七圩的抗洪大堤出現決口。指戰員決定,將沙袋從堤壩上運到水面,再用船運到決口處封填。但是,堤壩有15米高,堤頂到水面的斜坡也有十幾米長,沙袋只能靠官兵徒手傳遞,烈日炎炎下,連續作戰、體力消耗大,而封堵決堤需要約50萬包沙袋。包括曾贊文在內的技術專家組根據實際情況,連夜研究設計,借鑒了之前在邊防公路使用過的工具的思路,現場加工出一種長10米、寬0.8米的U型滑槽。這樣,沙袋可以順著滑槽滑到船上,極大地減小了官兵的體力消耗,提高了救援效率。接著,他們又抓緊聯系蕪湖市相關企業,對后者原有的皮帶輸送機進行改裝,將轉運沙袋的效率又提高了三倍。這樣因地制宜、簡單實用的發明創造,是人的智慧力量的最好體現。
又比如,在安徽池州升金湖壩堤搶險的武警交通部隊官兵,通過用腳踩入堤壩附近的水中感覺水溫變化、以舌頭舔水分辨含沙量大小和觀察堤壩附近有無漩渦等判斷管涌的方法收到奇效,先后封堵大小管涌30余處,確保了防洪大堤固若金湯。
在實戰中,武警交通部隊的每一個支隊都有一個專家技術組,配備有技術干部,直接深入一線,根據實際情況應變研判,為安全救災、科學救災提供指導意見。針對入汛以來,各地險情多發、搶險點分散的實際,技術專家組精心編寫了《搶險技術手冊》口袋書,還積極建立了搶險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實施遠程技術指導。
武警交通應急救援技術研究所通過微信公眾號,把國內外相關經驗發送給各級指揮員,并且非常及時和有針對性:例如,7月8日,太湖縣102縣道城江大橋搶建進入“引橋落地”的關鍵技術階段,公眾號適時推送了《裝配式公路鋼橋架設輔助系統解析》解決官兵在橋梁架設中遇到的技術難題;7月11日,池州升金湖大堤排險加固時,公眾號又推送了《堤壩管涌的成因分析及應急搶險措施》,對堤壩上管涌的形成原因和危害進行了詳細解讀,并就險情的判別及排險措施提出解決方案。
如同戰爭一樣,人的因素永遠是決定性的。在抗洪搶險這場與自然災害的戰爭中,技術和設備的運用非常重要,但人的力量更為關鍵。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