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篩子
何為“重版出來”?顧名思義,就是上一版書賣完了,需要再版的意思。用劇里的話說,這是“一個讓全出版業界感到幸福的詞”。不過話說回來,在全球出版行業都不太景氣的當下,《重版出來》這部10集日劇將視角對準一家專門刊登漫畫的周刊編輯部,想要講述怎樣的故事呢?
對日本文化稍感興趣的朋友都會覺察到“工匠”這個詞在近幾年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們,為那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傾倒。《重版出來》這部劇中,正是借助對兩類“職人”群體的塑造,向我們展示了出版業的“工匠”精神:他們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的對手,以看似循環往復的“分鏡——畫稿——排版——印刷——銷售”周期忙碌著,在這個沒有刀光劍影卻依然血雨腥風的殘酷市場上戰斗著,他們就是——編輯和漫畫家。
一提到編輯這個職業,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比較有文化吧,但緊接著恐怕就會覺得很無趣,不就是每天捧著一摞稿紙挑毛病么?這部劇里對漫畫編輯工作的展現相當翔實,翔實到像是將我們這些外行引入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比如作者不是想畫啥就畫啥,而是要由編輯和作者先就每周刊載畫作的分鏡頭劇本進行溝通,編輯對分鏡不滿就要求作者修改,而后再創作畫稿。周刊上受歡迎的連載漫畫會被制作成單行本發售,這單行本賣得好的話,就可以“重版出來”啦!書店陳列同樣是門學問,劇中有個細節——書店店員將同時期銷售的漫畫書擺到一起,編輯發現這些書全是深色封面,就決定把自己正在策劃的單行本做成白色封面,使其能夠脫穎而出。而面對電子閱讀和社交網絡的崛起,編輯部也積極適應,他們著手和老作者們簽約,將已絕版的老作品電子化,每位編輯還被要求在社交網絡上創建賬號,向更多年輕讀者宣傳他們的刊物。
編輯們在社交賬號上發布的內容各有不同,正如他們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態度。有的編輯要掌控作者創作全過程,也有的編輯會給作者充分的創作自由;有的認為雜志上的漫畫是商品,賺錢是第一位的,也有的堅信這是理想和信念的表達途徑;有人堅定地覺得不能向讀者獻媚,拿出能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好,也有人將讀者視為終極服務對象,一定要讓他們滿意……當你作為觀眾目睹這些理念的碰撞時,會發覺自己之前或許把“職業精神”理解得太簡單化和理想化了,而這部劇里沒有對任何一種觀念進行評判,不同理念之間沒有對錯之分,一個出版社乃至一個行業要生存,這些人你都離不了。
相比編輯,劇中的漫畫作者更為形形色色,但他們幾乎都被相似的問題所困擾:我為什么而畫?是為了內心表達還是獲得所謂的成功?為了自己還是那些讀者?劇中兩位作者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一位是剛出道的年輕畫家,童年的不幸導致他性格孤僻,卻也給了他敏感而深邃的內心世界,他的作品情感熾烈,卻因畫功不夠扎實導致信心缺乏……另一位是作品已成功連載了30年的老漫畫家,待人和善,從不拖稿,但當他意外得知網上一些評論說他已然過氣不再有價值時,便一蹶不振……這些狀況發生時,就是編輯的上場時間!
《重版出來》是一首獻給夕陽產業的贊歌,看過之后,或許能激勵你好好工作,卻一定會讓你有決心更好地活著。這部劇會讓觀者感到,不管生活和工作有多艱辛,只要能迎來收獲那一刻,就都值了。雞湯也好,雞血也罷,之所以能受歡迎,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實在需要勇者來鼓勁兒,需要感動去溫暖。這就是這部劇的意義,更是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