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雅
摘 要:如今,電子媒體的介入對紙媒市場所形成的強烈沖擊不容忽視,電子信息占據了我們生活的一大部分,而閱讀紙質的東西和時間變得少之又少。文章以書籍設計為切入點,以中國傳統視覺美學為線索,重點從中國傳統美學下的書籍設計及中國歷史對書籍設計的影響等諸多方面進行分析,試圖探尋一種能夠滿足當代中國大眾對功能的需求和審美的要求,及具有中國傳統美學意義上的書籍設計。
關鍵詞:書籍設計;視覺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書籍本身是文化的載體,在書籍的設計中我們要在理論上能夠掌握書籍的本質功能與美學的關系,以表達出具有審美價值的主題意義和概念,創造出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蘊意,可以為讀者提供足夠的閱讀想象力和行為的合理空間,形成書籍特有的美學價值。
一、從中國傳統美學看書籍設計
第一,說到中國傳統書籍的古樸之美,我們就要從古籍善本說起。古籍善本是中國文物收藏界的一大重要門類,書籍作為其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也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紙張工藝在中國的使用較早,經折裝、線裝、雕版、活字等,都為其創造了先天的優厚條件。第二,古版書也是中國傳統書籍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以前油燈或蠟燭的光亮小,夜間讀書字小不易看清,所以在裝幀制作的過程中,功能即易識別就變得尤為重要。而且在古版書的天頭地尾都留空很大,為的是便于在這些留白中加批評加注釋。行距也較大,利于加著重點和畫句。這種留白的理念及行距、字號等的把握和使用把當時的書籍設計的功能凸顯的淋漓盡致。第三,雕版書更是中國傳統書籍的精髓所在,它是神圣而不可替代的。當時刻板的工匠就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書籍版式設計師,在刻板的時候要把握書籍版面的伸張程度、字形與字距,這些在樸素的古版書籍上顯得尤為重要,書籍中版面適合的密度、繁體字呈現的豎排版,都培養了中國人特有的閱讀習慣。第四,追溯源點,崇尚本源“美”。本源的“美”反映在中國文化載體的各方面,書籍作為傳統審美觀念的載體率先成為中國的傳統美學與西方美學之間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實物載體。然而這是一種帶有哲學的、歷史的、邏輯的、互承互補關系的碰撞,更加使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及審美觀念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二、中國歷史影響下的書籍設計
第一,儒家思想對中國書籍的影響。儒家思想影響著所有中國人民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典籍的收藏與傳承成了久而久之變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意識傳統,中華民族對書籍具有廣泛的敬仰之意,從而也使得中國書籍的形式與樣式形成了一個關于審美的系統標準,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日。
第二,中國傳統哲學對書籍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本土的道家,講道常無為、道法自然,對物以忘物為境界,也就是說在形式中體現物的精神本質。這些道家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造物形態和藝術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與書寫的行為和相關文字的藝術,即便在以工藝形式存在的書籍設計中也同樣適用。
第三,在整個五四民國期間,有一系列的作品是中國書籍設計史上所不能抹去的記號,眾多著名文化人、學者、作家直接參與了書籍設計及裝幀藝術的行為。張愛玲、巴金、沈從文、艾青、聞一多等大批作家也直接參與到封面及書刊的設計中。其中,魯迅先生最為突出,貢獻最大,同時從自身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裝幀設計中的要點和講究,并且結合中國傳統的美學意識,在書籍設計的方向上為裝幀設計師提出建議,他的很多對書籍裝幀的見解均為日后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第四,第三次美學熱潮的推動作用。這次“美學熱”的一個特點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學思潮涌入中國,我們現在熟知的各種主義、各種學術,最初都是以美學的名義介紹到中國,學術界出版了大量的美學著作。這次“美學熱”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是思想界從“文革”的禁錮中蘇醒的標志。由于書籍裝幀行業隨著視野的開放與擴大,對書籍的審美意識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文化復蘇帶動了書籍裝幀行業的發展。改革開放政策放開了對思想的禁錮,極大地推動了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審美發展趨勢,書籍設計開始在這里不是強調傳統的技術,而是藝術與美學,是思想與意識的統一。
三、書籍設計中,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傳統美學之不同
在中國傳統對審美認識的表達中,對中國傳統書籍審美要求是融合在中國傳統藝術對美認識的基礎上的,這種以形入神、以形傳神、傳神寫照的藝術審美取向在中國繪畫、書法、音樂、文學上都有所體現。這種中國傳統美學在的審美在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重體驗、重直覺、重感性的特質,異于西方傳統美學中重知解、重邏輯、重理性的特質。而中國傳統的在書籍裝幀上的是更多體現于裝幀中質感的把握和文人情趣,在形式上,遵循傳統的樣式繼承,在細節上突出質樸和內斂的品相,這種傳統審美是值得并且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展的。
四、總結
對于當下,對于我而言,書籍僅限于閱讀這是遠遠不夠的,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書籍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它需要滿足人的思想、欲望、情感和審美需求。和原始的以單純的傳遞信息為功能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現代書籍的審美特征,架起了書籍與讀者交流的橋梁。真正的閱讀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面對熒光幕去獲得枯燥的知識,應該是讓讀者有一個心理上的滿足,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我相信同時這也是紙媒的優勢,更是書籍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安德魯·哈斯拉姆.書籍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鄧雅楠.新書籍形態設計研究[J].山東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