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瑞杰
旅游演藝是在景區現場進行的各種表演活動,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場所內進行的,以表現該地區歷史文化或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且以旅游者為主要欣賞者的表演、演出活動。伴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休閑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的旅游市場與旅游者也在不斷地走向成熟,旅游演藝在旅游業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旅游演藝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開啟、成長和成熟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1997年是其開啟階段,這一階段景區的旅游演藝項目雖然規模小數量也很少,但是已經開始突破景區靜態的限制,走向動靜結合;1998到2002成長階段,一些旅游目的從市場需求出發推出了一系列的演藝項目,但由于開發時的盲目性等原因,很快就被市場淘汰,留下的只有個別精品,如杭州宋城的《千古情》(1998年);成熟階段從2003年至今,旅游演藝產品增加“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演藝產品的品質和特色的提升,尤其是大型主題旅游演藝項目,已經發展到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旅游吸引物、地域文化的名片和所在地的“形象大使”,如《云南映象》。
旅游演藝產品現今已經成為了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產品形式。目前對旅游演藝產品分類存在多個劃分標準和依據,因而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以內容為依據,可劃分為歷史文化表演、民俗風情表演、動物表演等;按照頻率可以分為日常演出和節慶表演等;按照旅游演藝的演出場地可以將其分為主題公園類、山水實景類、劇場類、巡演類等。
據奇創網調查顯示,在2014年我國旅游演藝1億元以上的投資占到了70.2%,旅游演藝行業規模已經達到為110億元,平均演員數量426人,平均占地面積360畝,足以見其形式上的大投資、大規模的特點;除此之外,旅游演藝在形式上還有強依托性的特點,往往依托于5A或者4A級的景區。在內容上,旅游演藝產品具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獨特設計創意、與演出景區主題相符、注重娛樂等性質。
在我國旅游演藝行業的規模仍在不斷擴大,探究其原因,主要有 “內因”“外因”兩方面。
“內因”是指旅游者對于旅游演藝的需求。隨著旅游市場越來越成熟,人們的休閑娛樂意識越來越強,旅游也在逐漸從走馬觀花式逐漸轉變為深度體驗,游客期待具有當地人文特色、地域性和民俗特點的演藝項目,希望能夠更深地感悟景點,獲得文化體驗。旅游演藝活動恰好以一種人們喜愛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需求便會有市場,內在需求是最根本的因素。
“外因”是指來自景區和政府支持方面的原因。景區方面,除為滿足旅游者需求、增加旅游者的停留時間與消費之外,隨著競爭的激烈,景區本身也需要打造一些經典的演藝項目來提升自身的形象與競爭力。
在政府支持方面,2009年8月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共同發布《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2015年8月《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都對旅游演藝的發展起到了鼓勵作用。各級政府為了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展示地方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特點等,也紛紛支持旅游演藝項目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