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淵紅
摘 要:《百喻經》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闡述佛理,以敘述性語言為主,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能夠很好地反映了中古時期的語言面貌,是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語料。連詞是典型的虛詞,虛詞研究是漢語史詞匯研究的重點。《百喻經》連詞用例豐富,從音節結構上來看,單雙音節連詞并存,單音節占主導地位;從產生時期來看,有沿用上古的,有中古新生的,后者以雙音節為主,其構詞方式以同義復合式和附加式為主。
關鍵詞:《百喻經》;連詞;雙音節;同義復合式;附加式
《百喻經》譯者為南朝蕭齊求那毗地,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闡述佛理,以敘述性語言為主,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很好地反映了中古時期的語言面貌,是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語料。
本文對《百喻經》連詞進行較為全面的靜態描寫,結合中土文獻考察其產生的時期,以求發現《百喻經》連詞的特點。
連詞是在詞、詞組、分句、句、句群之間起連接作用,表示它們之間各種關系的詞。關于連詞的分類,根據連詞所連接的成分之間的關系,參照邢福義(2001)對復句關系的分類方法,將連詞分為三大類:因果類連詞、并列類連詞、轉折類連詞。
一、因果類
因果類連詞可分為因果連詞、假設連詞、條件連詞、目的連詞四個小類。
(一)因果連詞
《百喻經》因果連詞有故、是故、是以、用自、所以、以是。
【故】“故”發現3例,例如:(1)用稻谷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故”表因果的用法上古已可見。
【是故】“是故”發現12例,例如:(2)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連詞“是故”表因果上古已可見。
【是以】“是以”共3例,例如:(3)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連詞“是以”上古已可見。
【用自】“用自”僅1例,例如:(4)苦引證作,用自明白。
“用”是連詞,表結果。朱慶之(1992)認為“自”主要用在單音節副詞以及連詞之后,構成該詞的雙音節形式,“用自”意為“因此”。徐朝紅(2008)認為“用自”是譯經里特有的連詞。我們在同時期漢譯佛經《雜寶藏經》中“用自”也僅發現1例。
【所以】“所以”發現4例,但作因果連詞僅有1例,其它3例是“……的原因”的意思,例如:(5)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向熹(1993)認為“所以”作因果連詞產生于晉代,齊梁以后應用逐漸廣泛。
【以是】“以是”發現2例,例如:(6)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愍其夭殤,以是哭耳!
“以是”作因果連詞,上古已可見。
(二)假設連詞
《百喻經》假設連詞有設、若、若令、茍等。
【設】“設”發現 3例,例如:(7)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謝洪欣(2008)認為假設連詞“設”上古已經出現。
【若】“若”發現 37例。例如:(8)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假設連詞“若”上古已有。
【若令】“若令”的用例為1例,例如:(9)若令我治能得差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
徐朝紅(2008)認為連詞“若令”是由假設連詞“若”、“令”同義復合而成。假設連詞“若令”始見于《后漢書·黃瓊傳》:“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
【茍】“茍”發現2例,例如:(10)茍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后當出。
“茍”作假設連詞上古已常見。
二、并列類
并列類連詞可分為并列連詞、承接連詞、遞進連詞、選擇連詞四個小類。
(一)并列連詞
《百喻經》并列連詞有并1、及、并及、及以、共、與等。
【并1】“并”在《百喻經》分別作并列連詞(并1)和遞進連詞(并2)。
“并1”僅有1例,例如:(11)殺群賊者,喻得須陀洹,強斷五欲,并諸煩惱。
關于并列連詞“并1”最早出現的時間,徐朝紅(2007)認為并列連詞“并”產生于東漢。
【而1】連詞“而”在《百喻經》分別作并列連詞
(而1)、承接連詞(而2)和轉折連詞(而3)。
“而1”發現2例,例如:(12)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
“而”作并列連詞上古已廣泛使用。
【及】“及”發現9例,例如:(13)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
“及”的連詞用法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春秋以后大量使用。
【并及】“并及”發現3例,例如:(14)后失身命并及財物,便大悲泣,生其憂苦。“并及”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都相當于“并”。徐朝紅(2007)認為“并及”是中古新生連詞。
【及以】“及以”發現11例,例如:
(15)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于火上。
徐朝紅(2007)認為“以及”是中古新生連詞。
【共】“共”發現5例,例如:(16)我共前人,同買于汝,云何獨爾?
“共”是中古新生的并列連詞。
【與】“與”在《百喻經》主要作介詞,作連詞的用例僅3個,例如:(17)昔有父子與伴共行,其子入林,為熊所嚙,爪壞身體。關于“與”的連詞用法上古已可見。
(二)承接連詞
《百喻經》承接連詞有而、爾乃、然后、于是等。
【而2】“而2”連接的前后兩項為順承關系,既可以連接句內成分,也可以連接分句,根據所連接的前后兩項的關系,《百喻經》承接連詞“而2”的用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A前后兩項在時間上先后相承;B前后兩項是狀語與述語的承接關系,前項表示后項的狀態、方式等;C后項表示前項的目的或結果。《百喻經》中,承接連詞“而”的用例共80例,其中A類41例,B類26例,C類13例,各類例如:
A類(18)過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庫物而遠逃走。
B類(19) 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
C類 (20) 如彼世醫,教更食雉,而得病愈。
“而2”是上古已產生并廣泛應用的連詞。
【爾乃】“爾乃”共有5例,例如:(21)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悔不益為。承接連詞“爾乃”用例始見于東漢。
【然后】“然后”發現8例,例如:(22)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后得渡。承接連詞“然后”上古已可見。
【于是】“于是”發現5例,例如:(23)于是便更殺其一子而擔負之,遠葬林野。表承接關系的“于是”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已可看作連詞。
(三)遞進連詞
《百喻經》遞進連詞有并2、不但、兼、況復、乃至、猶尚等。
【并2】“并2”僅發現1例,例如:(24)爾好守門,并看驢索。
何樂士(1979)認為遞進連詞“并2”上古已產生。
【不但】“不但”僅發現1例,例如:(25)不但自失其利,復使余人失其道。
“不但”與后一分句“復”構成“不但……復”的結構,意義和用法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但……而且”。“不但”作為連詞的用法,上古已有。
【兼】“兼”發現4例,例如:(26) 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
“兼”上古已用作遞進連詞。【況復】 “況復”發現2例,例如:(27)不凈之施,猶尚如此,況復善心歡喜布施。
朱慶之(1992)認為“復”主要用在單音節副詞、助詞和連詞之后,構成該詞的雙音節形式,“況復”即“何況”之意。句中常有“尚爾”、“猶尚”與之相呼應。徐朝紅(2007)考證,“況復”是中古新生連詞。
【乃至】“乃至”發現7例,例如:(28)舍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遞進連詞“乃至”上古已可見。
【猶尚】“猶尚”發現1例,例如:(29)不凈之施,猶尚如此,況復善心歡喜布施。“猶尚”連接分句,后分句常有“況復”等連詞與之關聯。“猶尚”上古已用作遞進連詞。
(四)選擇連詞
《百喻經》選擇連詞有或、或復、為等。
【或】“或”發現4例,例如:(30)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選擇連詞“或”首見于東漢。
【或復】“或復”發現1例,例如:(31)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或復”意為“或者”。連詞“或”還可與“復”構成復音連詞,“復”為詞綴,無意義。據徐朝紅(2007)考證,遞進連詞“或復”的用例只出現在本緣部中,是中古新生連詞。
【為】“為”僅1例,例如:(32)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瞤?”“為”連接兩個疑問分句,構成“為……為……”的形式,形成選擇疑問句,相當于“是……還是……”。“為”作選擇連詞始見于中古時期。
三、轉折類
轉折類連詞可分為轉折連詞和讓步連詞兩個小類。
(一)轉折連詞
《百喻經》表轉折的連詞有但、而3 、然等。
【但】“但”僅1例:(33)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轉折連詞“但”是中古新生連詞。
【而3】“而3”發現 6例,例如:(34)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而3”上古已產生。
【然】“然”發現12例,例如:(35)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殺害眾生,加諸楚毒,妄自稱善,無惡不造。“然”表轉折的連詞用例可見于上古。
(二)讓步連詞
《百喻經》讓步連詞有雖、縱、假使等。
【雖】“雖”發現 21例,例如:(36)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強,其于初時,雖無凈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讓步連詞“雖”上古已產生。
【縱】“縱”僅1例,例如:(37)縱可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
讓步連詞“縱”上古已產生。
【假使】“假使”有1例,例如:(38)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假設連詞“假使”由連詞“假”、“使”同義復合而成,此用法上古已出現。
四、《百喻經》連詞的特點
(一)單雙音節連詞并存,單音節連詞占主導地位,中古新生連詞以雙音節為主
上文對《百喻經》連詞的用例作了全面分類考察,共得到36個。由此可知,《百喻經》單音節連詞的使用占主導地位。
從產生的不同時期來看,《百喻經》連詞有一部分是沿用上古的舊詞,有一部分是中古新產生的。根據上文的考察分析,我們得出了新舊連詞的分布情況;從音節結構來看,《百喻經》連詞在音節結構上主要有單音節和雙音節兩種形式。
綜上所述,可知大量雙音節連詞的產生說明了南北朝時期漢語連詞已呈現雙音節化趨勢。
(二)新生雙音節連詞構詞方式多樣化,以同義復合式和附加式為主
通過考察《百喻經》雙音節連詞,發現中古新生雙音節連詞與上古產生的雙音節連詞的構詞方式有很大差別。雙音節連詞的構詞方式主要有同義復合式、附加式以及其它組合方式。
《百喻經》沿用上古的雙音節連詞的構詞方式主要是通過同義復合和附加式以外的方式產生的。
中古新生雙音節連詞的構詞方式主要是同義復合式,例如“并及、及以、爾乃、若令”都是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并列復合而成。另外,附加式也是中古雙音節連詞的一種重要的構詞方式,例如“用自、或復、況復”,朱慶之(1992)發現,后綴“自”和“復”是中古佛經新產生的構詞能力很強的一類后綴。因此,根據其構詞方式,也可推知,當時主要是因為佛典四字格文體的需要,運用一些常用的同義詞和詞綴臨時組合,從而湊足雙音節組成四字格式。
參考文獻:
[1]丁慶剛.古漢語“及”的語法化演變歷程[J].安徽文學,2008(7).
[2]郭端平.《百喻經》虛詞研究[D].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3.
[3]范崇峰.魏晉南北朝佛教文獻連詞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5).
[4]范江蘭. “于是”的語法化探析[J].文學語言,2009(4).
[5]何樂士等.文言虛詞淺釋[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6]李英哲,盧卓群.漢語連詞發展過程中的若干特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7]劉強. 近代漢語中“與”的用法探源[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6).
[8]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蔣驥騁.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語法箋識[J].古漢語研究,1993(4).
[10]盛曉玲.《道行般若經》連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