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璇
摘 要:作為眾地區和組織的官方語言之一,法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學習。然而,因為英語和法語具有較大的相似性,法語學習者習慣于運用英語知識來構建法語,易受到英語語言的干擾和影響。本文主要從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三個方面探討法語學習中的英語負遷移影響。
關鍵詞:英語;法語;負遷移
近年來,選擇小語種學習第二外語的現象越來越流行,而法語也逐漸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一選擇。對于學習者而言,一方面,多學習一門外語,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自身的視野,日后的職業發展更具有選擇性;而另一方面,法語與英語堪稱“孿生語言”,在各方面都十分相似。這主要是由于英語和法語都屬于印歐語系,加上“諾曼征服”的歷史因素,兩者長期互相滲透,更加接近,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英語和法語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是這種聯系與差異的存在,導致了學習者在法語學習中通常被英語知識干擾,潛移默化中把英語帶入法語學習過程中。
這種語言干擾叫做語言的遷移。當接觸兩門或多門語言時,語言學習者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較熟悉的語言里的某種成分轉移到另一門較為陌生的語言中,從而對新語言的學習形成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這就是語言遷移理論。語言學家Odlin (1989:33)對此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這個界定指出了語言遷移不只是母語對外語學習所造成的影響,還涵蓋了學習者已經習得的所有語言對一門新語言的影響。
本文著重討論二外法語學習中的英語遷移影響,從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等方面探討英語對法語學習的消極作用。
一、語音的負遷移
眾所周知,英語和法語都是由26個字母組成,且拼寫完全一樣,然而它們的發音卻有很大的區別。法語初學者很容易將英語語音習慣直接帶入,造成學習法語的障礙,即語音的負遷移。
法語中有15個元音(沒有雙元音),20個輔音;英語中也有20個元音,其中單元音12個,雙元音8個,28個輔音。通常來說,法語的元音音素發音的長短是介于英語元音的長、短音之間,發音也相對比較清晰、干脆,不拖拉。例如,法語中的元音[i]在口形和發音上類似于英語中的[i:],都是用舌尖抵住下齒,雙唇兩邊向后退縮,但法語舌位更高,讀音更清晰。因此,像這樣易混淆、極細微的區別難以被學習者完全掌控。
在輔音方面,法語中的[p]、[t]、[k] 除了位于詞末外,都是不送氣的。這一點讓許多初學者很不適應,有點英語基礎的他們經常把英語中的[p-b]、[t-d]、[k-g]和法語中清輔音[p]、[t]、[k],濁輔音[b]、[d]、[g]混為一類,按照英語的送氣發音方法,使元音前的[p]、[t]、[k]發成送氣音。除此以外,英語中所有的輔音字母一般都發音,但是法語中除r、c、l、f 四個輔音字母在詞末發音外, 其他輔音字母在詞末一般不發音。
W. H. Frazer將英、法兩種語音的區別概括為四種:(1)法語在發個別元音、輔音時器官緊張,但重音不明顯,英語的重音卻很突出;(2)法語發元音時,發音器官的位置更固定,發音更急速;(3)英語中沒有鼻腔元音;(4)法語中沒有雙元音。
二、詞匯的負遷移
歷史上的“諾曼征服”促進了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文化融合,并導致英語和法語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其中,英語的大部分詞匯來源于法語。我們可以發現,初學法語者在學習過程中,像這樣兩者存在太多的相互借鑒的詞匯,容易導致混淆不清。學習者往往也會借用英語的習慣去記憶法語詞匯。盡管這存在一定的便利性,但同時學習者也會陷入泥潭,將英語法語詞匯變成“一鍋粥”。
(一)詞形完全相同,詞義完全不同
在英語中,pour是指“傾瀉”,法語中用作介詞“為了”或者動詞“贊成”;tout在英語中的意思是“兜售”,在法語中指“全部、一切”;在英語中,but表示“但是”,在法語中指“目標”。
(二)詞義相同,詞形相似
如表1所示,在法語中,有很多詞匯與英語詞義相同,詞性相似,但是不完全一致。所以,拼寫時需要注意這種微妙的差別。
(三)固定詞組和表達習慣的不同
每種語言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表達習慣, 但事實上,因為受到英語表達方式的干擾, 法語學習者容易出現錯誤。如:
1. 英語: be hungry
法語: étre faim (錯誤)
法語: avoir faim
2.英語: have breakfast
法語: avoir petit-déjeuner (錯誤)
法語: prendre le petit-déjeuner
三、語法的負遷移
一般來說,英語里很多語法知識在學習者腦中早已根深蒂固,他們習慣將英語的語法結構轉移到法語學習中,這種定向思維的現象易造成混淆的假象,產生極大的干擾。
(一) 時態的負遷移
時態是語言重要的一部分。相較于英語的時態用法,法語的復合過去時與未完成過去時往往是學習者很大的障礙,兩者的用法易造成混淆。由于不能明確事件發生的準確時間,他們偏向于直接對應地使用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然而,法語的這兩種語法更加復雜,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復合過去時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或從現在角度看已經完成的動作;而未完成過去時表示過去延續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表示過去習慣性或重復性的動作,其起訖時間是不明確的。例如:
1.法語: Avez - vous été à la bibliothèque? (復合過去時)
英語: Have you been to the library? (現在完成時)
2. 法語: Jai participé à une réunion il y a trois jours. (復合過去時)
英語: I participated in a meeting three days ago. (一般過去時)
3. 法語: Je regardais la télévision. (未完成過去時)
英語: I was watching TV. (過去進行時)
4.法語: Chaque hiver, je faisais du ski à la montagne. (未完成過去時)
英語: Every winter, I went skiing on the mountains. (一般過去時)
以此可見,法語的復合過去時并不等同于英語的一般過去時,法語的未完成過去時也不等同于英語的現在完成時。因此,學習者必須準確掌握二者的概念,抓住本質上的區別,明確動作發生的確切時間范圍,避免英語時態的負遷移影響。
(二)語態的負遷移
英語中的被動語態是語法中的亮點,有時被動語態會給文章增色不少。但是在法語中卻不盡其然,過多地使用法語被動語態是初學者的最大問題。從形式上看,兩種語言的被動語態的構成基本一致。英語的被動語態結構為“be+動詞的過去分詞+by...”,法語則是“étre+動詞的過去分詞+par...”。但是法語被動語態的主語必須是主要動詞的直接賓語,只有直接及物動詞才能夠有被動語態。例如,英語被動語態句子“A gift was given to my friend”,可以譯成法語“Un cadeau a édé offert à mon ami”,但“My friend was given a gift”則不能直接譯成法語。這是因為在法語中“mon ami” 是“offrir”的直接賓語。
四、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和法語同屬印歐語系,由于悠久的歷史淵源、長期的文化滲透,它們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事實上兩者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對于初學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著很大的負遷移影響。因此,法語學習者需要辨別兩者相似卻存在差異之處,通過不斷的練習來克服存在的遷移影響,從而避免法語的英語化,更好更高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 Mauger. G. 現代法語實用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1.
[2] Odlin. T. 語言遷移:語言學習的語際影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9.